摘要:"你是老糊涂了吗?七十三万!你的养老钱都搭进去了!"女儿气得浑身发抖,指着墙上那幅破旧的字画。
"你是老糊涂了吗?七十三万!你的养老钱都搭进去了!"女儿气得浑身发抖,指着墙上那幅破旧的字画。
唐慧琴紧握双手,脸上的皱纹似乎更深了几分。
"我不后悔。"她的声音轻得像羽毛,却坚定如铁。
"你被骗了!这幅画连一千块都不值!"女儿的眼中闪着泪光,"您知道七十三万是什么概念吗?"
门铃声突然响起,唐慧琴缓缓转身。
"嘘。那位专家来了。"她神秘地微笑着,"今天,我要证明给所有人看,这六年的等待和坚持,不是徒劳。"
她的手指在画作一角停留,指向一个几乎看不见的符号,"秘密,就藏在这里!"
女儿不知道的是,命运正准备给这位84岁的老人,上演一场惊天大逆转......
01
唐慧琴坐在二楼阳台的藤椅上,望着楼下小区里的几棵老槐树。
秋风扫过,落叶打着旋儿落在水泥地上,像极了她这些年的生活,平淡而孤独。
退休前,她是市里最有名的美术教师,桃李满天下。
退休后,丈夫去世,女儿远嫁,她成了这座老旧小区里又一位孤独的老人。
唐慧琴端起茶杯,茶早已凉透,就像她的生活。
退休金刚好够维持基本生活,不多不少。
电视里正播放着一档艺术鉴赏节目,主持人激动地介绍着民国时期的天才画家谢振华。
"谢振华,这个名字在中国近代艺术史上如同流星一般短暂而耀眼。"
"他的作品融合了东西方艺术精髓,开创了全新的艺术流派,可惜在战争年代突然消失,留下的真迹不超过十幅。"
唐慧琴的眼睛亮了起来,她年轻时曾在一本泛黄的杂志上读到过谢振华的故事。
那时她刚考入美术学院,梦想成为一名伟大的画家,却因为家庭变故不得不放弃深造,转而成为一名普通的美术教师。
电话铃声突然响起,打断了她的思绪。
"妈,您还好吗?"电话那头是女儿关切的声音。
"挺好的,就是有点闷。"唐慧琴轻声回答。
"我听说老年大学组织去苏州旅游,您要不要报名参加?"女儿的声音充满期待,"整天闷在家里对身体不好。"
唐慧琴沉默了,旅游意味着花钱,而她一向节俭惯了。
"妈,您就去吧,看看苏州的园林,您不是一直很向往吗?"女儿再次劝道。
"行吧,我去看看。"唐慧琴终于点头,或许这会是她最后一次远行了。
放下电话,唐慧琴走到卧室,从床底下拖出一个巨大的旧皮箱。
箱子里整齐地码放着七十五沓厚厚的现金,这是她几十年来攒下的积蓄。
数了数,一共七十五万三千块,是她的全部家当。
唐慧琴小心翼翼地取出两千元,又把箱子推回床底。
次日一早,唐慧琴来到老年大学报名处,交了两千元旅游费。
"唐老师,您终于要出去走走了?"工作人员笑着说,"苏州的园林可美了,您一定会喜欢。"
唐慧琴点点头,心中有一丝期待,又有一丝不安。
一周后,唐慧琴跟随旅游团来到了苏州。
拙政园的古树,留园的假山,网师园的水榭,每一处都让唐慧琴流连忘返。
她不停地拍照,记笔记,甚至当场写生,像个求知若渴的学生。
"唐老师真是行家啊,对园林建筑这么了解。"同行的老人们纷纷赞叹。
唐慧琴谦虚地笑了笑,心中却是满满的成就感。
旅行接近尾声时,导游李明临时调整了行程。
"各位,今天有一个特别安排,我们要去参观一家很有名的古董字画店,店主是我朋友,有不少稀世珍品。"
几位老人面露喜色,唐慧琴也来了兴趣。
"不过只是参观,大家不要有心理负担。"李明补充道,眼神却不自然地飘向一旁。
唐慧琴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她的心思全在即将见到的字画上。
一辆中巴车将他们带到了一条古色古香的小街,停在了一家名为"振华阁"的字画店前。
"振华?"唐慧琴念出店名,心中微微一动。
这不就是那位天才画家的名字吗?
