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汾阳民间有“无庙不成村”之说,也有“无台(戏)不成庙”之说。有庙又必有戏台,汾阳的乡村,除了那些藏在沟里的山庄窝铺,“村”或“庄”,“堡”和“寨”,都有戏台。因为“娱神”的缘故,汾阳民间一直把“神”看得很高贵,爱着,敬着,怕着,哄着。神住在村庄的神庙里,戏台也
侯晓东 汾阳市民俗学会 山西
汾阳民间有“无庙不成村”之说,也有“无台(戏)不成庙”之说。有庙又必有戏台,汾阳的乡村,除了那些藏在沟里的山庄窝铺,“村”或“庄”,“堡”和“寨”,都有戏台。因为“娱神”的缘故,汾阳民间一直把“神”看得很高贵,爱着,敬着,怕着,哄着。神住在村庄的神庙里,戏台也大多建于神庙里。神庙大都坐北朝南,正中间是正殿,与正殿相对着的是戏台。正殿代表着一个“礼”的概念,要在斯地举行仪式。对面的戏台,则代表着“乐”的概念。古老的礼乐,系于一庙。礼以行之,乐以成之。
据考,戏曲萌生于北宋之前。宋之前,尚为歌舞伎乐表演,这种表演方式,只是划一块地方,用汾阳人的话说叫“就地打场子”。平地围场,天性活跃的人在场地中央,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既娱神,也娱人。后来出现了露台,就把艺人抬高了。最早的祭祀戏台称为露台,露台之名见于汉代,宋金元时期,露台得到很大发展,在山西乡村城镇的寺庙中已十分普遍。
露台是露天平台,设于庙宇内或庙前广场,其上演戏可四面观看。让人遗憾的是在汾阳已经找不到露台实物留存。再后来,为避风雨露台顶加临时性卷棚建筑,由此形成固定瓦木结构顶棚,有了戏亭、舞亭、舞楼。金元时期,戏曲表演告别露台、告别构栏,产生了元代的戏厅,也就是今天的戏台了。戏台,散落在汾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这些历尽沧桑、繁华落尽的古戏台,在历史的变迁中,默默地注视着人世间上演的一幕幕悲欢离合、一个个喜怒哀乐,它留给我们的是那离不了又忘不掉的一块精神圣地。著名作家葛水平说:
戏台是村庄伸出的手臂,向神表示敬意,是人借着神对自己的暧昧。倘若村庄里没有戏台,“不唯戏无以演,神无以奉,为一村之羞也”。
站在戏台上,儿时记忆涌上心头。天才麻麻亮,闲在家中的大人就吩咐家中半大不小的男孩子扛着板凳到戏场里占位置了。傍晚时分,女人们等不及吃饭叽喳喳就在戏台下闹开了。那样的时光,是村庄人潮喧闹的季节。锣鼓叮叮咣咣地一响,似乎整个世界就天翻地覆了。戏台下,后边的喊前边的坐下,前边的喊后边的为什么不说最前边的立着;场外的大声叫着亲朋子女名字,问有坐处没有,场内的回应快进来。一时,外边的向里挤,里边向外扛,人群如四月的麦田起风,一会儿倒西,一会儿倒东,喊声,骂声,哭声一片。
当然此情此景,更多的出现在露天的电影里。影戏相比,唱戏更像是节日的礼赞,一年四季就那么几天。每到唱戏时,戏台上,四方步伴着梆子板眼敲打的节奏,一脸油彩似乎就穿行在了写实与象征的两重世界。少不更事,只是看热闹,现在想来:人生如果是一场梦,演员演到极致时,便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前世,若前世演过跌宕起伏的人生大戏,今生便不知是戏,还是在演绎自己了。
中国现存最早的戏台是山西高平市王报村二郎庙,建于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的戏台,有确切建造年代的石刻记载,距今已有 830 多年历史。多篇文献这样写道:现存全国保留完整的元代戏台全国仅存 8座,全部在山西省,临汾市有 5 座,翼城县有两座,分别是武池村乔泽庙元代戏台、西阎镇曹公村四圣宫元代戏台,尧都区拥有300 座,尧都区元代戏台数量在全国位居第一。散文家乔忠延在《凝固在戏台上的历史》一文中也写道:
