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考录取季的每一份通知书,都承载着十二年寒窗的汗水与家庭的期盼。当大多数学生在拆开快递时收获的是金榜题名的喜悦,江苏女孩手中的南通大学录取通知书却让她皱起了眉头。这份本应象征人生新阶段开启的凭证,因 1.4 公里的家校距离,让她对憧憬已久的大学生活产生了别样的
高考录取季的每一份通知书,都承载着十二年寒窗的汗水与家庭的期盼。当大多数学生在拆开快递时收获的是金榜题名的喜悦,江苏女孩手中的南通大学录取通知书却让她皱起了眉头。这份本应象征人生新阶段开启的凭证,因 1.4 公里的家校距离,让她对憧憬已久的大学生活产生了别样的情绪。与此同时,黑龙江考生收到塔里木大学录取通知书时,面对 5000 多公里的遥远距离,同样陷入了对未来的复杂想象。大学与家的距离,这个看似简单的地理概念,正成为牵动无数新生和家长心绪的热门话题。
近在咫尺的 “遗憾”:1.4 公里的大学生活
八月的江苏,暑气未消,录取通知书投递的短信提示音打破了午后的宁静。江苏女孩拆开信封,南通大学的校徽在阳光下清晰可见,但她的目光却停留在录取通知书附带的地图上 —— 学校与家的直线距离标注着 1.4 公里。这个数字让她瞬间没了往日的兴奋,眉头不自觉地皱了起来。
“比高中离家还近。” 她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这条动态,配着录取通知书和手机地图的截图,字里行间满是无奈。在她的想象中,大学生活应该是远离父母的唠叨,在陌生的城市结识新朋友,体验独立生活的自由。可 1.4 公里的距离意味着,下课步行十几分钟就能到家,周末大概率要被父母 “召唤” 回家吃饭,那些憧憬中的宿舍夜谈、校园漫步似乎都少了点 “大学味儿”。
有网友翻看她的社交动态发现,这个女孩从高三就开始规划大学生活:列了长长的书单想在图书馆读完,准备学习吉他加入校园社团,甚至幻想过在飘雪的冬日和室友一起堆雪人。这些对 “远方” 的期待,都因为这突如其来的近距离变得有些尴尬。“感觉还没真正离开家,就开始了大学生活。” 她在评论区回复网友时这样说。
开学前的日子里,她去学校周边 “踩点”,发现从家出发沿街道直行,穿过两个红绿灯就能看到南通大学的校门。沿途的商铺、公交站台她都无比熟悉,就像高中时上下学的路一样亲切。这种熟悉感本该让人安心,却让她莫名失落。“同学都在讨论开学要带多少行李,怎么换乘高铁,我可能背着书包就能去报到了。” 她的调侃里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遗憾。
远隔千里的 “挑战”:5000 公里的求学路
与江苏女孩的 “近忧”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黑龙江考生收到塔里木大学录取通知书时的 “远虑”。当他在地图上丈量家乡到学校的距离时,5000 多公里的数字让他和家人都沉默了。从中国最东端的黑龙江到最西端的新疆,这段跨越大半个中国的路程,比他此前去过最远的地方还要远上三倍。
录取通知书附带的入学须知上写着:建议提前三天出发。他对着时刻表计算行程:先坐两个小时汽车到省城机场,再乘近六个小时飞机到乌鲁木齐,出机场后还要转乘长途汽车,颠簸两三个小时才能到达学校所在的城市,最后可能还需要乘坐当地交通工具才能抵达校园。整个旅程算下来,至少需要两天时间,花费更是超过了他一个月的生活费预算。
“这哪是上学,简直是去‘驻守边疆’。” 亲戚们半开玩笑的话里带着心疼。他的母亲开始默默准备行李,羽绒服、保暖内衣买了好几套,担心新疆的冬天比黑龙江还要寒冷。父亲则在网上查询托运费用,想着把被褥、生活用品直接寄过去能节省些路上的麻烦。一家人的生活节奏因为这份录取通知书,悄然围绕着 “距离” 重新调整。
更让他犯愁的是回家的问题。国庆、元旦这些短假期显然不适合往返,寒假回家单程就要耗费近三天,春节前后的车票更是一票难求。“可能一年只能回一次家。” 他在和同学聊天时感慨道。有网友得知他的情况后打趣:“国庆回家喊声‘妈’,转头就得买返程票了。” 这句玩笑话背后,是远距离求学必然面临的亲情牵挂与现实不便。
有去过新疆的网友提醒他:“塔里木大学位置比较偏,从机场过去可能还要坐两三个小时的车,沿途多是戈壁滩,第一次去肯定会震撼。” 这样的描述让他既期待又忐忑,想象着与家乡截然不同的沙漠、胡杨、绿洲,也担心自己能否适应干燥的气候、迥异的饮食和陌生的方言。
网友热议:距离背后的生活百态