02
推开"振华阁"的大门,浓郁的檀香味扑面而来。
店内装修古朴典雅,墙上挂满了各式字画,柜台上摆放着精美的文房四宝。
一位穿着唐装的中年男子迎了上来,面带微笑。
"欢迎各位,我是振华阁的店主,徐展鹏。"
徐展鹏四十多岁,身材瘦高,一双眼睛炯炯有神。
他与导游李明热情握手,随后目光扫过在场的老人们,最后停在了唐慧琴身上。
"这位老师气质不凡,一看就懂艺术。"徐展鹏走到唐慧琴面前,恭敬地说。
唐慧琴有些意外,但也暗自高兴。
"过奖了,我只是退休美术教师,略懂一二。"
"哪里哪里,您这双眼睛一看就是识货的。"徐展鹏热情地说,"李导游跟我提起过您,说您对民国时期的艺术特别有研究。"
唐慧琴更加惊讶,她明明没有跟导游聊过这些。
但转念一想,或许是自己参观园林时的专业点评,让导游看出了她的底蕴。
"徐老板,听说你这里有不少珍品?"一位老人问道。
"确实有一些,不过大多都是寄卖的,我只是中间人。"徐展鹏谦虚地说。
徐展鹏开始带领大家参观店内的藏品,从明清书法到现代国画,每一件都有详细介绍。
唐慧琴听得入神,时不时点头附和,偶尔还指出一些专业细节。
"唐老师果然内行。"徐展鹏赞叹道,"有您这样的行家指点,真是我们的荣幸。"
其他老人也纷纷附和,对唐慧琴投来敬佩的目光。
唐慧琴多年不曾受到如此尊重,心中不免有些飘飘然。
参观接近尾声时,徐展鹏神秘地对唐慧琴说:"唐老师,我这里有件宝贝,想请您掌掌眼。"
徐展鹏的语气充满诚意,唐慧琴没有理由拒绝。
"那就见识一下吧。"
徐展鹏将唐慧琴引到店铺后面的一个小房间,其他人也跟了进来。
房间中央放着一张红木桌,桌上铺着一块洁白的丝绸。
徐展鹏从柜子里取出一个长方形的木盒,小心翼翼地放在桌上。
"这是前几天一位老先生送来寄卖的,说是家传的清代名家字画,但看起来保存得不是很好。"
徐展鹏打开木盒,取出一幅卷起的画作,缓缓展开。
画面上是一幅山水画,颜色已经有些褪色,边缘还有些破损。
但仔细看去,那山水的布局,笔触的用力,竟有一种独特的韵味。
唐慧琴的心跳加快了,她戴上老花镜,俯身仔细观察。
"这画的用笔很有特点,不像是清代的风格。"唐慧琴轻声说。
"唐老师好眼力!"徐展鹏惊叹道,"这位老先生说它是清代的,但我也怀疑是民国时期的作品。"
唐慧琴点点头,继续观察。
画的右下角有一个模糊的印章,但已经看不清内容。
"不知道这幅画作者是谁?"唐慧琴问道。
"老先生也说不清楚,只知道是祖上传下来的。"徐展鹏叹了口气,"可惜了这么好的画,保存得不够好。"
旁边几位老人也围了过来,议论纷纷。
"这画虽然旧了点,但看着就不一般。"
"就是,这笔法多讲究啊,不是一般人能画出来的。"
徐展鹏见状,悄悄对唐慧琴说:"唐老师,您觉得这幅画值多少钱?"