“元代戏台在今天已很是少见,据说遍及中华也只有 8 座了,而这些戏台却全部在山西南部,散落在东羊后土庙的周边……一座座安然而卧,蕴蓄了岁月的往事。”
是啊,东羊村后土庙戏台、魏村牛王庙戏台与王曲村东岳庙戏台这三座元代戏台,集中镶嵌于临汾这片土地上,古香古色的戏台像一位长者,深沉、安详,讲述着曾经美丽的过往。这些我视野能及的文章,都断言了山西古戏台的数量,特别是元代及以前古戏台的数量,看似言之凿凿,无需质疑,但读之我却存疑。别的不知,例举的全国仅存 8 座元代戏台中,少了我们汾阳见喜村的元代戏台。
本土作家、文化学者韩守林于 2005 年秋用沉重的脚步、沉重的心情写下《沉重的文化——汾阳古迹调查笔记》。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见喜村龙天庙是一处旧版《县志》有记载的大型建筑,始建于元至正年间。但主要建筑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已被拆毁,目前仅余乐楼一座。乐楼歇山顶,在同类建筑中极为少见。
此前我们曾专门来此做过一定深度的调查,大致感觉斗拱及檐以上部分在清代已进行了重建,但梁架部仍怀疑是元代原物,且手法上有鲜明的地方特点。因全国只有八座元代以前乐楼,所以去年曾专请有关人员进行察看,尚未做结论,计划再请人以做进一步的判断,试图论证其为元代建筑,以提高其保护级别。这次去调查,真让人大吃一惊,不仅庙院已经不在,而且只余一座的乐楼已是四面楚歌,四周被新式民居围了个严严实实。有一户人家的院子将乐楼全面包围,门上是一把大锁,我们只得在小巷里望“楼”兴叹。
牵挂着见喜村这座戏台的命运,在百度查询,偶见,一篇题为《遗憾汾阳行之一:一座元代戏台的倒掉》博文。这是一位来自晋中祁县但未署名的博主写的:
2010 年 9 月中旬,我一路吃着令人心寒的闭门羹,来到了汾阳市阳城乡见喜村,找到了见喜龙王庙戏台,心有余悸之下发现它位于一个老乡的院子里,而且老乡没有拒绝我进去看看,进到院子里就看到坐西向东的破烂不堪的戏台。乍一看上去,繁琐而花哨的枓栱和“好看的”木雕饰件显示着这是一座清代中晚期的木结构。但走进戏台内部却顿时有惊喜,梁架的构造形制说明,外檐铺作显示的信息是错误的,这是一座元代戏台。
见喜龙王庙戏台,坐西朝东,面阔三间,进深五椽,单檐歇山顶;单看外观形象就很古朴庄重,但是改造的痕迹也很明显,后槽上加了一椽。戏台建于高约 30 厘米的砖砌台基之上,戏台内部在脊槫中缝(稍靠后)下用槅扇划分为前后台,槅扇门已失,但是其上的木匾还在,曰咏言阁,即《尚书》所言的“诗言志,歌咏言”,因此见喜龙王庙戏台也可以称为“咏言阁”,是一个极美好的名字。而这座戏台也确实配这么个名字。
咏言阁内的梁架极其混杂,但主体梁架还保存完好。内柱头卷杀极其圆润;栌枓内以实拍栱承形制奇特的替木托梁;“溜肩驼峰”和搯瓣驼峰并用;特别是脊槫下叉手和丁华抹颏栱的形制构造古老留韵;前槽内柱上的蝉肚纹压跳及绰幕方壮硕而厚实;后期改造时砍斫过的月梁依然残痕犹存......地理上的晋中一代的早期木结构特征已尽显。综合来看,咏言阁应该是一座经后世改造的元代木结构古建筑,如结合外檐铺作来参考的话,应该是清代中后期所改。
梁架构件上被修改的很多痕迹显示,咏言阁可能原本是一座方形亭阁,可能是献亭,或者也可能就是戏台,清代只是改造了它的外檐,而基本保留了它的内部构造:只是为了新旧操作之间的联系紧密,对其主体梁架进行了少许修改,如檐柱内柱的结合,及四椽栿和抹角栿与外檐铺作的结合,显得生硬而牵强。然而,就是这样一座具有重大文物价值和象征意义的早期木结构古建筑,却长久地无人管护和保养。在挨过了至少七百年无情岁月的侵蚀和人为的使用,甚至是破坏之后,终于在前几天的连续大雨中猝然倒下了......
