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车窗外的景色,像一幅被水浸过的旧画,绿色、黄色、褐色,大块大块地糊在一起,随着车轮的滚动,向后飞速褪去。
我被子女送到偏远的养老院,心灰意冷时,发现院长是我当年的学生
车窗外的景色,像一幅被水浸过的旧画,绿色、黄色、褐色,大块大块地糊在一起,随着车轮的滚动,向后飞速褪去。
我不去看它们。
我只看着前排驾驶座上,儿子挺直的背影。他握着方向盘的手,骨节分明,那是我曾经一笔一画教他写字的手。如今,这双手正稳稳地,将我送往一个地图上都需放大数倍才能找到的角落。
「晴山疗养院」。
多好听的名字。晴朗的山,一定有和煦的风,温暖的阳光。
儿媳在副驾上,不时回头看我一眼,嘴唇动一动,像是有话要说,但最终都化作一声轻微的叹息,融化在车内沉闷的空气里。
车里有一种新车皮革与空气清新剂混合的味道,甜得发腻,让人有点透不过气。
我把车窗摇下一点缝隙,山里的风立刻钻了进来,带着泥土和草木的湿气,有点凉,像一条冷滑的蛇,贴着皮肤游走。
我闭上眼睛。
房子卖了。那套我住了大半辈子的,窗台正对着一排白杨树的房子。
理由很充分。他们要换一个更大的,有学区名额的房子,为了我的孙子。我的孙子,那个看见我只会躲在妈妈身后,用乌溜溜的眼睛偷偷打量我的孩子。
我的那笔钱,正好可以填上新房子的缺口。
而我,就住进「晴山疗养院」。每个月,他们会按时支付费用。周末,或者节假日,会来看我。
「爸,您就当是去享福了。那里空气好,有人照顾,比您一个人在家强。」儿子在饭桌上,小心翼翼地措辞。
我看着他,没说话。
我能说什么呢?说我不需要别人照顾?说我喜欢一个人在家,听着老钟摆「滴答滴答」的声音?说我喜欢那窗外的白杨树,从春天的嫩绿,看到冬天的枯枝?
说了,又有什么用。
他已经长大了。他有了自己的家,自己的责任,自己的考量。
我,成了一个需要被「妥善安置」的旧物件。
车子转过最后一个弯,停在一座白色的三层小楼前。楼前有一块打理得很干净的草坪,草坪中央立着一块石头,上面刻着三个红色的字:晴山居。
不是疗养院,是「晴山居」。
听起来更像个文人雅士隐居的地方。
「爸,到了。」儿子熄了火,声音里透着一丝如释重负。
我没动,像一座石雕,牢牢粘在座位上。
车门被打开,儿媳扶着我的胳膊,力道很轻,带着一种客气的疏离。
我顺着她的力道,迈出车门。脚踩在水泥地上,很硬,很实,但我却感觉自己像踩在棉花上,轻飘飘的,随时都会倒下。
一个穿着白色制服的年轻女孩迎了上来,脸上挂着职业性的微笑。
「是林老师吧?欢迎您。院长在开会,让我先带您去房间。」
我点点头。
儿子和儿媳提着我的行李箱,跟在后面。箱子不大,几件换洗衣物,几本看到一半的书,还有一本相册。
我的大半生,就被压缩在这个小小的箱子里。
走廊很长,很安静,地板光洁如镜,映出我们几个模糊的影子。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消毒水味,混合着不知名花草的香气,像医院,又不像医院。
房间在二楼,朝南,有一个小小的阳台。
推开门,阳光扑面而来。
房间不大,但很整洁。一张单人床,一个衣柜,一张书桌,一把椅子。墙壁是暖黄色的,让人感觉很柔和。
「林老师,您看还缺什么吗?生活用品我们都准备了全套新的。」年轻的护工女孩语速轻快。
我摇摇头。
儿子把行李箱放在墙角,搓了搓手,环顾四周。
「爸,这条件挺比我们想的还好。」他说,像是在说服我,也像是在说服他自己。
我走到窗边,推开窗。