唐慧琴摇摇头:"我不太懂行情,只能看出画工不错。"
"这幅画如果是清代名家的,市场价至少两百万。"徐展鹏压低声音,"但因为没有明确的作者信息,加上保存状况不佳,老先生只要八十万就卖。"
"八十万?"唐慧琴倒吸一口凉气,这几乎是她一辈子的积蓄。
"是啊,他儿子做生意失败,急需用钱还债,不然也不会贱卖祖传之物。"徐展鹏面露惋惜,"我本想自己买下来,但最近资金周转不开。"
唐慧琴陷入了沉思,心中天人交战。
一方面,八十万对她来说是天文数字;另一方面,如果真是名家之作,这个价格确实便宜。
"唐老师,您真有眼光,一眼就看出这画不凡。"一位站在旁边的中年男子突然说道,"我也懂一点字画,这幅作品的构图和用笔,很像民国时期的某位大家。"
唐慧琴看了看这位陌生人,不知何时他已经站在自己身边。
"您也懂字画?"唐慧琴问道。
"略懂一二,我在上海博物馆工作。"中年人递过一张名片,上面印着"上海博物馆文物修复部 王明"的字样。
唐慧琴接过名片,心中的天平开始倾斜。
"如果是我,一定会买下来,八十万真的很便宜。"王明继续说,"这种画放在拍卖会上,没个两三百万拿不下来。"
徐展鹏叹了口气:"可惜那位老先生着急用钱,不然我肯定自己留着。"
唐慧琴的心跳越来越快,她又一次仔细查看那幅画。
这一次,她似乎在画的一角看到了一个模糊的笔触,像是签名的一部分。
"这里好像有签名。"唐慧琴指着那个位置。
徐展鹏连忙拿来放大镜,大家一起查看。
"好像是个'谢'字?"王明惊讶地说,"不会是谢振华吧?"
"谢振华?"徐展鹏也吃了一惊,"那位民国时期的天才画家?"
唐慧琴的心猛地一跳,谢振华正是她一直崇拜的画家。
"不太可能吧,谢振华的作品极为稀少,而且都是有记载的。"唐慧琴理智地说。
"也不一定,战争年代那么混乱,谁知道有多少珍品流落民间呢?"王明若有所思地说。
唐慧琴不由得想起早上电视里的节目,讲的正是谢振华。
这是巧合吗?还是命运的安排?
03
唐慧琴站在那里,思绪万千。
她的手指轻轻抚过画面,触碰到那些褪色的山水,仿佛穿越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唐老师,您在想什么?"徐展鹏轻声问道。
"我在想,如果这真是谢振华的作品,那价值可就不只是八十万了。"唐慧琴缓缓说道。
"那当然,至少上千万。"王明在一旁附和,"不过要证实是谢振华的真迹,需要专业鉴定。"
徐展鹏看了看手表,面露难色:"那位老先生下午就要来取钱,如果今天没人买,他可能就要拿去别处了。"
唐慧琴的心一沉,感到一种莫名的紧迫感。
"唐老师,您有兴趣吗?"徐展鹏试探性地问道。
唐慧琴深吸一口气:"徐老板,我确实对这幅画很感兴趣,但八十万对我来说太多了。"
"唐老师,您出多少合适呢?"徐展鹏问道,语气中透着诚恳。
"我……我只有七十三万积蓄。"唐慧琴犹豫了一下,还是说出了实情。
"七十三万?"徐展鹏沉思片刻,"这样吧,看在唐老师是行家的份上,我去跟那位老先生商量一下,看能不能接受这个价格。"
说完,徐展鹏拿出手机,走到一旁打电话去了。
唐慧琴心中忐忑不安,七十三万几乎是她的全部积蓄。
一旁的王明悄悄对唐慧琴说:"唐老师,您真有眼光,这幅画绝对值这个价。"
"您真这么认为?"唐慧琴问道,眼中闪烁着期待。
"当然,就算不是谢振华的,凭这画工,也绝对是名家手笔。"王明肯定地点点头。
几分钟后,徐展鹏回来了,脸上带着笑容。