曾经富丽堂皇,即将倒塌了的汾阳演武子夏庙大戏台
风雨飘摇的汾阳演武子夏庙大戏台
多年来,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的专家教授,致力于古戏台的研究。其中,冯俊杰选取山西神庙剧场为研究对象,著《山西神庙剧场考》一书,书中部分收录了汾阳的演剧场所,并对基本建筑形制和基本特征作了记录;车文明著《二十世纪戏曲文物的发现与曲学研究》一书,书中收录了汾阳狄青庙乐楼(万历十七年)重修狄武襄公庙记的修建碑志和汾阳峪道河《重修龙天庙碑记》;王福才编纂的《馆藏拓本目录》中收录了汾阳仁道村圣母庙、上庙村太符观的修建碑志和汾阳峪道河《重修龙天庙碑记》。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杨阳、高策、丁宏三位专家、教授,深入汾阳石塔村在对古戏台建造年代进行考证的同时,对陶瓮的声学特性进行了测量和分析,其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科学史研究》第 33卷第 1 期(2014 年):70-82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sVoL. 33No.1(2014)。文中写道:
在调研山西古戏台建筑中,发现曾镶嵌于龙天庙古戏台山墙两侧的陶瓮实物。它是迄今所发现的舞台建筑中从地面设置共鸣器转到山墙设置共鸣器的仅有实例,是中国古建筑声学技术的重大进步。通过对龙天庙碑文的考证,以及对陶瓮的声学测量,得出如下结论:第一,该戏台为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1)或更早时间所建;第二,大、中、小三种不同容积的陶瓮,其固有频率呈某种音程关系,有利于扩大音响和远处的听闻。
作为地方建筑的龙天庙在地方志中,如《汾州府志》、《汾阳县志》,均未有记载,但我们实地考察中,在原龙天庙旧址上发现“重修天□庙碑记”、“归消社债碑记”、“举修大殿碑记”三通碑刻。这三通碑刻有助于我们对戏台修建时间进行判断, 其文字大致如下。重修天□庙碑记刻于“大清道光十二年七月初六日”(1832),其中之“□”字,是个辨认不清的字。碑刻久远,抑或为“龙”字。今日坊间称为“龙天庙”,昔日称为“天龙庙”也未可知。
碑文记道: 酬神之愿,里俗相沿,报赛之文,播诸歌乐。是盖为功于一日,利赖于当时,而令后世享自然之福者,皆前民之惠我于无穷也。馈献之无术,其何以将乃心而答神贶乎?世敬龙天,乃后稷之神,教民稼穑之祖也。村人建庙,崇奉祭祀,其来已久。正殿居其北,两廊腋于东西,而面南则乐楼也。阅世以来,屡有修葺。庚寅之岁,忽遭地震之灾,将乐楼西南角倾陷。里人等不忍坐视,次年之春,合村化募,各捐己资,补偏救敝,不半载而焕然复新。是非人之力、匠之工,而实则神之德也。功成勒石,聊稽其始末而为之记。
这幅碑刻记载了龙天庙修建的缘由、龙天庙正殿与乐楼的相对位置以及重修乐楼的时间和原因。碑文中指出道光庚寅年(道光十年,1830),龙天庙所在的汾州府遭遇地震,乐楼被毁坏, 当地村民在次年, 即道光辛卯年(道光十一年,1831),集资重修乐楼。“归消社债碑记”刻于“大清光绪十九年次癸巳九月”(1893),碑中记道:至于咸丰间(1851-1861,改建乐楼,工巨费繁,未及告竣而积债数千。兴工社首既而辞社,致索债者与社成讼,数年不决。直至同治四年(1865),县主吴公莅任,讯断始明,将所借任常福钱壹千吊,饬社中止利归本,于每年起摊,后渐为补偿。王、宋二公,自同治九年公举办社(1870)…以至光绪十二三年(1886),乃将零债消清。惟任姓名下,归还未讫。客岁之冬(1892),常福业已物故,其子廷銮意欲全收讫。