窗外,是一片连绵不绝的青山。近处,有一棵巨大的银杏树,树叶金黄,像一把撑开的华盖。
风吹过,金黄的叶子簌簌作响,像一场无声的雨。
「那……爸,我们就先回去了。公司还有事。」儿子终于说出了这句话。
我没回头。
「路上开车慢点。」我的声音很平静,平静得像一潭死水。
我听到他们在我身后站了一会儿,然后是儿媳的一声低语:「那我们走了,爸。您照顾好自己。」
脚步声远去,关门声很轻,像一片羽毛落地。
整个世界,瞬间安静下来。
只剩下窗外银杏叶的沙沙声。
我站了很久,直到双腿发麻。
太阳西斜,阳光从暖黄变成橘红,给房间里的一切都镀上了一层不真实的光晕。
我没有开灯。
我就坐在黑暗里,听着自己的呼吸声,一下,又一下。
原来,一个人的世界,可以这么安静。
安静到,能听见时间流逝的声音。
接下来的几天,我像一个幽灵,在这栋白色的小楼里游荡。
我摸清了这里的作息。早上六点起床,六点半早餐。上午是自由活动时间,有人在花园里打太极,有人在活动室下棋,有人在阅览室看报。
午餐,午休,下午又是自由活动。
晚餐,然后是看电视,或者聚在一起聊天。
九点,准时熄灯。
规律得像一台精密的仪器。
这里的每一个人,脸上都带着一种相似的表情。那是一种褪去了所有激烈情绪后的平静,一种对所有事情都提不起兴趣的淡然。
他们走路很慢,说话很轻,笑声也很短促。
像一群被拔掉了发条的玩具。
我不想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
大部分时间,我就坐在窗前,看着那棵巨大的银杏树。
看清晨的薄雾如何缠绕着它的枝干,看正午的阳光如何穿透它的叶片,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看黄昏的晚霞如何将它染成一片燃烧的火。
有时候,我会想,这棵树在这里站了多少年?它看过多少次日出日落,经历过多少场风霜雨雪?
它也觉得孤独吗?
吃饭的时候,我会去食堂。
食堂很大,很亮堂。饭菜是自助式的,种类不少,味道清淡。
我总是挑一个最角落的位置,一个人,默默地吃完,然后离开。
我不想和任何人说话。
语言是多余的。在这里,每个人的故事都大同小异,不过是「被遗忘」的另一种说法而已。
说出来,又能改变什么呢?不过是把自己的伤口撕开,给别人看一看,再收获几句无关痛痒的安慰。
没有意义。
我带来的那几本书,翻来覆去地看,每一个字都认识,但连在一起,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我的脑子,像一团被猫抓乱的毛线,理不出任何头绪。
夜里,我总是睡不着。
闭上眼睛,就是那套卖掉的房子。客厅的沙发,书房的藤椅,阳台上的那几盆兰花。
还有我妻子的照片,在床头柜上,对我微笑着。
她走得早。
她说:「老林,以后孩子们长大了,你要好好过自己的日子。」
我以为我一直在好好过。
可现在,我的日子,被装进了一个别人的框架里。
我开始失眠,整夜整夜地睁着眼睛,看着天花板。
有时候,我会听到走廊里传来轻微的脚步声,那是夜班护工在巡房。
脚步声很轻,很有规律,像一只钟摆,在我心里「滴答」,「滴答」,敲打着漫漫长夜。
一天下午,我坐在窗前发呆,一个护工推门进来。
还是那个第一次接待我的年轻女孩。
「林老师,院长想见见您。」她笑着说,露出两颗小小的虎牙。
我心里「咯噔」一下。
院长。
来了一个星期,我还没见过这个「晴山居」的最高管理者。
我听说他很年轻,三十多岁。也听说他很忙,经常不在。
见我做什么?