"好消息,老先生同意了,说七十三万就七十三万,就当交个朋友。"
唐慧琴的心跳加速,这是命运的抉择时刻。
"我需要考虑一下。"唐慧琴说,她需要时间理清思绪。
"没问题,唐老师您慢慢考虑。"徐展鹏很尊重她的决定,"不过老先生下午四点就要来取钱了。"
唐慧琴走到一旁,独自思考。
买下这幅画,意味着她要付出所有积蓄;不买,可能会错过一生中最大的机会。
"妈,您别冲动啊。"唐慧琴似乎听到了女儿的声音。
可是另一个声音在说:"这可能是谢振华的作品啊,你一直崇拜的画家。"
两个小时后,唐慧琴做出了决定。
"徐老板,我买了。"她的声音很平静,但心跳如雷。
"唐老师果然爱画,老先生知道自己的画落在懂行的人手里,一定会很高兴。"徐展鹏笑着说。
接下来的事情进行得很顺利。
唐慧琴回到宾馆,从行李中取出早已准备好的现金。
七十三万,一沓沓百元大钞,是她几十年来省吃俭用积攒下的全部家当。
回到"振华阁",唐慧琴仔细清点了钱,又检查了字画的状况。
徐展鹏为她开具了正规的收据,并赠送了一个精美的画筒。
"唐老师,这画可千万保存好,或许哪天真能证实是谢振华的作品呢。"徐展鹏叮嘱道。
唐慧琴小心翼翼地将画卷好,放入画筒中。
这一刻,她心中满是期待和兴奋,完全忘记了七十三万的巨大支出。
回到家中,唐慧琴第一时间将画取出,悬挂在客厅的墙上。
每天早晚,她都会站在画前欣赏,仿佛透过这幅画,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梦想。
女儿打来电话,问她旅行如何。
"挺好的,苏州的园林真美。"唐慧琴只说了这么多,没有提起买画的事。
她知道女儿一定会反对,甚至会责怪她太过莽撞。
日子一天天过去,唐慧琴渐渐习惯了与这幅画相伴的生活。
直到一个月后,外孙曹元斌突然来访。
曹元斌今年35岁,在一家拍卖行工作,对艺术品有一定了解。
"外婆,您气色不错啊。"曹元斌一进门就热情地说。
"有吗?可能是最近心情好。"唐慧琴笑着回答。
曹元斌的目光很快被墙上的那幅画吸引了。
"外婆,这幅画是新买的吗?"他走近细看。
"嗯,在苏州旅游时买的,觉得挺好看的。"唐慧琴故作轻松地说。
曹元斌皱起眉头,仔细端详那幅画。
"外婆,您花了多少钱买这幅画?"曹元斌的语气变得严肃。
唐慧琴犹豫了一下:"不贵,就七万多。"
"七万多?"曹元斌惊讶地瞪大眼睛,"外婆,这幅画看起来不值这个价啊。"
唐慧琴的心一沉,但她强作镇定:"店主说可能是民国时期的名家作品。"
"哪个店?在哪儿买的?"曹元斌追问道。
唐慧琴只好将购买经过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外孙。
听完后,曹元斌的脸色变得铁青。
"外婆,您被骗了!"他几乎是喊出来的,"这种套路我们行业内再熟悉不过了,专门针对老年人的诈骗!"
唐慧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不可能,徐老板看起来那么诚恳,还有那个自称博物馆工作的王先生……"
"那都是托,是一伙的!"曹元斌激动地说,"他们专门研究受害人的背景,比如知道您是美术教师,就用艺术品来骗您。"
唐慧琴的手开始颤抖,脸色苍白。
"不会的,那幅画明明有谢振华的签名……"她喃喃道。
曹元斌叹了口气,语气软了下来:"外婆,您别急,我带这幅画去公司请专家看看,好吗?"
