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真相——历史上真有“女儿国”吗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16 19:46 2

摘要:历史上真实的“女儿国”并非《西游记》中完全虚构的设定,而是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母系社会政权,尤以隋唐时期的“东女国”最为典型。其存在已获《旧唐书》《新唐书》《隋书》等多部正史印证,并留有部分文化遗存。

历史上真实的“女儿国”并非《西游记》中完全虚构的设定,而是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母系社会政权,尤以隋唐时期的“东女国”最为典型。其存在已获《旧唐书》《新唐书》《隋书》等多部正史印证,并留有部分文化遗存。

一、东女国:中国川藏地区的真实母系政权

1. 地理位置与存在时间

东女国存在于公元6-7世纪(南北朝至唐中期),疆域覆盖今四川阿坝州、甘孜州丹巴县及西藏昌都市一带,史载“东西九日行,南北二十日行”,拥有大小八十余城,人口约四万余户。

核心遗址位于丹巴县(王城九层碉楼)及道孚县,部分习俗在扎坝人部落中延续至今。

2. 政治与社会结构

女权核心:女王(号“宾就”)为最高统治者,其丈夫“金聚”无实权;官员全为女性,男性仅能担任士兵或劳力。

继承制度:女王去世后,由王族中推选两名女子继位,分任“大女王”与“小女王”,形成“姑死妇继”模式。

家庭形态:女性掌握财产权与话语权,男性处于从属地位;存在“一妻多夫”现象,子女随母姓,财产由女儿继承。

3. 文化与习俗

建筑特色:民居为碉楼,女王居九层,平民居四至六层,体现森严等级。

服饰象征:女王着青袍绸裙,“裙摆拖地,饰金花”;男性则“以青涂面”(赭面习俗),彰显身份差异。

宗教与历法:信仰苯教(自然崇拜),使用天竺文字,以十一月为岁首,与中原历法相通。

4. 与中原王朝的关系

初唐时与唐朝交好,武则天册封女王敛臂为“左玉钤卫员外将军”;唐玄宗时期,女王受封“银青光禄大夫”(从三品虚衔)。

向唐朝贡记录持续至开元年间(713–741年),后因吐蕃扩张中断。

二、消亡与遗存:从政权解体到文化碎片

1. 衰落原因

吐蕃吞并:7世纪中叶吐蕃崛起,东女国夹在唐蕃战争间两面受敌,领土被割裂,部分部落内迁大渡河流域。

文化同化:迁入汉藏混居区后,父系社会制度逐渐取代母系传统;至宋元时期,史书已无东女国记载。

2. 现代遗存

扎坝走婚习俗:四川雅江、道孚县的扎坝人保留“爬碉楼走婚”(男性夜攀碉楼与女性相会,生育后父子不共居),女性主导家庭经济。

摩梭母系社会:云南泸沽湖摩梭人延续母系家庭与走婚制,被视为东女国文化旁支。

三、其他“女儿国”的记载与争议

1. 西域女国(苏毗国)

《隋书》提及葱岭以南有“女国”,以采金、畜牧为生,气候高寒,女性执政,男性殉葬习俗残酷(女王死需杀数十男殉葬)。

地理位置存疑,或与东女国混淆,可能为同一政权的不同称谓。

2. 亚马逊母系部落

现代人类学发现亚马逊雨林存在纯女性部落,通过掳掠外族男性繁衍,男婴被弃以保证“纯粹性”,但无国家形态。

四、《西游记》的原型与虚构

吴承恩创作“西梁女国”时,明显借鉴了东女国史料:

社会结构:女性掌权、男性边缘化与史实一致;

艺术夸张:“子母河受孕”替代了真实走婚繁衍,强化神话色彩。

五、写在结尾的话:母系社会的历史实证

“女儿国”真实存在,本质是母系氏族社会的政权化延续。东女国作为中国史籍详载的案例,展现了不同于中原男权社会的文明形态,其消亡源于战争与文化融合,但部分习俗仍在川滇藏偏远地区留存。《西游记》的浪漫想象,根植于唐人对边疆异俗的史实记录,印证了“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的历史真相。

来源:阳光音乐茶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