是我的「不合群」,引起了他的注意吗?
我跟着女孩,穿过走廊,上了三楼。
三楼比下面两层更安静。走廊尽头,是一扇厚重的木门。
女孩敲了敲门。
「请进。」
一个男人的声音,隔着门板传来,有点沉,但很清晰。
女孩推开门,对我做了一个「请」的手势。
我走了进去。
那是一间很宽敞的办公室,或者说,更像一间书房。
整面墙的书柜,塞满了各种各样的书。一张宽大的办公桌,桌上堆着文件,但并不凌乱。
桌子后面,坐着一个人。
他正低着头,在看一份文件。阳光从他身后的落地窗照进来,给他整个人都勾勒出了一道金色的轮廓。
他穿着一件简单的白色衬衫,袖子挽到手肘,露出结实的小臂。
听到我进来的声音,他抬起头。
那一瞬间,我的呼吸,停滞了。
那是一张算不上英俊,但轮廓分明的脸。眉毛很浓,眼睛很深,鼻梁很高挺。
他的目光,沉静而专注。
这张脸……
这张脸,好熟悉。
像是在哪里见过。
是在梦里?还是在某个被遗忘的旧照片里?
我的大脑飞速运转,像一台老旧的放映机,卡顿地播放着一帧帧泛黄的画面。
三十年,四十年……无数张年轻的,稚嫩的脸,在我眼前闪过。
然后,画面定格。
一个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少年。
他总是低着头,头发有点长,遮住了眼睛。他不喜欢说话,也不喜欢笑。
他的作文本,永远是空白的。
他的试卷,永远是及格线上下徘徊。
他是那种,在任何一个班级里,都会被老师忽略的学生。
我好像,从来没有叫他起来回答过一个问题。
我好像,从来没有在他及格的试卷上,写过一句鼓励的话。
我好像……把他忘记了。
可是,我为什么会记得他?
对了。
那一次。
那是一个下着暴雨的黄昏。我批改完成绩单,锁好办公室的门,准备回家。
走到教学楼门口,我看到他。
他就站在屋檐下,浑身湿透,像一只被遗弃的小狗。雨水顺着他的头发,他的脸颊,往下淌。
他看着磅礴的雨幕,眼神空洞,没有焦点。
我鬼使神差地,走了过去。
我把手里的伞,递给了他。
「早点回家吧。」我说。
他猛地抬起头,看着我。
他的眼睛里,第一次有了光。那是一种混杂着诧异,不解,还有一丝什么的,复杂的光。
他没有接我的伞。
他就那么看着我。
雨声很大,我们之间,却很安静。
我把伞塞到他手里,转身,冲进了雨幕里。
我不知道他后来有没有撑开那把伞。
我也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
这件事,很快就被我忘了。像投入湖面的一颗石子,只泛起了一圈小小的涟漪,便沉入了水底。
可是现在,四十年后,这颗石子,突然从记忆的湖底,翻涌了上来。
眼前的这个男人,和那个雨中的少年,脸庞的轮廓,渐渐重合。
是他吗?
怎么可能是他?
「林老师,请坐。」他站起身,指了指办公桌前的椅子,声音将我从遥远的回忆中拉了回来。
我机械地走过去,坐下。
我的心脏,在胸腔里剧烈地跳动,撞击着我的肋骨。
他给我倒了一杯茶。
白色的瓷杯,澄澈的茶汤,几片茶叶在水中舒展,沉浮。
「您在这里,还习惯吗?」他问,声音很温和。
我端起茶杯,手指有些发抖。
「还好。」我说,声音干涩。
他看着我,目光里带着一种探究。
「我看了您的档案。您以前,是中学老师?」
「嗯。」
「教语文的?」
「嗯。」
我的回答,像是在牙缝里挤出来的。
我的脑子很乱。我不敢看他的眼睛。我怕他认出我。
或者,我更怕,他根本就不记得我。
一个平庸的,被遗忘的学生。一个严厉的,或许有些刻板的老师。
我们之间,唯一的交集,可能就是那一把在雨中递过去的伞。
而那把伞,对他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
或许,什么都不意味。
「我听护工说,您这几天,不怎么出门,饭也吃得少。」他又说。
我沉默。
「是不是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您可以直接告诉我。」
他的语气很诚恳。
我抬起头,终于鼓起勇气,直视他的眼睛。
我想从他的眼睛里,找到一丝熟悉的痕迹。
但是没有。
那是一双成年人的眼睛,深邃,沉静,像一口古井,看不到底。
里面没有那个雨中少年的影子。
我心里,涌上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
是失落吗?