唐慧琴木然地点点头,心中已经开始不安。
第二天,曹元斌带着几位同事来到唐慧琴家。
其中一位是拍卖行的鉴定专家李教授,他戴着白手套,小心翼翼地检查那幅画。
"这画的年代确实有些年头了,可能有四五十年。"李教授说道,"但绝不是什么名家作品,更不可能是谢振华的。"
"那……那值多少钱?"唐慧琴颤抖着问道。
李教授摇摇头:"市场价最多几千元。"
唐慧琴只觉得眼前一黑,差点晕倒在地。
七十三万换来的,居然只是一幅几千元的普通字画。
曹元斌连忙扶住外婆,帮她坐下。
"外婆,您先别急,我们去报警。"曹元斌安慰道。
唐慧琴麻木地点点头,心中的希望彻底破灭。
报警后,警方告诉他们,类似的案例很多,但追回可能性极小。
"振华阁"早已人去楼空,徐展鹏和所谓的"王明"也不知所踪。
"这是一个有组织的诈骗团伙,专门针对老年人,尤其是有一定积蓄的退休教师。"警官解释道。
唐慧琴坐在那里,一言不发,眼泪无声地流下。
"妈,您怎么能这么糊涂呢?"女儿得知此事后,从外地赶回来,又心疼又生气。
"我……我以为……"唐慧琴说不下去了,泪水模糊了她的视线。
"七十三万啊,您这一辈子的积蓄!"女儿的声音中满是痛心。
唐慧琴低着头,无地自容。
她不仅失去了积蓄,还失去了尊严和信心。
那幅画被从墙上取下,放进了储藏室,唐慧琴不忍再看它一眼。
每当回想起购买那幅画的经过,她都恨不得给自己一巴掌。
那些所谓的专业术语,那些热情的赞美,那个模糊的"谢"字……一切都是骗局。
唐慧琴的生活陷入了困境,退休金勉强够基本开销,但再无余钱。
曹元斌劝她放弃那幅画,别再自寻烦恼。
但唐慧琴执拗地将画收藏起来,她总觉得,这件事还没有结束。
04
失去积蓄后的唐慧琴,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退休金只够维持基本生活,她不得不开始精打细算,连最爱的艺术杂志也不再订阅。
女儿提出要接她去同住,被唐慧琴婉拒了。
"我已经给你添了那么多麻烦,不能再拖累你。"唐慧琴坚持道。
无奈之下,她决定出租家里的一个房间来补贴生活。
很快,一位大学生成为了她的房客。
小伙子姓张,是美术学院的学生,每月付给唐慧琴八百元房租。
"唐奶奶,听说您以前是美术老师?"小张好奇地问道。
"是啊,教了一辈子画画。"唐慧琴的眼中闪过一丝落寞。
"那太好了,您能指导我的创作吗?"小张兴奋地说。
唐慧琴摇摇头:"我已经不画画了。"
自从被骗后,唐慧琴对艺术失去了热情,甚至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
但生活还得继续,唐慧琴开始寻找新的方向。
一天,她在图书馆翻阅艺术类书籍时,偶然看到一本关于艺术品鉴定的专著。
翻开书页,她被里面的内容深深吸引了。
"或许,我应该学习如何鉴别真伪。"唐慧琴自言自语道。
从那天起,唐慧琴开始系统地学习艺术品鉴定的知识。
她几乎每天都去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做笔记,甚至自学英语,只为能阅读国外的专业资料。
小张看到唐慧琴的变化,十分钦佩。
"唐奶奶,您太厉害了,这么大年纪还这么用功。"
唐慧琴笑了笑:"老了才明白,知识才是最值钱的东西。"
三个月后,唐慧琴积累了一定的鉴定知识,她决定重新审视那幅"赝品"。
储藏室里,那幅画静静地躺在画筒中,仿佛在等待她的到来。
唐慧琴小心翼翼地取出画作,铺在桌上。
这一次,她不再用感性的眼光去看,而是以专业的角度去分析。
"画纸的质地,颜料的成分,笔触的走向……"唐慧琴喃喃自语,将所学知识一一运用。
经过仔细观察,她发现这幅画确实有些不同寻常之处。
画纸的质地比普通赝品要好,而且有一种特殊的纹理,类似于民国时期常用的宣纸。
颜料虽然褪色,但层次分明,不像是粗制滥造的仿品。
