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起军旅作家王树增,熟悉的人很自然地能够联想到他的“王树增战争系列”作品。作为该系列图书的收官之作,王树增曾坦言《抗日战争》是写作过程最为艰苦的作品,也是他此生定要完成的作品。该书首次以全景式的架构完整呈现了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自2015年由人民文学出版
《抗日战争》出版10周年,发行逾120万册,本书编辑脚印日前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专访,讲述这本书如何经典,为何畅销的历程。
《抗日战争》(全三卷)
王树增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提起军旅作家王树增,熟悉的人很自然地能够联想到他的“王树增战争系列”作品。作为该系列图书的收官之作,王树增曾坦言《抗日战争》是写作过程最为艰苦的作品,也是他此生定要完成的作品。该书首次以全景式的架构完整呈现了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自2015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以来持续加印,累计发行量逾120万册,成为一部常读常新的“抗战百科”。
“2015年6月,《抗日战争》第一卷在北京首发,夏季的热浪与读者的热情一起涌来,当年底三卷本累计发行量已达60万册。”回忆起当年的情形,该书编辑、人民文学出版社脚印工作室负责人脚印仍历历在目。
“不论是10年、20年,还是以后更长的时间,《抗日战争》都应该成为一部国民书,通过与读者的精神沟通,在一代代人心中刻下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谱。”脚印庄重地说。
书稿往来中,他的家渐渐变成了小型“作战室”
为了完成这部作品,梳理档案、采访当事人、勘察战场和伏案写作,王树增用了整整15年。
脚印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早在王树增写作《长征》和《解放战争》期间,他便发现一些英勇抗战的英雄事迹在历史叙述中存在明显空白,对于历史舆论中嘈杂的声音缺少回应,对于普通民众、国际社会以及海外华人力量的书写也稍显不足。
越是靠近历史本来的面貌,越让王树增产生了完成一部全景式抗战作品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但同时也有顾虑与担忧。要驾驭这一角度与体量的书写绝非易事,单是史料搜集这一项,对擅长非虚构文学写作的王树增而言也是一次艰难的挑战。
那些年里,脚印工作室的编辑团队经常与王树增进行创作交流。只要他提出一个书名,编辑就动用所有资源全力寻找,协调并陪同他探访各地博物馆、图书馆,给予他写作的信心。在来往传递资料与书稿的过程中,编辑们发现他的家也渐渐变成了一间小型“作战室”,桌上摆满了资料与图书,房间里挂满了地图,方便查看作战地势、序列等信息。
“抗战历史资料中,很多信息涉及到辨真伪、勘正误的工作。”脚印介绍,王树增的夫人王瑛当时是《解放军文艺》杂志的主编,也是《抗日战争》书稿的第一位把关人。王树增每完成一部分,王瑛会先核对历史的表述与解读的角度,对比不同史料的偏颇与差异之处,进行材料的查找与补充。在作品最初的书稿上,密密麻麻留下了王瑛对每一段的文字内容标注的出处。
最终成稿,仅序言部分就引用118处注释,分别出自约40部参考资料,王树增整理的几百万字史料记录,支撑起《抗日战争》180万字的庞大体量。大量的军民日记、新闻报道、作战方案、电报文件等资料原文穿插在历史叙述当中,三卷本共近100页的注释,让每场战役、每个人物甚至当日天气的描写皆有据可查。
越是宏大的叙述,越需要挖掘真实的历史细节
“有了史料的积累,这部作品创作的关键在于资料处理和历史表达。抗日战争不同于这片土地上曾发生过的所有战争,只有站在全民族抗战的角度上来观察史料,才能基本掌握历史大势。”脚印说。
王树增与脚印谈道,越是宏大的叙述,越需要挖掘真实的历史细节。和军史、战史不同,《抗日战争》以历史事件为依托,以人的精神为轴,更为关注时代背景中个体的命运。
“在《抗日战争》的阅读过程中,读者能感受到有些东西突然点亮,那是历史细节的颤动。”脚印告诉记者,这些能够触动人心的历史细节的呈现,往往要耗费更大的史料处理心力,将个体的境遇贯穿在战争叙述中,能够让读者真切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这些文字保持了客观与严谨的历史书写,但你又分明能感受到这份克制下的庄重和力量,让人心跳加速、热血沸腾。”
在以数据和作战为常态的战争叙事中,王树增的写作里藏着许多普通人的一天、饱含温情的书信,以及很多无名英雄的奉献。他曾在采访中谈及一个写作细节:在西贡的一个小旅馆,几名妓女和老板商量,一个礼拜选一天房费半价,她们把赚到的钱和房费全部寄到前线。“尽管身处泥淖,也不愿意自己的国家受辱。自尊二字,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才得以维护。”王树增说。
正如王树增所言,一次次书写中国革命战争,是为了发掘在极端的战争条件下所形成的信仰与精神力量,以及这种精神力量对当代中国人的意义。在全面的历史书写、战役分析和具体的人物面孔中,《抗日战争》向读者展现出全民族觉醒的面貌: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所有中华儿女不分阶级、党派、民族、地区,最广泛地投入到民族救亡的历史洪流中。
“人民是支撑民族救亡战争的主体,在这片土地上让侵略者感受到中国人的不屈服,这就是我们不会亡国灭种的保证,也是我们今天弘扬抗战精神的重要意义。”脚印说。
在每卷书中,都有一张读者反馈卡
截至今年4月,《抗日战争》每卷都经过超20次的加印,仍沿用10年前的第一版未再修订。
“在重大历史节点,编辑应该做的是‘大’作品的出版,而不是大量作品的出版。”脚印说,献礼图书不能仅是“应时应景”,而应是一棵常青树,无论时间如何流逝都能带给读者新的滋养,这需要作者扎实的写作,也需要编辑在编校质量上严格把关。
虽然已编辑过王树增两个系列、6部作品,但脚印回想《抗日战争》的编辑过程仍是“步步惊心”。“专家审读三卷结束后留给编辑出版的时间非常紧张,我们完全采取超常的编辑流程。王瑛校订第一稿,编辑编第二稿,再进入排版、校对、通读,每一步都有大量的核对工作。”脚印说,那5个月里,工作室成员经常加班到深夜,为每个校订环节排出时间表。王瑛也常与编辑们在办公室一页页核对内容,对前后文不统一的地名、称呼、部队番号、作战方向等细节进行反复查证。
在紧凑的编校流程外,团队为该书的后续宣传做了精心设计,其中也包括在每卷书中放置“《抗日战争》和你”读者反馈卡。
每卷书中都附有“《抗日战争》和你”读者反馈卡。10年间,对每位读者的来信,编辑们都会一一回复,由王树增签名后再寄回给读者。人民文学出版社脚印工作室 供图
“这类‘大’作品不仅要让读者了解历史,更应对现实有所启示。我们认为这部书与读者的交流至为重要,这也是它能够离开主题出版的光照继续生长的关键。”脚印说,《抗日战争》出版以来的这10年里,对每个读者的来信,编辑们都会一一回复,认真解答问题,由王树增签名后再寄回给读者。
一封封书信,从全国各地传来这本书产生的回响。大多数读者表达了对《抗日战争》的欣赏、对历史的敬畏,以及得到激励的感激。有读者拿着反馈卡专程从陕西到北京与编辑交流。有读者到出版社拜访时,给编辑带来采摘的一大包野菜。“他说觉得我们这部作品是有根的,和大地是有联系的。”脚印回忆道。
“我特别高兴读者们能够喜欢这部作品,因为他在书写的过程中一直在寻找和当代人的精神联系,这可能是这部作品最重要的价值。”脚印说。
作家简介来源:人民文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