还是庆幸?
「没有不满意。」我放下茶杯,「都挺」
「那就好。」他点点头,似乎也找不到其他的话题。
办公室里,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只有墙上的挂钟,在「滴答」作响。
「您的名字……」我终于还是没忍住,开口了。
我的声音很小,几乎听不见。
他似乎愣了一下。
「我叫陈辉。」他说,「辉煌的辉。」
陈辉。
陈辉。
这个名字,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我记忆中那扇尘封已久的大门。
我想起来了。
他叫陈辉。
那个永远坐在最后一排,永远低着头,永远沉默的少年。
就是他。
我的手,在膝盖上,不自觉地握成了拳。指甲深深地陷进掌心。
他就是陈辉。
这个「晴山居」的院长,就是我那个,被我遗忘在角落里的学生。
这个世界,真是奇妙。
它用一种我完全意想不到的方式,跟我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
我被我最疼爱的儿子,送到了养老院。
却在这里,遇到了我几乎毫无印象的学生。
而这个学生,成了我的「管理者」。
这算什么?
命运的巧合?还是无情的嘲讽?
我不知道。
我只觉得,有一股巨大的,荒诞的感觉,将我整个人都包裹住了。
我几乎是逃一样地,离开了他的办公室。
我没有回房间。
我走到了那棵巨大的银杏树下。
已经是傍晚,夕阳的余晖,给金黄的树叶,镀上了一层忧伤的颜色。
我伸出手,接住一片飘落的叶子。
叶子的脉络,清晰,繁复,像一张命运的地图。
我站在这里。
陈辉,站在那栋楼的最高处。
我们之间,隔着四十年的光阴,隔着身份的巨大落差,隔-着一道看不见的,无法逾越的鸿沟。
他,还记得我吗?
他把我叫到办公室,是真的关心一个普通住户,还是……认出了我,在试探我?
如果他认出了我,为什么不直接相认?
如果他没有认出我,那我们之间,又算什么?
一个个问题,在我脑子里盘旋,像一群嗡嗡作响的蜜蜂。
从那天起,我开始有意无意地,观察陈辉。
我不再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
我会去花园散步,去活动室下棋,去阅览室看书。
我像一个侦探,搜集着关于他的一切线索。
我从其他老人的口中,拼凑出了一个关于陈辉的,模糊的轮廓。
他们说,陈院长是个好人。
他不像个生意人。这个疗养院,收费在同类机构里,算是很低的。
他说,他办这个地方,不是为了赚钱。
他们说,陈院长很孝顺。他的母亲,前几年也是在这里走的。他几乎是亲力亲服侍到最后一刻。
他们说,陈院长很有耐心。他会记得每一个老人的名字,记得他们的喜好,记得他们的病痛。
他会陪张大爷下棋,听李奶奶唠叨她年轻时候的故事。
他会亲自推着轮椅上的王教授,去后山看日出。
我听着这些话,心里五味杂陈。
我看到的陈辉,也确实是这样。
他没有一点院长的架子。
我经常看到他,穿着和普通护工一样的白色制服,在院子里忙碌。
有时候是帮园丁修剪花草。
有时候是帮维修工修理一张坏掉的椅子。
有时候,他会坐在食堂里,和老人们一起吃饭,一边吃,一边听他们说话,脸上总是带着温和的笑意。
那个雨中沉默的少年,似乎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沉稳,可靠,温暖的男人。
时间,到底对他做了什么?