最让唐慧琴惊讶的是,画的边缘处有一些细微的笔触,与主画面的风格截然不同。
"这是怎么回事?"唐慧琴疑惑不解。
她查阅了更多资料,了解到有些画家会在作品边缘留下特殊标记,作为防伪措施。
"难道,这幅画真的有什么特别之处?"唐慧琴的心又燃起了一丝希望。
但她不敢轻易下结论,决定寻求专业帮助。
唐慧琴写信给多位艺术鉴定专家,附上画作的照片,请求他们给予意见。
然而,回应寥寥,大多数专家认为这只是一幅普通的仿古画,不值得深入研究。
唐慧琴没有气馁,继续她的探索之旅。
一天,她在一本民国时期的画册中,看到了一幅构图相似的作品。
画册介绍那是谢振华早期的习作,名为《云山雾隐》。
"构图如此相似,难道真有关联?"唐慧琴激动地想。
她将两幅画的照片对比,发现确实有许多相似之处,尤其是山石的勾勒手法和云雾的表现技巧。
但这还不足以证明什么,唐慧琴需要更确凿的证据。
就在她孜孜不倦地研究时,健康状况突然恶化了。
一天清晨,唐慧琴感到一阵剧烈的胸痛,随后昏倒在地。
幸好小张及时发现,将她送往医院。
"唐奶奶的情况不太好,心脏供血不足,需要做手术。"医生严肃地说。
"手术费用大概多少?"小张问道。
"保守估计也要十几万。"医生回答。
小张连忙给唐慧琴的女儿打电话。
得知母亲病重,女儿立即从外地赶回。
"医生,我妈妈的情况到底怎么样?"女儿焦急地问道。
"需要尽快手术,越早越好。"医生强调。
女儿看了看病房里虚弱的母亲,眼中满是心疼。
"妈,您别担心,我们一定想办法筹钱。"
唐慧琴轻轻摇头:"我不能再拖累你了。"
"您在说什么呢?您是我妈啊!"女儿忍不住落泪。
唐慧琴闭上眼睛,泪水从眼角滑落。
她本该安享晚年,却因为一时糊涂,不仅失去积蓄,还成了女儿的负担。
"手术费我来想办法。"曹元斌得知外婆病情后,立即赶到医院。
"元斌,你工资也不高,哪来那么多钱?"唐慧琴虚弱地问道。
曹元斌犹豫了一下,还是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外婆,我们可以卖掉那幅画,虽然不值钱,但总能换几千块。"
唐慧琴的眼睛突然睁大:"不行!那幅画不能卖!"
"外婆,您还在执着那幅赝品吗?"曹元斌难以理解。
"不是赝品!"唐慧琴激动地说,随即又咳嗽起来。
女儿连忙给她顺气:"妈,您别激动,身体要紧。"
唐慧琴慢慢平静下来,但眼中的坚定丝毫未减。
"元斌,我这段时间一直在研究那幅画,发现了一些特别之处。"
她将自己的发现告诉了外孙,包括画纸的质地,颜料的特点,以及与谢振华作品的相似之处。
曹元斌听完,陷入沉思。
"外婆,您真的这么认为?"
"我不敢肯定,但至少值得进一步研究。"唐慧琴虚弱地说。
曹元斌看着外婆坚定的眼神,终于点头答应。
"好吧,我再找专家看看。"
唐慧琴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谢谢你,元斌。"
就这样,在唐慧琴坚持下,那幅画暂时保留了下来。
手术费用由女儿和曹元斌共同承担,唐慧琴顺利完成了手术。
术后恢复期间,唐慧琴变得更加沉默寡言。
她躺在病床上,不断回想那幅画的每一个细节,仿佛那是她生命中唯一的希望。
女儿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妈,您别总想那幅画了,都过去了。"
唐慧琴摇摇头:"不,这事还没完。"
女儿叹了口气,不再多言。
她知道母亲固执的性格,一旦认定的事,九头牛都拉不回来。
出院后,唐慧琴的身体状况有所好转,但医药费让她的生活更加拮据。
曹元斌经常来看望外婆,有时会带来一些艺术书籍和杂志。
"外婆,最近拍卖行来了一位从海外回国的鉴定专家,据说很厉害。"曹元斌一天突然说道。
"哦?是谁?"唐慧琴来了兴趣。
"莫沁雯,曾在国外顶尖艺术机构工作,专攻民国时期艺术品鉴定。"
唐慧琴的眼睛亮了起来:"真的吗?能不能请她看看我那幅画?"
