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的宁城街道,其名称的由来与当地的历史沿革密切相关。该区域原属宁津镇管辖,2010年,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原有的宁津镇被划分为两个新的行政单元。其中,南部区域设立为宁城街道。
山东德州市宁津县下辖的12个镇街名称各具特色,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地域文化。
宁城街道
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的宁城街道,其名称的由来与当地的历史沿革密切相关。该区域原属宁津镇管辖,2010年,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原有的宁津镇被划分为两个新的行政单元。其中,南部区域设立为宁城街道。
新街道的命名延续了“宁津”这一地名的核心元素,取“宁津”中的“宁”字,结合“城区”的“城”字,组合而成“宁城”之名,意为“宁津的城区”。这一名称既体现了地理归属,也标志着其作为县城核心发展区域的地位。
追溯“宁津”之名,古时此地因临近鬲津河而称“临津”,后因战乱频繁,人们祈求安宁,遂改名为“宁津”,寄托了对和平安定的向往。如今的宁城街道,正是在这一深厚历史背景基础上,通过区划优化而设立,成为宁津县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津城街道
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津城街道的设立源于2010年的一次重要行政区划调整。在此之前,该区域隶属于历史悠久的宁津镇。随着县域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优化管理结构、提升公共服务效率,原宁津镇被划分为两个街道办事处:宁城街道与津城街道。
津城街道位于阳光大街以北,其名称的确定既尊重历史渊源,又体现区域功能定位。命名时选取了“宁津”中的“津”字,寓意承袭原地名的文化根脉;“城”则代表其作为城市建成区和行政生活中心的职能。二者结合形成“津城”一名,象征着这片区域是宁津县城市发展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
追溯“宁津”之名,最早可至古代因临近“鬲津河”而得名“临津”,后因战乱频仍,百姓祈求安宁,遂于金代改称“宁津”,取“安宁”之意。如今的津城街道不仅承载着千年历史的积淀,也在新时代的城市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集居住、行政与商贸于一体的城市功能区。
柴胡店镇
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柴胡店镇的名称源于其驻地村落的历史称谓。该地历史可追溯至两汉之际,早在公元9年左右便已形成聚落,至公元23年逐渐发展为初具规模的集镇。
关于“柴胡店”这一名称的由来,民间流传较广的说法是:历史上曾有柴、胡两姓人家在此地合伙开设客店或商铺,因其经营有方,店铺名声远播,久而久之,人们便以“柴胡店”称呼此地,既点明了主要经营者姓氏,也体现了其作为商旅往来节点的功能特征。这一地名历经千年沿用不衰,最终成为镇级行政区的正式名称。
在近代行政建制演变中,柴胡店于1906年曾设区治,1945年正式设镇。1958年一度更名为“红丽公社”,属人民公社体制下的命名。1984年,随着体制改革,恢复并正式设立柴胡店镇。2000年,原孟集乡与尤集乡并入柴胡店镇,进一步扩大了辖区范围,形成了现今的行政格局。
长官镇
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长官镇的名字来源于其政府驻地所在的村落名称。长官镇的命名与当地历史发展紧密相连,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行政区划调整和社区文化特色。
长官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3年,当时根据地方民族构成特点设立了回族自治镇,体现了对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和保护。到了1956年,随着行政规划的调整,该地区被改为长官回族自治乡。随后,在1958年,全国范围内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下,这里更名为红升公社。然而,这种组织形式并未持续太久,1961年时又改称为长官人民公社,恢复了更贴近当地传统的命名方式。
直到1984年,伴随着国家政策的进一步改革,长官人民公社最终转变为长官镇,并一直沿用至今。长官镇这一名称不仅直接来源于镇政府所在地长官街,也承载着从人民公社时期以来的地方治理传统。它不仅是对过去历史的一种延续,同时也标志着该区域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发展的新阶段。通过这样的变迁,长官镇保留了其独特的历史文化特征,同时也在新时代背景下探索着新的发展方向。
杜集镇
