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背叛祖国的人,把父母气死,自己被越南抛弃后郁死牢中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15 13:20 4

摘要:1979年春天还没怎么暖和,越南边境那片泥土却已经滚烫。广西崇左,一个看起来普通的小城,实际就卡在烽火边缘。张东林每次走在江边,总要停下来发会儿呆,彼岸的村庄有人在晾晒衣服,也有人扛枪巡逻。一河之隔,有气味不同的炊烟,也有不一样的问候。有时候他想,自己究竟属于

1979年春天还没怎么暖和,越南边境那片泥土却已经滚烫。广西崇左,一个看起来普通的小城,实际就卡在烽火边缘。张东林每次走在江边,总要停下来发会儿呆,彼岸的村庄有人在晾晒衣服,也有人扛枪巡逻。一河之隔,有气味不同的炊烟,也有不一样的问候。有时候他想,自己究竟属于哪一岸呢?可又说不上来。

张东林家里一直都挂着越南亲戚寄来的香料,那味道总让他分不清家乡是咸还是甜。有亲戚远嫁河对岸的小镇,有结婚证也有两国的邮票。儿时他常被父母带着坐竹排过去探亲,村里的吵闹和越南话混到一起,像锅里煮粥。熟悉两边风土的人不少,流利越南语的年轻人不多。张东林说越南话,腔调准得让本地人都佩服。他很受用,但有时候也烦。

做翻译没什么大不了,不过他却喜欢帮人。赶集那天,南来北往的货主有个麻烦事儿,都会叫他“东林,来帮个忙!”他起初只觉得新鲜,转念又有些烦。他的善良是被需要的,也是被歌颂的。可小伙伴会羡慕,也有人会背地里嘀咕他“哪头更亲?”家里的亲戚开玩笑说他是自己的“小和事佬”,可他心里总觉得哪里有点发紧,你说怪不怪?

长大后当兵,是偶然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他满腔热血,填了志愿,没过几天便进了部队。与越南的战争一触即发,部队里需要会越南话的士兵。张东林赶上了机会,被分到了前线,专门负责协调和翻译。有过边境生涯的人,对冒险全不陌生。刚一进营区,就有人跟他说:“以后就靠你活跃气氛了。”他说:“简单,咱能说。”

战俘收容营里,总是乱糟糟的。早上他喊着越南话,解释部队安排。有些俘虏半信半疑,有些看他像亲人。他讲政策,别人说你比官兵还细心。哪天要是饭菜凉了,他能掺和进去,把厨房的锅碗摔得弹起来。不过他也觉得累,有时候明明话讲明白了,别人偏偏还要胡闹。有人还冲看守扔石头,那时候张东林真想抽自己一巴掌,谁让他嘴太快。

可每回事态严重时,他却总能平息场面。有些俘虏激动,闹个没完。有一回刚分下来的小伙,拿石块就想砸人。张东林一手摁住人,一边小声叨叨,用的是母语语气。那越南兵愣了会儿,终于把石头扔了,哭得干干净净。还有回断水,俘虏以为是部队作怪,一哄而起。张东林跑过去,说水管坏了,还保证给他们多留点备用水。“以后别瞎猜。”他说完,俘虏就没话了。

可能人善被人欺,也可能专长就是命运的绳子。他一次次用语言疏解矛盾,也一次次被领导夸奖,位置升得快。很多人说他是边防沟通的功臣,也有人悄悄嘀咕,怎么哪里都有他。没办法,他就是那种在夹缝里活得比别人明白但也更无助的人。

谁知道荣誉背后埋着什么陷阱?战俘营里越南兵多,张东林有次遇上了个嘴皮子利落的特工。那人先是感叹张东林命好,说他比别的中国兵幸运。没过几天就聊起了家乡和命运。张东林爱听这些,可说多了反而有些糊涂。那特工总拿“团结”“和平”讲道理,一会儿又说自己多惨。东林心软,动了点同情。“他说得对吗?”张东林有时候真搞不清。

