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健康分两种,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生理健康大家都明白,健身、户外这些领域。像始祖鸟这些牌子不就靠这个火起来的嘛。但咱们平时的真实状态,更多是心理上有点“小毛病”。失眠、焦躁、压力大,这些才是藏在日常里的麻烦事。
消费降级时,健康得重新理解:生理需求大家都在满足,心理需求才是新机会。
健康分两种,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生理健康大家都明白,健身、户外这些领域。像始祖鸟这些牌子不就靠这个火起来的嘛。但咱们平时的真实状态,更多是心理上有点“小毛病”。失眠、焦躁、压力大,这些才是藏在日常里的麻烦事。
美国70年代经济危机那会儿,心理咨询行业突然就爆了。领域很细分,婚姻问题、职场压力、孩子教育都有。
咱们国内这两年也有疗愈App、助眠音乐火起来,说白了都是在解决心理上的需求。
消费降级的时候,大家可能舍不得花大钱去旅游、做高价心理咨询,但愿意为“小确幸”买单。比如点个香氛蜡烛、去家氛围特放松的餐厅坐会儿,花不了几个钱,心情能好不少。
1. BDW为啥卖爆?用几十块的蜡烛,体现“高品味”生活质感
有个牌子叫BDW,卖沐浴露、身体乳、香氛蜡烛这些日化品,消费降级的时候卖得特别火。它的核心就四个字:低价奢侈。
啥意思呢?就像他们CEO说的:“当消费者取消高价度假计划,买不起热带旅行的机票,就买个椰子味的蜡烛,假装自己在热带海滩。”
中产阶级过去20年被各种品牌“养”出了高品味,现在兜里钱紧了,不想花大价钱,但又不想让生活质感掉下来。
这个矛盾咋解决?BDW用几十块的香氛蜡烛、百来块的沐浴露,就让人觉得“我还能过有品质的生活”。点蜡烛不是为了浪漫,是疗愈、解压,缓解“想过好生活但钱不够”的焦虑。
2. Curves咋赚钱?把健身房变成阿姨们的“唠嗑据点”
再说说实体店的例子。美国有个健身牌子叫Curves,被日本买下来之后,消费降级时候开了好多店。
它的玩法特简单:只做中老年女性的轻运动,店面就100来平,没有那些大器械(中老年女性又不需要举铁),连男教练都没有(只让女的进)。
普通健身房为啥难赚钱?装修贵、器械贵,投入太大。但Curves把成本压得很低,因为中老年女性要的不是“练出肌肉”,是“和老姐妹一起活动活动、聊聊天”。她们去那不是为了健身,是社交。几个阿姨约着来做轻运动、唠唠家常、吐槽子女,特开心。
消费降级时,大家不是没钱,是不愿为“没必要”的东西花钱,但愿意为“开心”“有人陪”买单。
3. 心理健康的生意能咋延伸?所有行业都能加“疗愈”
其实心理健康的需求能渗进所有行业里。
比如开餐厅,装修得像森林,放白噪音,主打“吃饭解压”;做美容,护理时放助眠音乐,强调“放松比变美更重要”;卖家居用品,弄个带香薰的台灯,主打“回家就能卸下一天的累”。
说白了,消费降级时的商机就三个关键点:
第一得“平价”,用便宜的价格满足大家被拉高的品味;
第二得变成“生活方式”,让用户习惯了离不开;
第三得“细分人群”,中老年女性、上班的年轻人、宝妈……越具体越好。
来源:商财洞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