我越来越好奇。
有一次,我在阅览室看书,他走了进来。
阅览室里很安静,只有几位老人在看报纸。
他没有打扰任何人,径直走到一个书架前,抽出一本书。
是泰戈尔的《飞鸟集》。
我心里又「咯噔」一下。
我记得,当年的语文课上,我最喜欢引用的,就是泰戈尔的诗。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这句话,我不知道在课堂上讲过多少遍。
他,还记得吗?
他拿着那本诗集,走到窗边,靠着窗台,静静地翻阅。
阳光洒在他的侧脸上,他的表情很专注,很柔和。
我看着他,出了神。
我突然想起了他的那篇作文本。
那是我教书生涯里,唯一一次,给一个空白的作文本,打了分数。
那天的作文题目,是「我的梦想」。
大部分学生,写的都是科学家,医生,老师。
只有陈辉的本子,是空白的。
我在他的本子上,用红笔,写下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第二天,他把本子交上来,还是空白。
只是在那个问号下面,用铅笔,轻轻地画了一扇窗。
窗外,是连绵的山,和飞翔的鸟。
当时,我只觉得这个学生不可理喻,在我的评语栏里,写下了「态度不端正」五个字。
现在想来,那扇窗,那远山和飞鸟,不就是他的梦想吗?
一个无声的,倔强的,不被理解的梦想。
而我,作为他的老师,非但没有看懂,还粗暴地,给他贴上了一个负面的标签。
我的心,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地揪住了。
原来,我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
我只是一个,自以为是的,平庸的教书匠。
我自以为洞察一切,却连一个孩子最纯粹的梦想,都看不懂。
那天晚上,我又失眠了。
我躺在床上,反复回想着过去的一幕幕。
我想起了陈辉那双躲闪的眼睛,想起了他永远低着的头,想起了他空白的作文本。
我想起了那场大雨,和那把被我强行塞到他手里的伞。
那把伞,对他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是一次突如其来的温暖?还是一次居高临下的施舍?
我不知道。
我迫切地,想知道答案。
第二天,我做了一个决定。
我要主动去找他。
不是以一个住户的身份,而是以一个,迟到了四十年的,老师的身份。
我没有去他的办公室。
傍晚,我知道他会去后山的小路上散步。
我提前等在了那里。
那是一条很窄的,铺着青石板的小路,两旁是高大的水杉。
夕阳穿过树林,在地上投下长长的,交错的影子。
我听到脚步声,由远及近。
我转过身。
他穿着一身运动服,额头上带着一层薄汗,显然是刚运动完。
看到我,他有些意外。
「林老师?」
「我能和你聊聊吗?」我说。我的声音,出乎意料的平静。
他点点头,目光里带着一丝询问。
我们在路边的一条长椅上坐下。
沉默。
山里的风,吹过树林,发出「沙沙」的声响。
「你……还记得我吗?」我终于问出了那个,在我心里盘旋了很久的问题。
他没有立刻回答。
他转过头,看着远处的群山,层层叠叠,像水墨画。
「我当然记得。」他过了很久,才开口。他的声音很轻,但每一个字,都清晰地,敲在我的心上。
「林老师,您一点都没变。」
我苦笑了一下。
怎么会没变。头发白了,背也驼了,脸上爬满了皱纹。
「你是什么时候,认出我的?」我问。
「您来的第一天。」他说,「我看到您名字的时候,就觉得熟悉。见到您本人,就确定了。」
「那为什么……」
「为什么不和您相认?」他接过了我的话。
他转回头,看着我,目光坦诚。
