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历史上,能将家族荣耀延续四百年的世家并不多见。兰陵萧氏从西汉开国功臣萧何算起,历经魏晋南北朝的乱世沉浮,到唐朝初年仍能位列凌烟阁功臣,堪称中古时期门阀政治的活化石。这个家族走出过六位皇帝、二十九位宰相,在南朝的宋齐梁陈更迭中始终占据权力中枢,即便王朝覆灭
在中国历史上,能将家族荣耀延续四百年的世家并不多见。兰陵萧氏从西汉开国功臣萧何算起,历经魏晋南北朝的乱世沉浮,到唐朝初年仍能位列凌烟阁功臣,堪称中古时期门阀政治的活化石。这个家族走出过六位皇帝、二十九位宰相,在南朝的宋齐梁陈更迭中始终占据权力中枢,即便王朝覆灭仍能凭借深厚根基东山再起。当我们翻开《梁书》《隋书》《旧唐书》的泛黄书页,会发现这个家族的兴衰轨迹,恰是一部微缩的中古政治史。今天我们就从唐朝宰相萧瑀的视角,回溯这个传奇家族如何在四百年间玩转权力游戏。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在定陶称帝,册封功臣时将酂侯的爵位授予了负责后勤的萧何。这个决定不仅改变了萧氏一族的命运,更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延续最久的政治家族传奇。萧何制定的《九章律》不仅奠定了汉朝的法律基础,更让萧氏子孙在汉代官僚体系中占据了先天优势。从西汉到东汉,萧氏家族始终活跃在朝堂之上,虽然未曾出现权倾朝野的权臣,却世代传承着"明习法令"的家族基因。
东汉末年的战乱中,兰陵萧氏做出了影响家族走向的关键抉择。当曹操在兖州招贤纳士时,萧氏第八代传人萧整带领族人举家南迁,在晋陵武进(今江苏常州)定居。这个决定让家族避开了中原战火,更在江南地区扎下根基。南迁后的萧氏与当地士族通婚融合,逐渐形成"南兰陵萧氏"这一全新支脉,为日后的帝王霸业埋下伏笔。西晋永嘉之乱后,北方士族纷纷南下,南兰陵萧氏凭借早期南迁的优势,迅速跻身江左侨姓士族行列。
南朝宋武帝刘裕崛起时,萧氏家族的萧道成已是军中重要将领。这位出身行伍的萧氏子弟从普通士兵做起,凭借战功一路晋升至禁军统领。元嘉三十年(453年),太子刘劭弑父篡位,萧道成在平叛中立下首功,从此成为刘宋王朝倚重的军事支柱。当刘宋皇室陷入自相残杀的内乱时,手握兵权的萧道成逐渐显露野心。升明三年(479年),萧道成逼迫宋顺帝禅位,建立南齐政权,兰陵萧氏首次登上权力巅峰。
南齐永明十一年(493年),齐武帝萧赜病逝,皇太孙萧昭业即位。这位年轻皇帝沉迷享乐,朝政逐渐被西昌侯萧鸾掌控。作为齐高帝萧道成的侄子,萧鸾通过两次宫廷政变废立皇帝,最终于494年自立为帝,是为齐明帝。这场权力洗牌中,与萧鸾同宗的萧衍被任命为雍州刺史,出镇襄阳。谁也未曾料到,这个看似边缘化的任命,竟成为萧氏家族另一个王朝的起点。
萧衍在襄阳暗中积蓄力量,招募流民组建军队,打造兵器甲胄。永元二年(500年),齐东昏侯萧宝卷诛杀功臣,雍州刺史张欣泰举兵反叛,萧衍趁机以"匡扶社稷"为名率军东下。次年三月,萧衍大军攻破建康,拥立南康王萧宝融即位,是为齐和帝。中兴二年(502年),在群臣的"劝进"下,萧衍接受禅位,建立梁朝,改元天监。这位在位四十八年的梁武帝,将兰陵萧氏的荣耀推向顶峰。