这一通碑文,叙述了龙天庙所在乡社历时约 40 年,终于在光绪十八年(1892)偿还清,咸丰年间(1851-1861)改建龙天庙乐楼等建筑所积债务的诉讼。时代最近的一幅碑文为“举修大殿碑记”,它刻于“中华民国十八年十一月”(1929)。碑文中记道:甚矣,名分有尊卑之别,位置定高下之宜,人事且然,而况将乃心以奉神明也哉?……其重修乐楼,则前清咸丰年间(1851~1861,村中领袖任厥事焉,大增式廓,比旧制洵属美观。然瞻前仰后,令人回首正殿,兴味索然。何也?尊卑高下之体制,不无缺陷。冠履倒置,岂其然乎?里人等久有举修之愿……议定今春(1929)择吉开工,届麦秋而修筑告竣。秋后,又复庄严神像,饰栋梁,巍然焕然,不半载而气象一新。
这一段碑文记述了咸丰年间对龙天庙乐楼“大增式廓”改建后的乐楼与原来的乐楼相比显得“洵属美观”。相比之下,正殿却显得“兴味索然”。在此情形下,当地村社重修了大殿。由以上三篇碑文可知,龙天庙为道光十年(1830)以前的古建筑,其时已有“乐楼”。因地震毁坏,道光十一年(1831)重修乐楼。咸丰年间(1851-1861 又改建乐楼,此次改建花费颇多。光绪十九年(1893)又对乐楼进行过修葺。从戏台名称的演变和戏台与正殿的相对位置,可以推断碑文中的乐楼即本文所指的戏台。戏台和乐楼是戏剧表演场所在不同时代的不同称谓,宋元时期多称“舞厅”,明代多称乐楼,清代称谓多样化,有“乐舞台、舞楼、乐楼、戏台”等。由此碑文,我记起来作家葛水平散文中的一段话:
戏台是全村人的共同的事业,宁可少吃少穿也要筹资集款,买上好的木石,请高强的工匠来修筑。村子富不富,就比这戏台阔不阔。
2024 年初,我奉命参与撰写《一眼千年:地上文物看山西》国保系列丛书编撰。写汾阳国保文物与写汾阳戏曲戏台狭路相逢。我格外关注了建在国保文物单位里的戏台。汾阳现有九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三处有戏台乐楼。
柏草坡村龙天庙始建于金代承安五年(1200),元以后屡次维修。庙为一进院落,青砖铺地,庙貌整肃,宽阔宏畅,南北长49.71 米 , 东 西 宽 28.81 米 , 占 地 面 积1432.15 平方米。院内中轴线上,由北向南依次为正殿、献殿、乐楼(戏台,坐南向北),院西侧有配殿(厢房)三座(东侧配殿已毁)。
献殿前露天置石香炉、石鱼缸各一尊。乐楼(戏台)坐南朝北,与献殿相距 27 米。清代建筑结构,面阔三楹二柱 10.42 米,入深五架椽 8.55 米,建筑面积 89.09 平米,梁架为前后三步梁立三柱,前后檐立柱上的檐顶翘起,颇有特色,村人称之为八卦。戏台高 1.6米,屋顶高 9.9 米,为双檐卷棚硬山式,东有台阶 9 层。乐楼上旧有的天花板与板壁于1958 年被毁,内壁上原有前来演出时剧团留下的墨迹,内容有“太谷锦艺园、万億园、汾阳吉梨园”等演出的剧目。乐楼上还演出过汾阳文场秧歌节目。以上字痕于 2006 年修葺时销毁。
汾阳五岳庙,位于汾阳市三泉镇北榆苑村南部。创建年代不详,据庙内“重修五岳大庙碑记”载:元大德三年(1299)重修,次年(1300)增建水仙殿,七年(1303)遭地震,十年(1306)再修;明嘉靖六年(1527)、清顺治十五年(1658)、雍正八年(1730)均有重修;雍正九年(1731)、乾隆六年(1741)增建;清嘉庆十九年至道光元年(1814-1821)再次修葺、增建。五岳庙院原构布局不详,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存倒座南舍窑 7 孔(西尽间为山门)、乐楼(已不完整)和五岳殿;五岳殿西侧存圣母殿,东侧存水仙殿和龙王殿。
