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人们讨论纸质阅读“式微”的当下,今年上海书展有意将读者目光引向纸质出版的一种门类——期刊。创刊于1993年、经历过多次起伏的《书城》成为其中值得关注的案例。昨天下午,一场长达3小时的《书城》杂志发展座谈会在上海书展上举办,多位学者畅所欲言。
从上海展览中心序馆主雕塑向前,走入中央大厅前,不少读者的视线都被今年上海书展首次设立的“上海期刊百年文脉与科技创新精品展”书架所吸引。
在人们讨论纸质阅读“式微”的当下,今年上海书展有意将读者目光引向纸质出版的一种门类——期刊。创刊于1993年、经历过多次起伏的《书城》成为其中值得关注的案例。昨天下午,一场长达3小时的《书城》杂志发展座谈会在上海书展上举办,多位学者畅所欲言。
《读书》《书城》《随笔》三本杂志,在中国读书界曾留下深深印记。在上海的《书城》,由上海三联书店主办,独具海派文化风格,既保持着相对稳定的风格,同时封面、版式等又时有新鲜变化。今年3月以来,《书城》封面凸显自然人文特色,更加年轻化、国际化。
“这半年来,‘书城大家’栏目将通识教育、经典传播中珍贵的独创内容给了《书城》的众多读者,杂志有了比以往更多的书评文章,版式也有变化,除精心设计的封面,一些小细节也很用心,比如用杂志标识做的文章结尾符,既美化版面又强化品牌。”这是上海市出版协会理事长胡国强“读”到的《书城》新气象。
“杂志要有人看,文章要好看。”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张汝伦谈到杂志的定位,“不要预设得过深,但也不要低估这一代读者,不要以为人人都喜欢吃‘快餐’,真正的‘好货’还是有人要。”
上海市期刊协会会长王兴康建议,杂志要适当“放低身段”,扩大读者面,要用一般读者能看懂的表达,字数不宜太长,同时要吸纳更多来自五湖四海的作者,用多元的作者吸引多元的读者。
“大多数人不会去读黑格尔,像《书城》这样的杂志就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文章表述要深入浅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香港分会主席、历史文化学者郑培凯说。
“读书有几种,有时躺着读,有时坐着读。读《书城》,不是躺着,也不是正襟危坐。向后一靠,能不能读着读着坐直起来,读者需要有所感的内容。”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图书馆馆长陈引驰提出,《书城》文章最好有文雅之气,也要有趣味。
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特聘教授傅杰同样提到,要兼顾文章的学理性和可读性,思想性和趣味性,让有学问、有文笔的作者,给读者带来有所得、有期待、愉快的阅读体验。
《书城》杂志曾有四句办刊宗旨“营造读书氛围、倡导理性精神、推广深度阅读、传承经典文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孟钟捷特别欣赏其中“推广深度阅读”这一句。他建议,杂志要更好地提炼“卖点”,同时,要用跨学科的视野提供当下读者希求的对社会文化的解读。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教授李天纲用“地方性”“时代性”“非学术性”归纳对《书城》的期许。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陈正宏建议,扩大作者面,让《书城》成为更多跨界青年作者发表作品的平台,让“书城体”改变学术体的文风,实现双赢。
香港城市大学翻译及语言学系教授鄢秀期待《书城》能进一步扩大对海外读者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王为松建议,《书城》与上海书展联手,向读者推荐好书。
“一座城市有很多文化地标,有看得见的,也有看不见的。以‘书城’为名的这本杂志就是看不见的地标。”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世界史系教授陈恒说。
“读者为什么爱读一本杂志?归结起来,一是冲着作者,二是冲着题目。”《书城》编委戴燕说,“坚持很重要,坚持才能留下记忆。”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