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展聚焦|书展里的“抗战记忆”:九旬学者带团队“啃”十年史料,150万字写透城市抗争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6 21:02 2

摘要:8月15日晚,上海展览中心中央大厅灯火通明,三卷本《上海抗日战争史》在此举行首发仪式。新书被精心码放成“815”字样,与80年前中华民族抗战胜利的历史性时刻遥相呼应,成为2025上海书展最具分量的文化印记之一。

东方网记者熊芳雨8月16日报道:8月15日晚,上海展览中心中央大厅灯火通明,三卷本《上海抗日战争史》在此举行首发仪式。新书被精心码放成“815”字样,与80年前中华民族抗战胜利的历史性时刻遥相呼应,成为2025上海书展最具分量的文化印记之一。

三代学者十年铸史,还原城市抗争记忆

这部150余万字的皇皇巨著,凝聚了上海三代历史学者十年的心血,其中94岁的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余子道的付出尤为动人。作为亲历抗战的学者,他自上世纪50年代起便深耕上海抗战史研究,这部书更是他近十年的“心头大事”。即便年逾九旬,他仍坚持到档案馆查阅史料,戴着老花镜逐页翻阅泛黄的战地报告、难民登记册,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批注——有时为核实一个战役的具体时间,他会反复比对五六种史料;为厘清一处地名的历史变迁,特意托学生到实地走访。“不能让史实差半分,这是对先烈的交代。”他常对团队说。

正因如此,这部书被党史专家徐建刚评价为“上海抗战史研究的标志性作品”。全书以全民族抗战为主题,将上海抗战置于中国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局视野中,运用最新研究成果全景式还原了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从两次淞沪战役的炮火硝烟,到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兴起,再到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交汇融合,书中每一页都镌刻着上海这座城市的抗争记忆。

虽未能亲临首发式现场,但余子道特意录制了一段5分钟的视频。视频里,他头发花白却眼神清亮,带着乡音的话语一字一句铿锵有力:“我亲历过战火,更懂这段历史的分量。让我们重温峥嵘岁月,才能更深刻领悟伟大民族精神,让它一代代传下去。”这番话让现场观众无不动容。

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忻平认为,该书的价值更在于“填补空白”:“它不仅清晰梳理了抗战重要节点与上海的关联,更系统揭露了日军的军事侵略、经济掠夺与文化殖民,尤其以扎实数据呈现了侵略给上海带来的巨大损失,内容‘非常硬’。”

事实上,书展开展仅数日,展位上已售出数十套,读者的热情印证着历史的重量。70多岁的胡少伟捧着购书袋感慨:“父亲曾参加抗战,这些书是留给后代的精神遗产。”

画笔还原战火童年,“魔术小天团”有不屈身影

原创连环画《不屈的手指》则以更鲜活的方式,让抗战记忆触手可及。这部作品聚焦战火中一群会表演魔术的孩子,他们在上海北站奔走、在东方图书馆废墟旁坚守,用稚嫩却坚定的身影诠释着“不屈”的深意。

画家刘为民告诉记者,为了还原这些孩子的故事,几乎天天在家揣摩动作。“孩子难画,一是孩子年纪小,身体尚未发育成熟,身体和脸部特征不明显,掌握不好就容易使孩子形象拉不开距离或者画得老气。二是孩子生性生好动,动作变化大,若对人体结构和动态把握不住,会把孩子画呆板或动作不协调。”他笑称, 6个不同年龄的孩子同框更难,为了避免画面呆板,特意借鉴电影取景手法,让近景、中景、特写交替出现,连仰视、俯视的角度都反复调整。

创作时眼疾发作,他就滴着眼药水改铅笔稿;担心赶不上书展,就把铺盖搬到画室,“想着能早一天让读者看到这些孩子的故事,就多一分劲儿”。最终,画面里孩子们在下水道中蜷缩却眼神明亮的模样,在宝山路废墟上踮脚张望的身影,都成了打动人心的瞬间。

铁证与回响,打捞被遗忘的历史细节

作为深耕抗战史研究的学者,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苏智良带领团队带来两部重磅作品,一部以铁证揭历史真相,一部为无名英雄立传。

《日军“慰安妇”全史》是“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200万字的内容凝结了团队30余年跨国田野调查的心血。首发当日,苏智良现场展示了最新发现的南京“人民慰安所”照片:“这是封堵历史否认者的又一铁证。”书中串联起2100余家中国慰安所的实证,记录了358位中国大陆幸存者的故事,编校时“无出处不采信”的严谨,让每一页都成为不可辩驳的历史证言。目前该书已远销多国,让中国学者的声音传遍世界。

而《饶家驹:被遗忘的英雄》则将目光投向一位被忽略的人道主义者。“人人都知道南京的拉贝,却少有人知晓上海的饶家驹。”苏智良在发布会上的话,揭开了88年前的往事——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后,法国人饶家驹以个人名义斡旋中日双方,在上海南市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难民安全区“饶家驹区”。他坚持“保证中国主权”的前提,凭流利日语与日方交涉,最终促成双方协议:中国军队不进入,日方不侵扰。

这片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区域,一周内收容20余万难民,最多时保护30万人,直至1940年6月仍在运转,书中详细记录了他的治理智慧,这一模式也直接启发了南京安全区,在《拉贝日记》中被多次提及,广州、汉口等地的难民区也纷纷效仿,保守估计让50万以上中国难民幸免于难。

2025上海书展上,这些抗战主题新书正以多元姿态搭建起历史与当下的桥梁。正如余子道教授在视频中所说:“铭记不是为了沉溺于过去,而是让伟大的抗战精神,成为我们前行的力量。”

来源:纵相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