峪口圣母庙,俗称娘娘庙。位于山西省吕梁市汾阳市峪道河镇峪口村中部,占地面积 6636 平方米。《汾阳县金石类编》所录“元·圣母庙门礅石”载,可知该庙正殿原构门墩石上题有“大德十一年岁次丁未乙酉月葵巳初三日记”字样。故推断该庙创建于元大德十一年(1307)。峪口圣母庙规模较大,有山门、献殿、贺鲁殿、圣母殿、龙王殿、东西配殿等建筑,除乐楼被拆除外,格局基本完整。其价值的核心部分是一字排开的三大殿,为元代遗构。
境内尚存的古戏台、除国保文物单位外,见喜、董和、西官、普会、董家庄、干河、安头、望春、路家庄、史家堡、北堡、师家庄、白石、靳屯、靳家庄、韩家垣、王家池、任家堡、平陆、团城、聂生村、张新堡、下家庄、后庄化、米家庄、太平、东龙观、桑沟、王盛庄、下池家庄、杨家庄、北偏城等村 35 座戏台,均为砖木结构,有硬山顶、卷棚顶、歇顶三类。一些戏台还保留着亦谐亦庄的对联和民国年间班社唱戏的海报及精美的壁画。
虞城村南五岳庙之戏台,庙坐北朝南,为清代所建,戏台墙壁上题字甚多。如:中华民国七年(即公元 1918 年)九月廿二、三、四日阁班清泰,介邑圆盛同首演《十万金》《六月雪》《断桥》《双锣衫》。正日,《葵花峪》午《告乡牡》、《芦花》四场连二、七星庙《教子。连二,来日《下荆州》,午《蝴蝶杯》《舍子祭癸江》连二,遗翠花、陈柴、彩花,提笔,汾州府吴南社王治顺在此一乐也。一班子杨忠保。
太原市人民剧团,十三红 丁巧兰 郭秋香 后金仙 花艳君 刘雪山 雷啸□ 团长 张宝魁 姚法礼 邱谢山 剧目:《打金枝》《回龙阁》《凤台关》《拜月教子》《起解》《花亭》《扣手卯》《抢子抢饭》。掌班 傳永山《香连傅》《丹阳教父》《三滴血》。
介休青年剧团 公元 1953 年九月初七日上午《打金枝》《坐窑》《七星福》;下午,《红霞网》《过山》《拣柴》;初八日上午:《破江洲》《金水桥》;下午《双蝴蝶》《走山》《折桂斧》;初九日上午:《双巧配》《箕根》;下午《藏画》《武大郎》;初十日上午,《拾金》《还朝》《杀夫》;下午 洞房 仇深似海 提笔人在。(5)每年介休演出……等等。如此记载甚为稀缺,已是当今研究戏剧发展的第一手资料。
安头村神庙清代戏台,金匾尚在,书“千秋金鉴”大字,戏台东西侧有临摹傅山与郑板桥之诗画。画配诗“: 云影天光谈夜月,鸟飞鱼跃羡春风”;郑画配诗“: 诗人雅爱松溪月,旅客谈情玉花”。壁题满墙,饶有情趣。叹为观止者是戏台顶棚 25 幅人物画,栩栩如生,高深入境,为宣统年间精品。
东雷堡村关帝庙戏台,为清嘉庆年间建,两旁石柱刻有“善恶若眉分,子弟一班百代史,果因转眼见,鼓箫三套五更钟”对联,壁题有清同治二年(1863)至 1954 年各类班在此演出时的留言,为研究戏曲演出之宝贵资料。
演武镇白石村三官庙乐楼西面墙有太原傅山先生的戏曲题词“曲是曲也,曲尽人情,愈曲愈直;戏岂戏乎,戏推物理,越戏越真”。
除遍布乡村的戏台外,还有行走在村子里的野台子。野台子的戏,排除了神的干扰,可以进入真实的民间,找到民间跳跃的欢喜。一个小村,村外是广袤的田野,暮色下的村庄就像春天里成长着的庄稼。搭一个台子唱戏,是旧时戏台的一种形制。演出前,选一方宽敞的空地即可搭建,演出后拆卸掉,不留一点痕迹,非常灵活机动。一场热闹,平地而起,又骤然而歇。
而今,更多看到的是送戏下乡的戏台车,车随戏台在城市与乡村奔波。一场场戏曲也随着汽车奔跑,就这样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时代在变,乡村的戏台也在变。在嬗变中,戏台从热闹渐渐趋于平淡,但戏台依旧最能体现乡村的味道。
走过一座座古戏台,我悲从心来。汾州大地上现存的古戏台,大多数趋于凋敝、颓败、坍塌。追忆当年这些舞台上曾上演的戏,只能从戏台上残留的涂鸦中,找到一些有用或无用的线索。且元代及元代以前的戏台,早已随着戏台的坍塌一起埋葬。聂生村关帝庙戏台上的白粉墙记载着在道光,光绪等年代唱过的大戏《西厢记》,《三打白骨精》等。这是汾州大地最早的戏曲吗?不,汾阳可追溯的最早的戏台为元代。从元代说起,最早上演的戏该是元杂剧吧。但戏曲的出现,一定先于元代杂剧,也一定先于戏台的建造。
