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别人卷大厂时,他们在钻万米深井:长江大学石油系的“反潮流”人生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6 15:43 2

摘要:现在年轻人聊得最多的,不是“躺平”就是“内卷”,要么挤破头进互联网、金融拿高薪,要么求个朝九晚五的安稳。可长江大学石油专业的学生,却在走一条不太一样的路——毕业往塔里木戈壁滩跑,往南海深海钻,往地下万米深井扎。这种选择,听着就跟当下的主流想法拧着来,但细琢磨琢

现在年轻人聊得最多的,不是“躺平”就是“内卷”,要么挤破头进互联网、金融拿高薪,要么求个朝九晚五的安稳。可长江大学石油专业的学生,却在走一条不太一样的路——毕业往塔里木戈壁滩跑,往南海深海钻,往地下万米深井扎。这种选择,听着就跟当下的主流想法拧着来,但细琢磨琢磨,这里面藏着一种少有人提的“硬核浪漫”。

这群“逆行者”,干的是“特种兵”的活儿

石油这行,光听环境就够“硬核”的。长江大学石油专业的学生,课本里学的不只是理论,更多是怎么在极端条件下解决问题。比如盐膏层钻井,地下的盐层像橡皮泥一样会蠕动,钻头一不小心就会被卡住,处理不好整口井都得废。还有南海的高温高压井,井底温度能到200多摄氏度,压力相当于几百个大气压,任何一个数据偏差,都可能让钻井队白打3000米,损失上亿元。这些都是世界级的难题,搁在战场上,就像要在枪林弹雨中拆炸弹。

学生们实习时,穿着白衬衫去,回来能变成迷彩服的颜色。在戈壁滩上的实验室,风一刮,沙子能钻进仪器缝隙;夏天地表温度能煎鸡蛋,冬天裹着军大衣还冻得直哆嗦。有个学生在实习日记里写,沙尘暴来的时候,人站着都打晃,数据本上的字被吹得歪歪扭扭,但手里的测井仪还得攥紧了——这数据关系到后面钻井的方向,半点马虎不得。

他们毕业后去的地方,大多是别人眼里“避之不及”的角落。塔里木油田的毕业生说,住的铁皮房夏天像蒸笼,冬天像冰窖,喝的水带着股咸味,可每次看到钻头突破新的深度,把石油抽上来,点亮远处城镇的灯,就觉得值。这种在艰苦里找价值的劲儿,像极了能源战线上的“特种兵”——专挑难啃的骨头,专守关键的阵地。

这所大学,怎么把学生炼成“硬核战士”?

长江大学石油专业能培养出这样的学生,不是偶然的。它的石油学科在全国能排到前几名,是国家级一流专业,还通过了工程教育认证,课程里全是“硬菜”——岩石力学、渗流力学、钻井工程,每门课都得实打实啃下来。最特别的是实习,30周的必修实习,不是在实验室过家家,是真刀真枪去油田跟着钻井队干。

有个叫鲁中灯的学生,刚开始去油田实习,看着庞大的钻井平台发懵,课本上的图变成实物,根本对不上号。师傅让他记录钻井液的性能,他紧张得手都抖,生怕记错一个数。三个月下来,晒得黝黑,手上磨出了茧子,却能凭着钻井液的黏度变化,判断底下是不是遇到了复杂地层。这种从书本到实战的蜕变,就像新兵在靶场练出了准头。

学校的科研也跟油田绑得紧。教育部的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重点实验室里,学生跟着老师研究页岩气开采技术,设备24小时转着,他们就轮班盯着数据。有个团队研发的超深高含硫气田开发技术,直接用到了四川的大型气田,解决了以前不敢碰的“禁区”难题。这里的科研转化率能到80%,意思是实验室里的成果,很快就能变成油田上能用的技术。

老师里也藏着不少“老兵”。刘学彦教授在戈壁滩待了30年,头发从黑变白,照片里年轻时的小伙,现在脸上刻满了风沙的痕迹。他给学生上课,不讲大道理,就说自己当年怎么在零下30度的井场守着仪器,怎么靠着一点点数据排查出井喷的隐患。这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劲儿,像火种一样传给了学生。学校里“学石油、爱石油、献身石油”的标语,不是贴在墙上看的,是真有人一代代照着做。

不追风口的人生,藏着另一种浪漫

有人可能会说,这么苦,图啥?长江大学石油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常年在95%以上,进“三桶油”的占四分之一,起薪比不少行业高,在外企干得好的,收入更可观。但这些数字,好像又说不透他们的选择。

刘中云是这所学校的校友,现在是中石化的副总,他常回学校跟学生说,当年在油田当技术员,最苦的时候觉得撑不下去,可看着自己参与开发的油田一天天壮大,成了国家能源的支柱,那种成就感,不是工资条能衡量的。还有个毕业生在南海钻井平台工作,他给家里发视频,背景是一望无际的大海,说自己站的地方,往下几千米是中国的油气资源,守在这里,心里踏实。

这种踏实,或许就是当下稀缺的“浪漫”。不是烛光晚餐的温柔,是把自己的本事用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不是朋友圈的精致,是在别人看不到的角落,用技术突破给国家添底气。就像刘学彦说的:“这里需要耐得住寂寞的人,但寂寞里藏着能源强国的密码。”

现在学校还开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石油和新能源两头抓。不管是钻深井还是搞新能源,长江大学教给学生的,其实是一种能力——在难啃的领域里沉下心,在国家需要的地方扎下根。这种能力,在“躺平”和“内卷”的焦虑里,像一股清流,提醒着年轻人:人生的选项,不止眼前的风口,还有远处的山海。

当新一代“追油人”的身影出现在大漠、深海、荒原,他们或许没赶上最热闹的潮流,但正用自己的方式,写着一种更硬核的人生故事。这故事里,有汗水,有坚持,更有把个人价值融进国家发展的,实实在在的浪漫。

来源:日日悦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