开始时张东林觉得自己能守住底线。他心里压着责任和忠诚,可这人说的话一点点渗进来,像久不洗的衣服,洗也洗不清净。有天特工说想让他去越南当官,每月有高薪。张东林笑了笑,没答应。后来诱惑多了,静下心的时候他也犯糊涂。他怀疑自己是不是其实更适合过自由日子,真的应留在部队吗?“那边的生活可能太好?”有天他突然这么想。

兵变的夜晚很沉闷。他沉默地脱掉军服,带了点现金和把枪,夜色就是最好的烟幕弹。他逃到了越南,像被水冲走的一根枯草。翻山越岭的那些夜晚,心里压着石头,他却不敢回头。新国度的新生活,他以为自己能安稳下来。事后想想,其实他内心总有风暴。

越南那边对他刚开始还挺客气,让他写招降传单,让他用中国话劝解放军投降。广播里他的声音来回绕。有人说那是“叛国的嘴脸”,也有人骂他“吃里扒外”。他自己也躲在房间里琢磨,前半夜难受,后半夜又觉得自己挺有本事。“要不这就做一辈子吧?”他居然生出一种奇怪的自豪感。

他甚至还冒险到前线小范围活动,用扩音器劝降。策反了一个中国投奔越南的逃兵,他就越发亢奋。做多了这种事,他又时常坐立不安。到了夜里,他会想起以前部队里那些战友,脸一个个闪过,不敢多回忆。那时候,痛苦和罪恶感纠缠,像条蛇钻在枕头底下。

张东林其实不怕别人骂他,他怕自己认不出来自己。有回,他在越南广播站看到镜子里的自己,忽然瞪大了眼睛。“我这是怎么了?”他就这样把自个儿搞丢了。

他的亲人呢?崇左的父母很长时间没收到信息。村子里的人都知道张东林叛逃的事,邻里议论,老人整天叹气。有些话他们也不想信:“我们家东林不是那样的人。”可信和不信在现实面前都苍白。张东林母亲日渐消瘦,最后连人影都变得模糊。父亲子夜站在门槛外,有时也会狠狠抽自己两下脸。两位老人在内疚和耻辱中撑不过去,母亲走了,半年后父亲也跟着去了。

张东林后来也许想念过家人。可他根本没机会看到他们的遗照,他在越南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窄。越南战败后,没人再惯着他。“用完就丢”——哪国叛徒会被真心善待?最后他被遣返回国,毫无仪式感。

军事法庭审讯他时,没有激烈辩论。事情明摆着,张东林认罪。他被判了重刑,扔进监狱。狱中环境恶劣,管教、犯人都避着他。他不是英雄,他也不是普通人。他仿佛成了空气,每天都在被慢慢蒸发。狱中人向来鄙视“投敌”,见面还要骂两句。张东林的精神状况越来越差,后来几乎是半疯半傻地活着。他死时,感冒都无法抗过去。

监狱也没有人为他送别,更不谈纪念。外头只留了一个小土堆,见过他的人都知道那是谁,可都绕道走。他的名字成了耻辱,但其实村里早已没人提他了。曾经的热血忠诚、勇敢不羁,全都像被擦掉的字迹。

有人可能说,历史上的叛徒都是这样吗?未必吧。有的人其实没有准备好面对选择的时候,命运就强行把他推上了路。有的人勇敢守住了信仰,有的人却在犹疑和软弱里栽了跟头。张东林不是个十恶不赦的大恶人,他的错不能洗清,但理解他的软肋,也许能看到战争、民族、家庭里那些复杂、破碎、人性斑驳的灰色地带。

走过他路的人很多,有人恨他,也有人只是觉得可惜。归根结底,战争不只改变了方向,还扭曲了某些人的心。“家国和个人,哪边更重要?”这个问题永远吵不明白。张东林只是被这股风吹散的人之一。谁能说得清以后会否还有第二个、第三个他?

故事的结尾就像一场细雨,把一切都扑灭在泥土里。没人专门为他写碑,也没人等着他的归来。时间久了,这事也就淡了。在这世上,总有人活成了典型,也总有人烂成了符号。张东林,就是历史里最灰色、最无声的那一抹。

至于他如何被铭记,谁还会在乎?

来源:云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