江苏女孩和黑龙江考生的经历被分享到社交平台后,迅速引发了关于 “大学离家远近” 的热烈讨论。网友们结合自身经历各抒己见,评论区成了不同生活体验的分享场。
针对江苏女孩的情况,不少网友调侃道:“上大学了还在父母眼皮底下‘晃悠’,想偷偷吃顿火锅都得报备吧?”“别人军训想家偷偷哭,你想家了晚上直接溜回家住。” 这些轻松的玩笑里藏着羡慕,有网友回忆自己当年离家上学的经历:“第一次住校天天想家,羡慕你随时能吃到妈妈做的饭。”
也有过来人力挺她的感受:“大学生活的魅力就在于独立和探索,太近确实少了点仪式感。” 一位大二学生分享经验:“我家离学校三公里,大一经常回家,后来刻意住宿舍,才慢慢找到大学的感觉。距离不是问题,心态才重要。” 暖心的建议渐渐盖过了调侃,不少人劝她:“近有近的好处,等你同学抢票抢到头秃时,你就知道幸福了。”
而黑龙江考生的 5000 公里求学路,让网友们感慨不已。“这距离,飞机都得在天上‘午休’一会儿。”“建议开学带点家乡的土,想家的时候闻闻味儿。” 玩笑之余,更多人分享了远距离求学的实用经验:“可以和老乡拼车去机场,能省点钱”“提前和室友搞好关系,节日不能回家也能有人一起过”。
有同样在外地读大学的网友现身说法:“大一时每次开学都哭,后来慢慢习惯了,现在觉得独立生活能力就是这样逼出来的。” 也有人提醒他:“远距离上学要学会规划钱和时间,提前买机票能便宜一半,寒暑假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打工体验生活。” 网友们的热情支招,让这段遥远的求学路多了些温暖的底色。
讨论中,两种截然不同的距离体验引发了大家对 “理想大学距离” 的思考。有人觉得 “三到五个小时高铁车程” 最理想,既能享受独立生活,又能在长周末回家;有人认为 “跨省但不跨南北” 最好,生活习惯差异小,适应起来更容易;还有人坚持 “距离不重要,学校和专业才是关键”。这些观点背后,是每个人对大学生活的不同期待。
距离之外:大学生活的真实模样
随着开学日期临近,江苏女孩和黑龙江考生都在以自己的方式适应着距离带来的变化。江苏女孩开始主动了解学校的宿舍环境,和未来的室友在群里聊天,约定开学后一起参加社团招新。“就算离家近,也要住宿舍体验集体生活。” 她悄悄做了决定,心里的失落渐渐被对新生活的期待取代。
她发现离家近的好处在慢慢显现:母亲帮她打听了学校周边的兼职机会,周末可以就近勤工俭学;父亲说随时能给她送爱吃的饭菜,不用像外地同学那样担心水土不服;高中好友也考上了同城的大学,周末约着逛校园、看电影都很方便。这些实际的便利,让她对 “近距离大学生活” 有了新的认识。
而黑龙江考生则在网上结识了几位同校的老乡,大家建了个群分享出行攻略,约定开学时在乌鲁木齐机场集合结伴去学校。他开始研究新疆的美食和文化,下载了学习维吾尔语的 APP,甚至跟着视频学做手抓饭,试图提前融入当地生活。“既然去了那么远的地方,就好好体验不一样的生活。” 他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他的母亲给他买了新的行李箱,在里面塞了一张家庭合照,背面写着:“照顾好自己,常打电话。” 父亲则给他转了一笔钱,叮嘱他 “路上别委屈自己,到了学校好好吃饭”。这些细微的关怀,让遥远的距离似乎也变得不那么可怕了。
开学前一周,江苏女孩特意绕远路从南通大学校门走了一圈。傍晚的阳光洒在教学楼的玻璃幕墙上,操场上有学生在打球,图书馆门口不时有人进出。她想象着自己成为其中一员的样子,突然觉得 1.4 公里的距离或许是种幸运 —— 既能拥抱新的校园生活,又能随时回到温暖的家。
同一时间,黑龙江考生正在收拾行李。他把家人准备的特产、常用的书本一一装箱,最后将那张家庭合照小心翼翼地放进背包夹层。虽然对未来的 5000 公里求学路仍有忐忑,但更多的是对远方的期待。他知道,这段跨越千里的旅程,注定会成为人生中独特的经历。
校园里的桂花开始飘香,各地的大学陆续迎来新生。有人背着沉重的行囊跨越山海,有人轻装简行步行入学;有人在宿舍里想念家乡的味道,有人在周末回家蹭饭时被父母唠叨。距离或近或远,都只是大学生活的背景板,真正的成长,藏在每一次独立面对问题的勇气里,藏在每一份跨越距离的牵挂中,藏在那些或甜蜜或酸涩的独特体验里。
开学的钟声即将敲响,无论是 1.4 公里还是 5000 公里,新的校园故事都将在不同的距离里,悄然拉开序幕。
来源:牟平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