梁武帝统治时期,萧氏家族达到前所未有的显赫。皇帝的兄弟子侄遍布朝廷要职,其中六弟萧宏官至太尉,侄子萧正德封为临贺王,儿子萧纲被立为太子。建康城内的王府宅邸连绵不绝,萧氏子弟垄断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重要职位。为巩固统治,梁武帝大力推行文化治国,萧氏家族凭借深厚的儒学功底,成功实现了从军事集团到文化世家的转型。《梁书》记载,当时"诸王皆招引文学之士,府中置学士馆",兰陵萧氏成为南朝文化的标杆。
太清元年(547年),东魏大将侯景率部投降梁朝,梁武帝不顾群臣反对,封其为河南王。这个决定最终引爆了梁朝的危机。太清二年(548年)八月,侯景以清君侧为名在寿阳起兵,率军直捣建康。次年三月,叛军攻破台城,八十六岁的梁武帝被囚禁饿死,这场动乱史称"侯景之乱"。建康城内的萧氏皇族遭遇灭顶之灾,太子萧纲被立为傀儡皇帝,不久后也惨遭杀害。
在这场浩劫中,萧氏家族面临着生死抉择。梁武帝第七子萧绎时任荆州刺史,他在江陵拥兵自重,坐视建康陷落。直到552年才派王僧辩、陈霸先率军收复建康,随后在江陵称帝,是为梁元帝。但这位偏安一隅的皇帝猜忌成性,先后诛杀弟弟武陵王萧纪、侄子萧誉,进一步削弱了萧氏力量。承圣三年(554年),西魏大军攻破江陵,梁元帝被杀,太子萧方等战死,宗室子弟或被俘虏或流散各地。
江陵陷落时,梁元帝的侄子萧詧(chá)选择投靠西魏,被立为傀儡皇帝,史称后梁。这个偏居襄阳的小朝廷虽然仅有三百里疆域,却为兰陵萧氏保留了血脉延续的火种。萧詧之子萧岿(kuī)在位期间,积极与北周联姻,将女儿嫁给隋文帝杨坚为妃。正是这场看似普通的政治联姻,让兰陵萧氏在隋朝建立后重新回到权力中心。当陈朝灭亡时,流落各地的萧氏子弟纷纷北上,凭借后梁皇室的身份在隋朝获得任用。
开皇元年(581年),杨坚废周建隋,是为隋文帝。由于妻子独孤伽罗与后梁明帝萧岿的妹妹有表亲关系,加上萧岿之女萧氏貌美贤淑,杨坚册立其为晋王杨广的王妃。这位后来的萧皇后,为兰陵萧氏在隋朝的复兴发挥了关键作用。当杨广在夺嫡之争中胜出时,作为太子妃舅父的萧瑀也随之进入仕途,被授予太子右千牛之职。
仁寿四年(604年),隋文帝驾崩,杨广即位为隋炀帝。萧氏被册立为皇后,其弟萧瑀则升任内史侍郎,成为朝廷重臣。隋炀帝对这位小舅子十分信任,多次委以重任。大业三年(607年),萧瑀随驾北巡突厥,在雁门之围中献策稳定军心,展现出过人的政治智慧。《隋书》记载,萧瑀"性刚鲠,有儒者之风",在奢靡成风的隋末朝廷中,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隋末乱世中,萧氏家族再次面临命运的十字路口。当李密、窦建德等义军风起云涌时,萧皇后带着幼孙萧政道流落突厥,而萧瑀则在江都之变后被宇文化及裹挟北上。武德二年(619年),萧瑀在聊城之战中被唐军俘获,随后被送往长安。李渊见到这位前朝内史侍郎时,竟意外发现两人有旧交——早在隋朝时,李渊曾与萧瑀的哥哥萧璟同住青龙坊,两家往来密切。这份特殊的渊源,让萧瑀在唐朝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机遇。
武德二年(619年)冬天,长安太极宫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当衣衫褴褛的萧瑀被带到唐高祖李渊面前时,这位五十岁的前朝旧臣未曾想到,自己的人生将在大唐王朝迎来新的巅峰。李渊不仅没有治罪,反而任命其为光禄大夫,封宋国公,不久后又拜为民部尚书。《旧唐书》记载,萧瑀"明习故事,雅达政事",其行政能力很快得到唐朝君臣的认可。