「我不知道该怎么开口。」他说,「我怕您……不记得我了。」
我的心,又被狠狠地揪了一下。
原来,我们都在害怕同样的事情。
害怕被对方遗忘。
「我更怕,您会觉得难堪。」他继续说,「自己的学生,成了您晚年归宿的管理者。这听起来,总觉得……不是滋味。」
我沉默了。
他说的,正是我心里的感觉。
那种荒诞的,五味杂陈的感觉。
「对不起,林老师。」他突然说,声音里带着一丝愧疚,「我知道,您可能并不想来这里。把您送到这里,是您孩子们的决定。我作为院长,只是履行程序。但从私人情感上,我总觉得,像是参与了一件,对不起您的事。」
我看着他诚恳的脸,心里那块坚硬的冰,开始慢慢融化。
「不关你的事。」我说,「这是我自己的家事。」
我们又陷入了沉默。
但这一次的沉默,和以往不同。
空气中,不再有尴尬和疏离。
有一种微妙的情感,在我们之间,悄悄地流动。
「那把伞……」我犹豫了一下,还是问出了口,「你还记得吗?」
他笑了。
那是四十年来,我第一次,看到他对我笑。
他的笑容,像冬日里的阳光,温暖,明亮,驱散了我心里所有的阴霾。
「我当然记得。」他说,「那是我这辈子,收到的第一把伞。」
他的目光,飘向了远方,仿佛在看四十年前的那场大雨。
「那天,我家里出了一些事。我父亲,和人打架,被抓走了。我母亲,在家里哭。我跑了出去,我不知道该去哪里。我就在学校门口,站了很久。」
他的声音很平静,像是在讲述一个别人的故事。
「天黑了,下起了大雨。我觉得,整个世界,都抛弃了我。我觉得自己,就像一只无家可归的野狗。」
「就在那个时候,您出现了。」
「您把伞给了我,什么都没问,就走了。」
「我撑着那把伞,回了家。那把伞很大,很旧,上面还有两个小小的破洞。但是,它为我撑起了一片天。」
「从那天起,我突然觉得,这个世界,好像……也没那么糟。」
「我开始读书。我想知道,像您这样的人,脑子里都在想些什么。我把您上课时提到的那些书,都找来看。《飞鸟集》,《瓦尔登湖》,《月亮与六便士》……」
「我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后来,我考上了大学,学了社会学。毕业后,我做过很多工作。但心里,总觉得缺点什么。」
「直到我母亲生病,我陪她走完了最后一程。我才明白,我真正想做的,是什么。」
「我想建一个地方,一个能让老人,有尊严地,安静地,度过晚年的地方。」
「就像您当年,为我撑起的那把伞一样。我也想,为他们,撑起一片天。」
他一口气说了很多话。
我静静地听着。
我的眼眶,有些湿润。
我从来没有想过,一个无心之举,一把破旧的雨伞,会对一个少年,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我更没有想过,我当年那个沉默的,被我忽略的学生,内心深处,竟然藏着这样一个,丰富而温暖的世界。
「所以,」我看着他,「这个晴山居,就是你的那扇窗,那些远山和飞鸟?」
他愣住了,像是没想到,我还记得那件事。
他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点了点头。
「是。」
那一刻,我心里所有的疙瘩,所有的不平,所有的疑虑,都烟消云散了。
我不再觉得,被送到这里,是一种抛弃。
我突然觉得,这或许是命运,给我安排的,最好的归宿。
我看着眼前的陈辉,这个曾经的少年,如今的中年人。
我看到了他眼里的光。
那是和我当年,在雨中看到的,一样的光。
只是,那光里,少了迷茫和脆弱,多了坚定和温暖。
真好。
从那天起,一切都变了。
我不再把自己当成一个,被动接受安排的住户。
我开始,把这里,当成我的另一个「家」。
陈辉给了我一个新的「职位」——晴山居阅览室名誉馆长。