曹元斌犹豫了:"莫教授很忙,不一定有时间。"
"求求你了,元斌,就当是满足外婆的心愿。"唐慧琴握住外孙的手,眼中满是期待。
曹元斌看着外婆期盼的眼神,终于点头答应。
"我试试看,但不能保证。"
一周后,曹元斌带来了好消息。
"外婆,莫教授同意了,明天下午来看画。"
唐慧琴激动得一晚没睡,清晨便起床打扫房间,准备茶点。
下午三点,门铃响起。
曹元斌带着一位气质优雅的中年女性走进来。
"外婆,这位是莫沁雯教授。"
莫沁雯看起来四十岁左右,一身简约的职业装,目光犀利而专注。
"唐老师,久仰大名。"莫沁雯礼貌地说,"元斌说您有幅画想请我看看?"
唐慧琴连忙点头,从储藏室取出那幅画。
"就是这幅,我在苏州买的。"她小心翼翼地展开画卷。
莫沁雯戴上白手套,仔细观察起来。
刚开始,她的表情很平静,甚至有些漫不经心。
但随着检查的深入,她的神情逐渐变得凝重。
"这幅画的年代确实不短了。"莫沁雯说道,"用料也很讲究。"
唐慧琴紧张地问:"您觉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莫沁雯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继续观察画作的边缘和背面。
突然,她的眼睛一亮,指着画的一角问道:"这里有些奇怪的痕迹,像是被涂改过。"
唐慧琴和曹元斌凑近看,确实有一块颜色略深的区域。
"我需要用专业设备进一步检测。"莫沁雯严肃地说,"唐老师,可以把画带到我的实验室吗?"
唐慧琴迟疑了一下,那幅画已经成为她生命的一部分。
"您放心,我会非常小心。"莫沁雯保证道。
"好吧。"唐慧琴终于点头同意。
第二天,唐慧琴和曹元斌来到莫沁雯的实验室。
这是一间设备齐全的现代化实验室,各种仪器一应俱全。
莫沁雯已经在那里等待,她穿着白大褂,神情专注。
"唐老师,我们要用紫外线和红外线检查画作,可能会发现一些肉眼看不到的细节。"
莫沁雯小心翼翼地将画放在一个特制的平台上,打开紫外线灯。
在紫外光下,画面呈现出奇特的光芒,某些部分特别明亮。
莫沁雯皱起眉头,似乎发现了什么异常。
"这里,颜料的反应不一样,像是被覆盖过。"
她指着画面右下角的一块区域,那里在紫外光下呈现出不同的色泽。
"什么意思?"唐慧琴紧张地问。
"可能是原本有什么东西,后来被人为掩盖了。"莫沁雯解释道。
她调整设备,更换为红外检测。
红外光下,画面的某些部分变得透明,露出下面的痕迹。
莫沁雯屏住呼吸,仔细观察那些隐藏的痕迹。
实验室陷入一片死寂,只听得见仪器运转的微弱嗡鸣。
莫沁雯的手指微微颤抖,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
她的瞳孔猛然收缩,身体如触电般僵直。
突然,她惊呼一声,猛地后退半步,手指不受控制地指向画面右下角浮现出的一个模糊签名。
"这……这不可能!"
她的声音几乎是从喉咙深处挤出来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
"天啊!"莫沁雯几乎喘不过气来,"这...这竟然是......
来源:简单水滴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