走出汾阳,在文水得到意外的惊喜。在文水县南徐村则天庙戏台内壁上保存了清代后期至民国初年戏剧演出题记 71 条。这些题字均出自当时演员之手,字迹潦草,章法也差,但却真实地反映了晚清到民国初期这一地区戏剧活动的真实面貌。
从这些题记中可知,当时在山西省中部的汾阳、祁县、太谷、平遥、清源、文水、介休、孝义八县中,至少有 34 个戏剧班社,演出剧目最少有 71 个。2021 年慕名走访时,则天庙西配殿原奉观音,已是当地出土文物和本庙戏台题记的展览室。有关地方戏剧史珍贵资料,及戏台题字早在 1985 年完整拍摄并经专人整理后悬挂于东配殿墙壁之上。在此,有一份班社名单,列举着汾阳曾经的戏班:福胜园、晋奎园、同胜园、双盛园、会仙园、四盛园、荣庆园、维凤园、吉庆园、三义园、三盛园。但因无其他文献佐证,未见其详。据介绍:当年则天庙舞台后墙壁的东南角上,有这样一段记载:
三盛园光绪二十九年七月初四、初五、初六日唱戏三天,留下在此一乐也。提笔人陶唐镇凌渑写下
大清光绪三十二年七月初二日起 唱三天一乐乎。山西汾邑仁岩村三盛园班平安吉庆。班主常登云 捐主家刘诚林 正手苗则头是双林吉庆 平邑二则名叫茂十鬼(冒失鬼)
汾府有个仁岩村,承起好戏真有名。
班主名叫常九成,箱主就是刘成林。
大黑本是牛头黑,活马武就是二黑的名。
还有一个格丝黑,人人叫他顶先生。
正红本是酒金红,二红起名盖天红。
小旦外号六月香,二小旦也是麻刀(厉害)人。
一古(股)风外号二娃旦,二正旦家住鱼(宜)儿村。
正生本是十七生,二生外号白眉生。
豆花眼是夜乎(壶)丑,武旦人称满天星。
武戏唱得真红活,还有八个好流臣(程)。
苗则头是双林,平遥二子也能行。
二和外号不知道,秃子就是饿蛟龙。
侯秃子本是子花眼,小老汉就是由爱成。
毛侯侯(猴猴)、根虎则,京武丑就是玉喜名。
二交(搅)毛说他是人生,外人送号是麻生。
骆驼掌柜姜子牙,步蜜花是小财神。
这段文字列出班主、箱主、有乳名、绰号、正名的演员名字 27 人,可见阵容强大,演艺实力雄厚。
“三盛园”班主常九成,大号为常登云;箱主是刘成林;班内有三位净角,大黑脸形较长,嗓门大,所以绰号为牛头黑;二黑最擅长扮演东汉名将马武,因此得到了“活马武”的绰号。三花脸乳名为“各四儿”,个性倔强,爱和他人争吵顶撞,所以人人称他为“顶先生”。还有两个红角,两个小旦,两个正旦。正红、二红、小旦均有艺名,正红为“酒金红”,二红为“盖天红”,小旦为“六月香”,表明他们具有较高的演技。
正旦台步轻飘犹如一股风,小名二娃,因此被人称作“二娃旦”,也是班内的重要角色。另外,还有正生——“十七生”,二生——“白眉生”,“夜乎(壶)丑”,“京武丑”他们有的以出师较早而得名,有的以相貌特征而标异,有的擅长演技,有的专习京武,使他们在戏班内各得其所。武旦有很好的旋子功,穿起蟒袍演武戏有如群星闪闪,故得到“满天星”的艺名。“三盛园”戏班以演武戏见长,不仅演员角色齐全,演技较高,还因为有八个好流臣,他们的名字是:双林、二子、二和、秃子、侯秃子、由爱成。毛侯侯(猴猴)、根虎则,壁题资料中共提到 9 个人的乳名,10 个人的绰号,8 个人的艺名,还提到其中 1 人为平遥人,1 人为文水县宜儿村人,戏班至少有演职人员 35 人。
由此可见,三盛园戏班最早也在光绪二十九年前。
其外,斯地还留下有这样的记载:
汾邑民国三年四月初九日,晋奎园办在此一乐也,提笔人任来喜汾府福盛园班在此一乐,民国十六年四月初七、八、九日。
来源:草根练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