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杜集镇的名字来源于其政府驻地所在的村落——杜集村,该名称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据史料记载,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杜氏家族的始祖兄弟五人中的杜山从今天的北京市密云区迁移到此地定居。由于杜山是家族中的长子,他的居住地便被称为“大杜家”。到了清朝中期,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活动的发展,在此地设立了一个集市,并以杜姓命名为“杜家集”,后来简称“杜集”,这一名称沿用至今。
在行政建制方面,杜集镇经历了多次变革。1945年,当地设立了杜集区,标志着区域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随后在1956年的行政区划调整中,杜集区被撤销并改为杜集乡。然而,这种变化并未停止,1958年杜集乡改名为东方红公社,反映了当时全国性的社会运动影响。1961年,公社又更名为杜集公社,恢复了与地方文化更紧密联系的名称。直到1984年,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实行政社分开,杜集公社再次转变为杜集乡。最终,在1996年12月,基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杜集乡升级为杜集镇,并于2000年合并了常洼乡和张学武乡,扩大了辖区范围,形成了现今的规模和格局。
保店镇
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保店镇的名字来源于其政府驻地的村落名称,背后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保店镇原名胡苏亭,在秦朝、东魏、唐朝以及金朝时期,这里曾是胡苏和临津两县的县城所在地。然而,到了金太宗天会六年(公元1128年),由于遭受严重的水灾,原有的县城被毁,县治被迫向东迁移。此后,此地改名为保安镇,寓意着祈求平安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清朝时期又被称为包头店,最终简化为现今的保店。
在行政区划调整方面,1956年撤销原有区划并设立保店乡,隶属于宁津县。1958年,在全国推行人民公社化运动期间,这里成立了红旗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的管理模式。1961年,根据实际情况和管理需求,更名为保店公社,恢复了与当地历史文化更为贴近的名称。1984年,随着国家政策的进一步改革,实行政社分开,正式成立保店镇。2000年,张宅乡并入保店镇,扩大了其行政区域范围,这一格局一直延续至今。
大柳镇
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大柳镇的名称源于其行政中心所在地——大柳村,而这一地名背后则流传着一段感人至深的历史传说。
据传,该地早在西汉初期便已形成聚落,曾因风水形胜而被称为“青龙镇”。然而,真正赋予此地现名的,是明朝初年“靖难之役”期间的一段义举。相传燕王朱棣起兵南下时,军队途经此地,战乱导致百姓纷纷逃难。一名村妇在逃亡途中,怀抱一个年幼的孩子,同时牵着另一个稍大的孩童。士兵见状质问,为何舍己子而抱他子?妇人答道:“怀中者为夫家庶出之子,牵者乃亲生骨肉。宁可牺牲亲子,也不负道义。”士兵为其深明大义所动,不忍加害,遂指点她:若想保全家人,可在门前插上柳枝,军队见之便不入其户。
村妇得此指点后,立即奔走相告,将方法传遍乡里。百姓纷纷在门前插柳,最终整个村庄得以幸免于难。战乱平息后,人们为铭记这段以仁义与智慧拯救乡里的往事,便将此地更名为“大柳”,既纪念柳枝护佑之恩,也颂扬那位村妇的德行。久而久之,“大柳”成为村落之名,并最终成为镇级行政区的正式称谓。
在近代行政沿革中,大柳镇亦历经变迁:1949年属大柳区,1956年设为大柳乡。1958年一度并入刘营伍红光人民公社,1961年恢复建制,成立大柳人民公社。1984年,随着体制改革,正式设为大柳镇。1993年,原后魏乡并入,辖区进一步扩大,行政建制延续至今。
大曹镇
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大曹镇的名称源自其行政中心所在地大曹村。该地名的形成与明代的人口迁徙密切相关。
据记载,明朝时期,曹氏家族的先祖从山西洪洞县迁居至此,作为拓荒定居的家族,他们以姓氏命名聚居地,取“大”字彰显家族规模与开基立业之志,遂定名为“大曹”,意为“曹姓大户”或“曹氏大村”。这一名称历经数百年沿用不衰,最终成为现代行政区划“大曹镇”的命名基础。
在近现代行政区划演变中,大曹镇的建制经历了多次调整。1958年,该区域曾归属张鳌人民公社管辖。1961年,随着人民公社体制的细化,原大社被划分为大赵、张鳌、西塘等多个小型公社,形成更精细化的管理格局。1965年,该地区正式划入山东省宁津县行政范围,归属关系得以明确。
真正奠定今日大曹镇格局的是1993年9月的区划整合:原张鳌乡、西塘乡与大赵乡三地合并,设立新的大曹乡。此次合并以“大曹”为名,既尊重了历史地名的延续性,也体现了区域中心村的影响力。1998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大曹乡正式撤乡设镇,升格为大曹镇,行政级别提升,职能进一步拓展。
相衙镇
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相衙镇的名称源于其政府驻地——相衙镇村,而这一地名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民间流传着多种富有传奇色彩的由来说法。
