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第38期-中国的魔法世界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16 21:43 2

摘要:哈喽,大家好,我是大司徒,相信几乎所有的国内哈迷都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在《哈利波特》的世界观中,中国的魔法世界是一个什么状态。中国有没有魔法学校?中国的魔法学校也用魔杖吗?录取通知书也是猫头鹰来送吗?我们也骑飞天扫帚吗?

哈喽,大家好,我是大司徒,相信几乎所有的国内哈迷都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在《哈利波特》的世界观中,中国的魔法世界是一个什么状态。中国有没有魔法学校?中国的魔法学校也用魔杖吗?录取通知书也是猫头鹰来送吗?我们也骑飞天扫帚吗?

这个问题在很多人小时候,尤其是看《火焰杯》电影时就会有这个疑问。

实际上,在《哈利波特》原著以及其衍生作品中,提到关于中国的元素虽然不多,但也并不是完全没有。

很多人认为,用魔法这个词来描述中国的奇幻世界并不准确,但实际上,魔法这个词早在宋代就已经出现。

魔法最初指的是谁?是明教,没错,就是金庸笔下那个明教。

宋代徐铉 在《稽神录·清源都将》中就记载:有善魔法者名曰明教。当时的明教被人称为食菜事魔。

据说,方腊就是这食菜事魔的一员,所以金庸就将方腊设定为中土明教的首任教主。

当然,这里的所谓魔法听起来也不是什么好词,而且明教这个东西本来也是舶来品,所以有人说,中国的奇幻世界应该用道术来称呼,这其实更不严谨了,因为道术这个词仅限于道教的法术,我们知道中国地域广大、人口众多,你别说各地少数民族的文化有差异,就是汉族内部,南北方、东西部的信仰传说都有很大差异。

各个省之间,甚至省内不同地区都差异巨大。

实际上就用巫术、巫师、法术、法师这种比较笼统的称呼就挺合理的。

就算在古代,你说法师,他可以是个和尚,也可以是个道士,也可以是个跳大神的萨满,也可以是个苗疆的蛊师,都没问题。

毕竟,巫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分量也是很重的。

《哈利波特》原著中与中国关系最密切的魔法事物就是第四部《火焰杯》,三强争霸赛时克鲁姆所对战的中国火球龙。

按照纽特在《神奇动物在哪里》中的描述,中国火球龙的卵呈鲜艳的深红色,上有金色斑点,卵壳在中国巫术界颇受珍视,应用广泛。而《凤凰社》中还提到了一种来自中国的魔法植物,咬人甘蓝。

还有,《凤凰社》中,金斯莱·沙克尔对魔法部谎称小天狼星躲在西藏。

西方人写东方尤其是中国的设定,肯定不会缺席的就是西藏的雪人。

吉德罗·洛哈特就曾写过一本书《与西藏雪人在一起的一年》。

在哈利波特官网的设定中,2010年魁地奇世界杯,中国的魁地奇球队进入了决赛,但以640:750不敌摩尔多瓦队。

2014年世界杯资格赛不敌列支敦士登,未能晋级正赛。

而在巧克力蛙卡片中,还提到了一位中国古代的巫师,邹衍。

邹衍,是战国时期齐国人,也是阴阳家的代表人物。在巧克力蛙卡片的设定中,他是一位炼金术师。

除此之外,书中一个重要人物,哈利的前女友秋张,我习惯叫张秋,很明显是个东亚名字。

也被认为是身在英国的华裔。

另外,在哈利波特电影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中国元素,比如在斯拉格霍恩教授的鼻涕虫俱乐部中,就悬挂有中式的红灯笼。

在电影《神奇动物在哪里》中,还出现了许多中国传统神话中的神兽。

比如第二部中的驺吾,《山海经》中说其:大若虎,五采毕具,尾长于身,名曰驺吾,乘之日行千里。

《神奇动物》的设定中,驺吾看起来很像“一头巨猫”,并且“体型如同一头大象,身上有五种颜色,尾巴像巨蟒一样长”。

四肢有锋利的爪子,可日行千里。

还有《神奇动物》第三部中的麒麟,这个大伙就更熟悉了。

中国古代传说中,麒麟出世,象征有明主仁王,是祥瑞。

所以电影中国际巫师联合会采用麒麟来选举新任主席。

这只麒麟,就来自广西桂林。而在这些候选人中,还有中国魔法部部长刘洮。

以上就是《哈利波特》及其衍生作品中提到的有关中国的内容。

实际上,不论是《哈利波特》原著还是《哈利波特》电影,其细节和世界观设定都是作者和制作团队经过用心打磨的。

如果大家对这方面感兴趣,这里我向大家推荐三本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哈利波特迷你书,分别是:《哈利·波特迷你书:视觉艺术》、《哈利·波特迷你书:神奇动物》、《哈利·波特迷你书:魔法场景》。

