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十五局修建!中国铁路首次穿越贺兰山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6 21:28 2

摘要:贺兰山隧道位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与宁夏银川交界处,地处腾格里沙漠和黄河流域交接地带,线路穿越沙冬青自然保护区、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极为敏感脆弱。

8月16日

随着最后1米岩层被精准破除

由中铁十五局修建的

包银高铁银巴支线贺兰山隧道内蒙古段

顺利贯通

至此,这条全长8792米、历时近3年建设的

国内首条穿越贺兰山的单线高铁客运隧道

实现全隧贯通

为我国高铁建设再添一项新纪录

穿越贺兰山,“在豆腐中打洞”

贺兰山隧道位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与宁夏银川交界处,地处腾格里沙漠和黄河流域交接地带,线路穿越沙冬青自然保护区、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极为敏感脆弱。

贺兰山隧道1#斜井

中铁十五局承建的内蒙古段总长7575米,是我国首条时速200千米的单线客运隧道,最大埋深超过230米,相当于76层楼高。施工中需穿越6条断层破碎带,单日最大涌水量达4500立方米左右,相当于蓄满2.3个标准游泳池,且围岩岩性多为泥质板岩,突水、坍塌风险极高,施工难度堪比“在豆腐中打洞”。

宽大断层破碎带深埋隧道技术攻关

面对复杂地质条件,项目团队联合石家庄铁道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科研单位成立技术攻关组,设立博士科研工作室,开展“穿越宽大断层破碎带深埋隧道新型支护体系”等关键技术课题攻关。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首创了保温板工字形热熔垫片连接方式、预弯工艺加工仰拱钢筋等新工法,创新采用超前地质预报、管棚加固、多层支护、三台阶加临时横撑等组合工艺,应用智能分窗系统等多项智能监测技术,大幅提升了施工质量和效率。在最后100米攻坚阶段,建设者克服湿热天气影响,创下单日6米的掘进速度,确保隧道按期贯通。

智能环保+植物银行 戈壁上筑起绿色长廊

在荒漠戈壁中施工,生态保护是重中之重。中铁十五局建设者投入三大智能环保系统,即拌合站环保压滤处理系统实现废水100%循环利用,累计节水超54万吨;智能料仓雾化喷淋系统使作业区PM2.5浓度下降45%;全自动龙门洗车机解决混凝土运输车辆“跑冒滴漏”问题。与当地环保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定期开展生态修复评估,累计播撒耐旱草籽1.25吨,恢复植被面积超48530平方米,有效保护了荒漠生态。创新采用“微扰动”爆破技术,将振动控制在0.5cm/s以下,最大限度减少对周边地层的影响,保证了隧道掘进效率提升20%、能耗降低15%,真正实现了“绿色掘进”。

贺兰山隧道航拍

针对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沙冬青,项目团队首创“植物银行”模式,将56棵原生植株移栽至安全区,并培育2万株幼苗用于后期生态修复,形成“施工-培育-回植”的生态闭环。全线54公里施工便道实现100%绿化,种植耐旱灌木360万株,在荒漠戈壁中构筑起89.6万平方米的绿色走廊。

低扰动精准穿越,与明长城“温柔对话”

贺兰山隧道施工面临另一项特殊挑战——下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长城遗址。为平衡施工与文物保护需求,铁一院技术团队采取TSP、地质雷达、瞬变电磁及超前水平钻探等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手段,精准掌握地质动态,为施工方案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隧道精准穿越明长城

针对明长城关键段,中铁十五局项目团队创新采用三台阶临时横撑法、Vc型衬砌断面等工艺确保结构稳定,同时将传统钻爆法升级为“机械开挖+C6钻机作业+动态监测”低扰动组合技术,从源头减少对地表明长城的扰动影响。在F40活动断裂带布设24小时监测点,通过“实时采集-智能分析-动态调整”的闭环管理,将地表沉降严格控制在0.1毫米以内。建立三级文物保护培训体系,强化全员意识。最终以“最小扰动、零震动”的精细化施工完成安全穿越,为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工程融合树立了典范。

贺兰山隧道出洞口

作为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京兰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贺兰山隧道贯通标志着包银高铁银巴支线进入冲刺阶段。项目通车后,内蒙古阿拉善盟至宁夏银川通行时间将缩短至1小时,年输送旅客预计达130万人次,对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旅游资源开发、满足旅客出行需求、助力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我爱工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