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率军平定王世充,萧瑀作为朝廷代表前往洛阳劳军。在洛阳宫的初次会面中,三十八岁的秦王李世民与五十岁的萧瑀一见如故。萧瑀向李世民详细分析了天下局势,提出"先定河北,后取江南"的统一战略,其见识令李世民深为折服。这次会面为两人后来的君臣际遇埋下伏笔,也让萧瑀在唐朝的权力格局中找到了新的定位。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玄武门之变爆发。当李世民率部控制玄武门时,萧瑀果断关闭宫门,阻止东宫卫队入宫勤王,为李世民赢得了宝贵时间。事变后,萧瑀与裴寂、陈叔达一同进见李渊,奏请立李世民为太子。《资治通鉴》记载,当时李渊"召世民,抚之曰:'近日以来,几有投杼之惑。'"萧瑀则"进曰:'秦王功盖天下,率土归心,陛下若立之为太子,委以国务,则四海幸甚。'"这番话直接促成了李世民顺利继位。
贞观元年(627年),李世民正式即位,萧瑀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成为宰相班子的核心成员。这位历经四朝的老臣怀着"致君尧舜"的理想,全身心投入到贞观新政中。他主持修订《唐律》,简化律法条文,减轻刑罚;推行均田制,鼓励垦荒,恢复生产。据《新唐书》记载,贞观三年(629年)全国户口仅三百万户,到贞观末年已增至三百八十万户,萧瑀主持的经济改革功不可没。
然而,刚直不阿的性格让萧瑀在朝堂上树敌颇多。他与右仆射封德彝长期政见不合,两人在朝堂上经常争执不休。贞观二年(628年),封德彝病逝,萧瑀又与继任的房玄龄、杜如晦产生矛盾。他看不惯房玄龄广结党羽,多次在太宗面前弹劾其"私结朋党",反而被认为是"性多猜贰",于贞观三年(629年)被免去相位。这是萧瑀在贞观年间第一次罢相。
此后的十年间,萧瑀经历了四次罢相又四次复相的起伏。贞观四年(630年)因劝谏太宗亲征突厥复相,贞观六年(632年)因与御史大夫陈叔达在朝堂互诟罢相;贞观七年(633年)以特进身份参预政事,贞观九年(635年)又因反对分封诸王罢相。每次罢相少则数月,多则一年,太宗总是在需要时想起这位"性鲠直,有匡谏之风"的老臣。正如《旧唐书》评价:"瑀性多猜贰,与同僚多不合,然勤于吏事,孜孜无怠,帝亦以此嘉之。"
贞观十七年(643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开国功臣,命阎立本在凌烟阁绘制二十四功臣画像。六十四岁的萧瑀位列第九,排在李靖、尉迟敬德之前,画像赞语写道:"骨鲠大儒,心存端悫。怀忠履义,身立名扬。"这份荣誉对历经四朝沉浮的萧瑀而言,无疑是对其政治生涯的最高肯定。
凌烟阁画像完成后,萧瑀与太宗的关系更加密切。太宗经常在退朝后召萧瑀入宫,两人对榻论政,有时直至深夜。萧瑀向太宗讲述梁、陈、隋三朝兴亡的教训,提醒太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治国道理。《贞观政要》记载,太宗曾对侍臣说:"萧公常劝我远小人,近君子,慎言语,节嗜欲。此四者,朕当终身行之。"
贞观十九年(645年),太宗亲征高句丽,萧瑀以洛阳留守身份主持后方政务。当时洛阳发生饥荒,萧瑀开仓放粮,安抚灾民,同时调度粮草支援前线,展现出卓越的执政能力。班师回朝后,太宗对萧瑀说:"朕远征在外,京畿安定,皆公之力也。"随即晋封萧瑀为太子太保,赐实封一千户,这是萧氏家族在唐朝获得的最高爵位。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六月二十四日,萧瑀病逝于长安崇业坊府邸,享年七十四岁。太宗闻讯罢朝三日,追赠司空、荆州都督,谥号"贞褊"。这个谥号中的"贞"字肯定其忠贞品格,"褊"字则点出其性格狭隘的缺陷,恰如其分地概括了这位传奇宰相的一生。萧瑀的葬礼规格按照"一品礼"办理,陪葬昭陵,与李靖、房玄龄等功臣相伴左右。