这三本书采用手掌大小的微型设计,方便携带与收藏,可随时翻阅重温,满足粉丝“碎片化回顾”需求,是哈迷们必备的“魔法口袋宝典”。

其内容获华纳官方授权撰写,收录了大量电影中的草图、设计图、素描、绘画和数字渲染作品。

例如这本《视觉艺术》迷你书,几乎网罗了魔法世界所有标志性的平面设计:从霍格沃茨学生每天翻阅的《魔法史》《草药学》课本内页,到斯内普办公室里贴着的魔药配料标签;从《预言家日报》头版的黑体标题,到《唱唱反调》杂志上色彩跳脱的插画;

从魔法部通缉令上的照片排版,到魁地奇世界杯的宣传海报;甚至连对角巷商店的招牌字体、霍格莫德村糖果包装的图案,都被一一收录。

而这本《神奇动物》迷你书则收录了《哈利・波特》系列中40余种魔法生物的概念图:

从古灵阁妖精的狡黠神态,到摄魂怪黑袍下的虚无感;从守护神银白的光晕,到巨人格洛普粗糙的皮肤纹理……每一页都藏着艺术家团队的心血。你能看到凤凰的羽毛如何从素描草稿的寥寥数笔,变成数字渲染中燃烧的金色;

甚至能读懂家养小精灵的围裙褶皱里,藏着设计师对“忠诚与束缚”的隐喻。

还有这本《魔法场景》迷你书,它用大量精美的草图、素描和绘画为你独家呈现了电影中那些经典场景的创作过程,宛如一个神奇的魔法宝盒。

从麻瓜世界的女贞路到充满奇幻色彩的霍格沃茨,从神秘莫测的禁林到繁华热闹的霍格莫德村,当你看到霍格沃茨城堡最初的设计草图,会惊叹于从简单线条到宏伟建筑的蜕变;看到对角巷的绘画,仿佛能听到街头巷尾的嘈杂与魔法的低语。

每一个场景都在这些艺术作品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总而言之,这三本书对于收藏爱好者而言,是极具纪念价值的珍品,它承载着哈利・波特系列的辉煌与我们满满的回忆。是连接你与魔法世界的桥梁,让魔法在指尖绽放,让回忆在心中永存。

好,我们回到正题。说了这么多,始终没有提到中国的魔法学校,实际上根据Pottermore上的设定,全世界在国际巫师联合会中注册的魔法学校总共有11所,

分别是:

英国的霍格沃茨魔法学校。

法国的布斯巴顿魔法学校。

北欧的德姆斯特朗魔法学校。

这三所学校在原著中都出现过。

欧洲还有一所魔法学校,是俄罗斯的科多斯多瑞兹魔法学校。

除此之外,还有美国的伊法魔尼魔法学校,这个学校在《神奇动物》系列电影中提到过。

还有非洲乌干达的瓦加度魔法学校:也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魔法学校。因为他招收的是整个非洲的学生。

还有南美巴西的卡斯特罗布舍魔法学校,

这个其实在原著中提到过,不过没提它的名字,在《火焰杯》第七章中罗恩就说过:“比尔以前有个笔友,在巴西的一所学校上学……那是很多很多年以前的事了……他还想来个交换旅游,可是爸爸妈妈付不起那么多钱。他说他不能去,那个笔友气坏了,给他寄来一顶念过咒语的帽子,弄得他两只耳朵都皱了起来。”

还有日本硫磺岛的魔法所:是唯一的一所走读制魔法学校。

以上说的8所魔法学校是目前公布出来的,还有3所学校未披露和公布,

大家发现没有,以上公布的8所魔法学校,欧美文化圈就占了5所,欧洲四所,美国一所。

很多中国粉丝看到这就不高兴了,为什么连日本都有,偏偏没有中国!

其实你仔细看,不仅仅没有中国,四大古文明发源地,埃及、西亚、印度、中国,都没有魔法学校。

结合我刚才说的,在设定中大部分的魔法学校实际上都是欧洲文化圈的,而南美洲是被欧洲发现的新大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实际上也算是大航海时代后才开辟的。

日本?古代那是文明边缘区域,现代又深入融入西方文化。

说到这你就明白了,为什么罗琳不敢去设定其他地区的魔法学校甚至魔法文化,因为她不了解,不了解就不敢胡说八道,胡乱去设定。

那你说她就了解非洲、了解南美和日本吗?

她也不了解!但对于这三个地方的文明,她敢设定,因为这三个地方,他们属于文明弱势区域。

日本,我们都知道,长期以来处在东亚文化圈的边缘,近现代虽然有着强大的文化产业,但又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受制于美国。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虽然历史悠久,但文明长期落后。