我把阅览室,重新整理了一遍。
我按照中图法,给所有的书,重新分类,编号,贴上标签。
我还用我那笔很久没动过的稿费,采购了一批新书。
我还开设了一个「读书会」。
每周一次,我会挑选一本书,或者一首诗,和老人们一起分享,讨论。
一开始,来的人不多。
后来,人越来越多。
那些曾经脸上只有淡漠表情的老人,眼睛里,开始有了光彩。
他们会为了一个人物的命运,争得面红耳-赤。
他们会因为一首诗,而陷入长久的沉默。
他们开始,重新思考,重新感受,重新表达。
我们还办了一个「晴山居」的内部刊物,就叫《晴山》。
上面有老人们写的诗,散文,回忆录。
有张大爷写的,他年轻时参加战争的故事。
有李奶奶写的,她和老伴相濡以沫的爱情。
有王教授写的,他对历史的最新思考。
我也在上面,写了一篇发刊词。
我写了那棵银杏树。
我写了那场四十年前的大雨。
我写了那把伞。
我写了那扇窗,和窗外的远山飞鸟。
陈辉是第一个读者。
他看完后,什么都没说,只是对着我,深深地鞠了一躬。
我的生活,变得前所未有的,充实和忙碌。
我甚至,没有时间去想我的儿子和儿媳。
他们也来看过我几次。
他们看到我的变化,都很惊讶。
「爸,您气色好多了。」儿子说。
「是啊,感觉您比在家的时候,还精神。」儿媳附和道。
我笑了笑,给他们倒了杯茶。
是陈辉办公室里,那种一样的茶。
我没有问他们新房子怎么样,孙子的学习怎么样。
我只是和他们聊了聊,我最近在读的书,聊了聊读书会上的趣事。
他们听着,有些插不上话。
临走时,儿子塞给我一个信封。
「爸,这是我们这个月给您的零花钱。」
我推了回去。
「我用不着。」我说,「我现在有工资了。」
儿子和儿媳,面面相觑。
我送他们到门口。
看着他们的车,消失在山路的尽头。
我没有失落。
我心里很平静。
我知道,我们之间的那根线,并没有断。
只是,它不再是我生活的全部。
我有了我自己的,另一片天空。
我转身,回到那栋白色的小楼。
夕阳正浓。
我看到陈辉,正推着王教授的轮椅,在银杏树下散步。
几个老奶奶,坐在长椅上,一边织毛衣,一边聊天,笑声朗朗。
几个护工,在草坪上,陪着几个腿脚不便的老人,做着康复运动。
一切,都那么安静,祥和。
我深吸了一口气。
空气里,有泥土的芬芳,有花草的清香,有饭菜的香气,还有阳光的味道。
真好。
我抬起头,看向三楼的那扇窗。
我知道,那是陈辉的办公室。
也是他曾经画在作文本上的,那扇窗。
如今,他站在这扇窗前,守护着他的远山和飞鸟。
而我,也在这片晴山里,找到了我自己的,那片秋叶的静美。
秋去冬来,银杏树的叶子落光了,露出遒劲的枝干,指向灰白色的天空。
山里下了几场雪。
整个晴山居,都变成了一个银装素裹的童话世界。
我们围在活动室的壁炉前,烤火,喝热茶,听王教授讲《红楼梦》。
陈辉偶尔会过来,坐在一旁,静静地听着,像一个认真听讲的学生。
有时候,我会和他下棋。
他的棋艺,和他的人一样,沉稳,扎实,不急不躁。
我们经常,一盘棋,能下一下午。
我们不怎么说话,所有的交流,都在那黑白分明的棋盘上。
除夕夜,晴山居里格外热闹。
陈辉没有回家。
他带着所有的护工,和我们这些留守的老人,一起包饺子,看春晚。
我们自己,也排练了几个节目。
张大爷拉了段京胡,李奶奶唱了首老歌。
我也被推上去,朗诵了一首我自己写的诗。
那首诗,叫《归宿》。
我朗诵的时候,目光,一直看着台下的陈辉。
他的眼睛里,有亮晶晶的东西在闪烁。
零点的钟声敲响时,窗外,突然绽放出绚烂的烟花。
是陈辉准备的。
我们都跑到院子里,仰着头,看着那满天的流光溢彩。
烟花的光,映在每个人的脸上,映出了一张张,幸福的笑脸。
我的儿子,给我打来了视频电话。