萧瑀共有七子,其中长子萧锐袭封宋国公,娶太宗之女襄城公主;次子萧锴官至虞部郎中;五子萧珣曾任工部侍郎。通过与皇室联姻和科举入仕两条路径,兰陵萧氏在唐朝始终保持着政治影响力。萧瑀的孙子萧嵩在开元年间官至中书令,曾孙萧华、萧复在肃宗、德宗朝先后拜相,玄孙萧俛、萧仿在穆宗、僖宗朝再次登上相位。从萧瑀到萧仿,兰陵萧氏在唐朝先后有八人担任宰相,延续着"宰相世家"的辉煌。
中唐以后,萧氏家族逐渐分化为"皇舅房"和"齐梁房"两支。皇舅房因萧瑀的后裔与皇室联姻而得名,齐梁房则保留着南朝皇族的血脉传承。两支在科举考试中表现突出,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统计,唐朝萧氏共有十八人考中进士,其中萧颖士更是开元年间的文坛领袖。这种从门阀政治到科举官僚的转型,让兰陵萧氏在门阀制度衰落的唐代依然保持着家族荣光。
四百年密码从西汉初年的萧何到唐朝末年的萧仿,兰陵萧氏历经四百年风雨而不倒,其生存智慧值得玩味。这个家族从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在王朝更迭时总能提前布局,如萧整南迁避乱、萧岿联姻北周、萧瑀归附唐朝,每一次抉择都让家族避开倾覆之灾。这种敏锐的政治嗅觉,是其长盛不衰的首要秘诀。
重视文化传承是萧氏家族的另一法宝。从梁朝时的"学士馆"到唐朝的科举入仕,萧氏始终保持着"文儒世家"的底色。《梁书》记载,梁武帝萧衍"少而笃学,洞达儒玄",曾撰《周易讲疏》《毛诗答问》等著作;萧瑀在唐朝"明习律令,善属文",有《萧瑀集》三十卷传世。这种文化优势使其在政权更迭中总能凭借知识获得新王朝的任用。
灵活的联姻策略也为萧氏家族提供了政治保护伞。从梁朝嫁女于北周,到隋朝萧皇后联姻皇室,再到唐朝萧瑀子女与宗室通婚,每一次联姻都让萧氏与最高统治集团建立起血缘联系,这种"政治保险"使其在宫廷斗争中往往能化险为夷。正如《南史·萧劢传》所言:"萧氏自晋以来,号为甲族,与王、谢、袁氏并为侨姓四大家族,盖其婚姻仕宦,皆有恒规。"
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个家族能像兰陵萧氏这样,既出过帝王又做过宰相,既经历过南朝的辉煌又见证了隋唐的盛世。当我们站在昭陵萧瑀墓前,仿佛仍能看到这位四朝元老在朝堂上据理力争的身影。这个绵延四百年的权力家族,用自己的兴衰轨迹,书写了中古时期中国政治的独特篇章。
1. 《梁书》(唐·姚思廉)
2. 《隋书》(唐·魏征等)
3.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
4. 《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
5.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6. 《贞观政要》(唐·吴兢)
7. 《兰陵萧氏家族史研究》(王永平)
8. 《唐代宰相制度研究》(吴宗国)
来源:矿山行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