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战后,美国为争夺世界霸权,提出“和平演变”政策,通过非暴力手段促使社会主义国家发生质变,其核心是改变这些国家的思想意识与社会制度。这一政策推行70余年,手段多样且影响深远。
二战后,美国为争夺世界霸权,提出“和平演变”政策,通过非暴力手段促使社会主义国家发生质变,其核心是改变这些国家的思想意识与社会制度。这一政策推行70余年,手段多样且影响深远。
思想渗透是和平演变的首要环节,美国对此不遗余力。广播被视为重要武器,美国认为通过广播向东欧传播西方文化,比部署导弹更有效。他们利用广播输送西方思想,同时煽风点火、造谣惑众,一旦东欧国家出现动荡,便借机鼓动民众反抗,唯恐天下不乱。
人工宣传同样关键,尤其是借助国际知名人士。1982年,美国国务院将学术文化交流作为颠覆共产党政权的手段,大量派遣学者赴东欧,同时拨款30亿美元资助外国学生赴美。事实证明,这些举措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起到重要作用,而推动变化的核心力量正是受影响的知识分子群体。
宗教渗透是另一重要突破口。东欧多国宗教影响力深厚,如波兰90%以上人口信仰天主教,匈牙利信教人口占80%。美国甚至操纵罗马教廷选举,1978年波兰裔教皇上台,此前450年教皇均为意大利人,极大冲击了东欧宗教信徒的意识,加速了资本主义思想传播。例如,1989年波兰通过的政治多元化决议及宗教关系法,便是教会施压的直接结果。
经济手段是配合思想渗透的关键。二战后40多年,美国以经济援助为诱饵,吸引经济落后的东欧国家“上钩”。尼克松明确要求对外援助必须服务于美国政治战略,东欧国家若想获得援助,需接受多党制、私有制等条件。这导致共产党统治力削弱,国家逐渐向资本主义倾斜。
“人权”牌是美国的惯用伎俩。1974年起,美国将对外援助与苏东地区移民、最惠国待遇挂钩,借人权名义制裁东欧国家,向社会主义政府施压。1981年里根推行“人权外交”,为渗透颠覆披上合法外衣,最终推动了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美国对中国的遏制早有预谋,遵循“先欧后亚”策略。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将其视为苏联扩张的一部分,实施武装封锁、政治孤立、经济打压,甚至发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但均以失败告终。
60年代,美国开始尝试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但因重心在欧洲且政策摇摆,意识形态渗透并非主流。70年代,为应对苏联,美国调整对华战略,将和平演变作为主要手段。尼克松改善中美关系,意图通过交流输送西方价值观,同时借机分化中苏。
里根时期,和平演变成为颠覆社会主义的核心战略。他将思想较量视为制度竞争的关键,利用“美国之音”等媒体对中国展开意识形态攻势。90年代,随着欧洲得手,美国加大对华攻势,通过多重手段图谋颠覆:利用宣传工具和人员散播“自由”思想,发动心理战鼓吹资本主义优越性;借“人权”问题干涉内政,1990年到1997年连续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发难,编造“西藏人权问题”;借经济合作渗透西方文化,企图施压中国改变制度。
美国的手段在东欧奏效,却在中国失败,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主动防范。60年代起,中共中央就强调反和平演变,警惕思想渗透。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对美国伎俩保持清醒认识,未被西方思想侵蚀。
进入新世纪,美国的和平演变手段更趋隐蔽多样。中国需始终保持警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抵制资产阶级思想侵蚀,通过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从5000年历史文化中汲取力量,彻底粉碎美国的图谋。
美国的和平演变本质上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代表西方霸权诉求。这种错误政策无法撼动社会主义中国,终将被历史淘汰。
来源:麻辣涂二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