背景里,是他们家灯火通明的新房子,和他孙子欢快的笑声。
「爸,新年好啊!」
「新年好。」我笑着说。
「您那边……还热闹啊?」他看着我身后的烟花和人群,有些意外。
「是啊。」我说,「我们这儿,也是一个大家庭。」
他沉默了一会儿。
「爸,等过完年,天气暖和了,我来接您,回家住几天。」
「好啊。」我说。
挂了电话,陈辉走到我身边。
「林老师。」
「嗯?」
「新年快乐。」
「新年快乐,陈院长。」
我们相视而笑。
我知道,有些东西,已经不一样了。
春天来的时候,银杏树又抽出了新芽。
嫩绿的,小小的,像一把把精致的小扇子。
我的身体,也越来越好。
我甚至,开始跟着张大爷,打起了太极。
一招一式,缓慢,悠长,仿佛能感受到,生命在体内,重新流淌。
晴山居的名气,渐渐传了出去。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来到这里。
陈辉更忙了。
他开始筹划着,建二期工程。
他拿着图纸,来找我,征求我的意见。
我们在阳光下,讨论着阅览室要扩大多少,花园里要种些什么花,活动室要增加哪些设施。
那一刻,我感觉自己,不是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
我是一个参与者,一个建设者。
我的人生,在晚年,又翻开了新的篇章。
一天,我收到一封信。
是我一个过去的学生寄来的。
信里说,我们师范时的同学,准备搞一次四十周年的同学聚会。
问我,要不要参加。
我拿着信,找到了陈辉。
「我想去。」我说。
「好。」他笑着说,「我送您去。」
聚会的地点,就在我们当年上学的城市。
还是那家老饭店。
一切,都好像没变。
但所有的人,都变了。
曾经风华正茂的同学,如今,都已两鬓斑白。
我们聊着过去,聊着现在。
聊着各自的家庭,各自的事业,各自的病痛。
有人,成了知名的学者。
有人,做了不大不小的官。
也有人,像我一样,在三尺讲台上,站了一辈子。
酒过三巡,有人提议,每个人,都说说自己这辈子,最得意的一件事。
有人说,是自己的儿子考上了清华。
有人说,是自己评上了教授职称。
轮到我了。
我站起身,端起酒杯。
「我这辈子,教过很多学生。」我说,「有的,成了才。有的,默默无闻。」
「我曾经以为,我的得意之作,是那些考上名牌大学,功成名就的学生。」
「但是现在,我不这么想了。」
「我最得意的学生,他没有成为科学家,也没有成为大老板。」
「他只是,开了一家小小的养老院。」
「他把我这个,被儿子送到养老院的,没用的老头子,又重新变成了一个,对社会还有点用的人。」
「他让我明白,教书育人,最重要的,不是教会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要在他们心里,种下一颗,善良的,温暖的种子。」
「这颗种子,有一天,会生根,发芽,长成一棵,能为别人遮风挡雨的大树。」
「我为他,感到骄傲。」
我说完,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
全场,一片寂静。
然后,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回晴山居的路上,我有些微醺。
我靠在车窗上,看着窗外飞速后退的夜景。
「林老师,」开车的陈辉,突然开口,「谢谢您。」
「谢我什么?」
「谢谢您,把我当成您的骄傲。」
我笑了笑,闭上了眼睛。
车子,平稳地行驶在回家的路上。
是的,回家。
晴山居,就是我的家。
来源:一遍真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