其中一种说法认为,此地古称“长象牙村”,相传曾为古代贵族饲养大象的园地,俗称“象园子”。至清代,人们取其谐音雅化为“相衙镇”,既保留了语音相近的特点,又赋予其官署之地的文化意涵。在特殊历史时期,该地名一度被改为“向阳镇”,后恢复原称。
另一种说法追溯至元代末年。相传元朝宰相撒敦的后裔在元亡之后避居于此,为纪念家族曾居相位,遂以“相之衙署”之意命名居所,久而久之形成“相衙”之名,村落也因此得名。
还有一种更具历史依据的说法认为,“相衙”之名源于古代诸侯封国设“相”的制度。按照周秦以来的规制,分封诸王必设“国相”以辅政,如汉代有“鲁相”“河间相”等职,其办公居所通称“衙”。尽管并无确凿史料记载宁津境内曾有诸侯立国,但此地地处要道,或曾为某王侯属相的治所或寓居之地,故留下“相之衙署”的称谓,后简化为“相衙”,民间亦曾俗称“衙里”。
值得一提的是,相衙镇村自古设有二七集市(即农历逢二、七为集日),商贸传统延续至今,显示出其作为区域中心聚落的悠久历史。
在行政建制方面,相衙镇于1958年1月首次设立为乡级单位,称相衙镇乡;同年9月,随着人民公社化运动,改名为相衙镇公社。1984年,政社分开后恢复为相衙镇乡。1993年,原道口乡并入,行政区划进一步整合,正式设立现今的相衙镇,建制沿用至今。
时集镇
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时集镇的名字来源于其政府驻地所在的时集村,背后有着一段与明代移民历史紧密相连的故事。
据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为促进地方发展和人口均衡分布,朱棣皇帝启动了一项大规模的移民计划。当时,来自山东即墨县的时姓始祖响应号召迁移到了现今的宁津县境内,并在此定居。随着时间推移,当地逐渐形成了一个重要的集市,由于主要由时姓家族成员参与建设和经营,故被称为“时家集”,简称“时集”。这个名字不仅反映了该地作为商贸交流中心的角色,也体现了时姓家族在这一地区的重要影响。
从行政建制的角度来看,时集镇经历了多次调整。1956年,时集归属于城关乡管理;到了1958年,随着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进,它被划归到城关公社第五管理区之下。1961年,在大社划小社的过程中,时集成立了独立的时集公社,标志着其作为一个独立行政单位的开始。同年,宁津县从河北省划归至山东省德州地区,进一步明确了其行政区划归属。
1984年,伴随国家政策的变化,时集人民公社改制为时集乡,适应了新的社会治理模式。1993年,虎皮张乡并入时集乡,扩大了其管辖范围。最终,在1995年,时集乡正式升格为时集镇,并一直沿用至今,成为宁津县内具有重要地位的一个乡镇。
张大庄镇
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张大庄镇的名字来源于其政府驻地张大庄村,背后有着深厚的移民历史和村庄发展的故事。
据传,在明永乐二年(1404年),张姓家族从安徽安度县迁徙至此,并在此定居。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家人口逐渐增多,村庄规模不断扩大,最终形成了前村、中村、后村三个部分。由于村庄较大,人们习惯称这里为“张家大庄”,后来简化为“张大庄”。这个名字不仅体现了村庄的历史起源,也反映了其作为当地重要聚居地的地位。
在行政建制方面,张大庄镇经历了多次变革。1958年,在人民公社化运动初期,该地区被命名为张彦恒公社,并隶属于当时的河北省东光县。同年晚些时候,公社名称改为红新公社,以适应当时的政治和社会背景。直到1965年3月,随着行政区划调整,该地区正式划归山东省宁津县管辖,明确了其新的行政归属。
1984年,随着国家政策的进一步改革,实行政社分开,原张大庄公社改制为张大庄乡,标志着向现代乡镇治理体系的转变。2011年,鉴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张大庄乡升级为张大庄镇,成为宁津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一直沿用至今。
刘营伍乡
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刘营伍乡的名字来源于其乡政府所在地刘营伍村,这个名字有着深厚的军事历史背景和家族迁徙故事。
据史书记载,“营伍”一词源自古代军队编制的称呼。金朝天眷三年(1140年),为了加强边疆防御并促进土地开垦,朝廷在此地设立了屯田军。随着时间的发展,一些军人及其家属开始在此定居,形成了早期的小型聚落。后来,刘姓家族迁居至此,并逐渐成为该地区的主要居民群体。为了纪念这一带曾是军事营地的历史,同时也为了体现刘姓家族的影响,村庄被命名为“刘营伍”。这个名字既反映了地方的军事起源,也彰显了刘氏家族在当地的主导地位。
在行政区划方面,刘营伍乡经历了多次重要的调整与变革。1949年至1956年间,该区域隶属于宁津县第五区。到了1958年9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大背景下,这里成立了刘营伍人民公社,有时也被称作红光人民公社。1984年3月,随着国家政策的进一步改革,实行政社分开,原刘营伍人民公社改制为刘营伍乡,并一直隶属于宁津县管辖至今。
来源:虎山沙漠飞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