南美,虽然曾经有灿烂的文明,但它是新大陆,长期与旧大陆主流文明隔绝,而且今天已经拉丁化了。

以上这些文明区域,她“惹得起”。

所以,相比于中国、印度、西亚这样拥有厚重、丰富并且在今天依然强势的文明区域,在非洲、南美、日本的文化上做文章,是最不容易引起争议的。

而中国、印度、西亚这三个地方,从文化圈来说,她惹不起。

注意,我这里忽略了一个地方,就是埃及,埃及的问题比较复杂,就是它的文化前后是有相当大的割裂的。

前期是古典文化,后期是阿拉伯文化。

书中,罗恩一家去过埃及旅行,并说了那里有非常强大的古代魔法遗迹。

韦斯莱家的老大比尔也在埃及的古灵阁银行工作,这说明埃及肯定是有魔法世界的,但并没有明说埃及有没有魔法学校。

罗琳其实很少描述欧洲文化圈以外的魔法世界,一般只是只言片语的提一句。

例如,在《火焰杯》中提到阿里巴什尔走私飞毯的事儿,飞毯明显是西亚和印度等地的文化。

而且,对于除欧洲以外的文化内容,让她写,她确实驾驭不了。

所以,我怀疑官方设定中那三个未透露的魔法学校,就是留给中国、印度、西亚的。

其实相比于中国,我更在意的是为什么欧洲的魔法学校是英国、法国、北欧、俄罗斯。

英国好理解,罗琳是英国人嘛。

但按理来说,欧洲最古老的魔法学校应该在南欧一代,希腊、意大利、西班牙。

尤其是意大利和西班牙,但并没有,我能想到的原因是,民族原因,这四所拥有魔法学校的地区主体民族是什么?是所谓的欧洲三大蛮族,凯尔特、日耳曼、斯拉夫。

而南欧主要人群是什么?是拉丁人。

拉丁人在白人界是备受歧视的,甚至很多人不承认拉丁人是白人!

这个问题就太复杂了,当然,这都是我瞎猜啊!跑题了啊!

罗琳在Pottermore的设定中提到过,很多地区并不是以学校的形式来传播知识的,而是选择家庭教育,甚至是自学的,第二部中提到的《快速念咒函授课程》应该就是服务于这类群体的。

还有,并不一定说某个国家的魔法学校就一定只招收某个国家的学生,很多没有魔法学校的地方,学生们会就近选择附近国家的学校上学。

你比如德姆斯特朗的学生,就有来自德国的,也有保加利亚的。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我以上说的那十一所魔法学校,是在国际巫师联合会登记过的,有很多魔法学校或者说魔法教育机构是没有备案登记的。

拿中国举例大家就明白了,你比如中国这边有很多的所谓门派,这些门派你说他是学校吗?但他也承担着很大的教育传承任务。

我刚才说了,由于全世界各地文化差异太大,所以罗琳在设定时不可能面面俱到。

强行设定一定会引起争议。

你比如罗琳曾经写过《北美魔法史》,其中对北美印第安人中纳瓦霍的皮行者设定,引起了北美原住民的强烈不满。

说实话,你不能指望罗琳什么都懂,她对于很多魔法世界历史方面的设定比较完善的,仅仅局限于英伦三岛,出了大不列颠及爱尔兰,她的很多设定就混乱了。

出了欧洲就更加不严谨了,你比如,日本的魔法学校魔法所是用魔杖的,为什么?因为罗琳想象不出日本的魔法世界应该是什么样。

当然,也符合日本的国情,毕竟日本近代有过一段全盘西化的历史。

在《神奇动物在哪里》第三部中,出现了一个中国人物。

中国魔法部部长刘洮,还是国际巫师联合会主席的候选人。

这个人物出场的时候就引起了很大争议,因为他是用魔杖的。

一个中国巫师,用魔杖,这就很有违和感。

实际上,在罗琳的设定中,并不是全世界的巫师都使用魔杖,比如非洲乌干达月亮山的那所全世界最大的瓦加度魔法学校。在他们的教学中,许多魔法都是通过用手指或者做手势施展的。类似于中国的结印。

并且,世界各地的魔法侧重点还不同,阿尼玛格斯在欧洲魔法界是非常高深而且难度很大的魔法,但在非洲,这种变形术几乎是基础。

Pottermore的设定中,2015年至2016年初之间举行的一次阿尼马格斯国际研讨会上,

瓦加度的代表团几乎引发了一场骚乱,吸引了很多媒体的注意。许多年长而富有经验的巫师,感觉自己受到了来自于一群十四岁孩子的威胁,因为他们能够随意变成大象和猎豹。

在罗琳的设定中,瓦加度毕业的巴巴吉德·阿金巴德就接替了邓布利多,成为新任国际巫师联合会主席。

说了这么多,那中国的巫师用什么来施法呢?是用符咒?桃木剑?浮尘?禅杖?金刚杵?腰鼓、八角鼓,或者干脆用手指结印。

你说这么多东西,罗琳她肯定不懂啊!她敢胡编吗?

而且,我在讲《哈利波特》和《一人之下》对比的那期节目中就说过,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敏感点不一样,西方人可以开玩笑的点我们不行,我们能开玩笑的点西方人不行。

罗琳恐怕也知道自己能力有限,所以对于拥有厚重历史且自己不了解的地区,干脆就留白,留给大家自行想象。

说白了,中国的巫师世界是什么样?我们中国的哈迷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结合《哈利波特》这部作品的设定自行改编。

那之后的节目中我就根据自己的理解,再结合《哈利波特》这部作品,来设定一下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巫师世界。

好,本期节目到此结束我是大司徒,喜欢我的可以点赞、三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来源:我是大司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