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推荐 张文林(原渤海回民支队的政治部主任) 刘济民(原渤海回民支队的副政委)的文章,《英勇善战的渤海回民支队》给大家。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推荐 张文林(原渤海回民支队的政治部主任) 刘济民(原渤海回民支队的副政委)的文章,《英勇善战的渤海回民支队》给大家。
_____编者
导读:铁道兵第二师历史回眸
铁道兵第二师,最早是组建于1940年的冀鲁边区的回民支队。在抗日战争时期,除了冀中马本斋领导的回民支队,还有另外一支冀鲁边区刘震寰领导的渤海回民支队。这支回民支队原为冀南抗日六分区回民大队,于1940年8月在今孟村回族自治县新县镇清真寺宣告成立。成立之初该大队只有18名回族干部战士,随后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渤海回民支队是刘震寰、王连芳同志受党组织委派创建的一支回民抗日武装,1940年8月初建时叫“冀鲁边区回民大队”,1941年秋改为“冀鲁边区回民支队”,1944年改称“渤海回民支队”。他们在广袤的渤海平原上,神出鬼没,英勇拼杀,狠狠地打击了日本侵略军。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他们又奉命出关,于1947年组建为“东北回民支队”(对内称护路军二兵团)参加解放战争,从东北长白山转战到广西的睦南关,从北到南,长驱万余里。新中国成立以后,又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于1951年5月20日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斗。在朝鲜前线筑起了一条打不垮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1954年9月回国后,10月数百名师、团、营、连级回族干部和战士根据党中央的决定,离开部队,转业到宁夏、甘肃、青海、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参加地方社会主义建设。
为了永远记住当年的战斗岁月,也为了给后人留下一份完整的历史资料,这些当年的勇士们在放下手中的大刀、长矛以后,又兢兢业业的抄起笔,把自己当年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记录下来。在此基础上,宁夏人民出版社于1992年7月出版了《渤海、东北回民支队回忆录》,1999年4月又出版了《光辉的战斗历程》。
当年在编辑这两本书时,由于时间仓促,大家写多少就编多少,够一本出一本,造成内容上有重复,时间上有错位,但总算把这份宝贵的资料保存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觉得当时做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为了给后人留下一份完整的、系统的档案资料,我们又按照时间顺序重新汇编了这本书。上编是不同战争时期的综合叙述,下编是不同战争时期的个人回忆。在编辑时,除了不得不改的个别字句以外,一般都保持原来的风貌,让后人能认出当年我们年轻时的影子。
渤海回民支队从1940年8月创建到1954年10月回族干部战士离调部队,整整战斗了十五个年头。其作战时间之长,活动地域之广,战斗之惨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少数民族队伍中都是罕见的。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战斗的硝烟已经散尽,许多勇敢的战士已经陆续谢世。可是,当我整理这些资料的时候,我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战争年代,又看到了那些可亲可爱生死与共的战友们。我非常激动。我始终相信:渤海(东北)回民支队的血性将永存,他们的刚烈会永存,他们为党、为人民、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的奋斗精神也将永世长存!
——选自吴庆云为《渤海回民支队》一书所写前言
注:吴庆云原渤海回民支队指导员、二师八团政委、原陕西省委常委、政协副主席)。
烽火岁月忆当年
韩景正
写在前面的话
这篇回忆录是依据零散的战地日记整理的,主要记叙渤海军区回民支队改编为山东七师所属部队前两个月以及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部分战斗历程。我们这支以回族指战员为主体的战斗集体,从对日作战到参加解放战争挺进东北、南下广西、广东,驰骋了几乎半个中国;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又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为祖国为人民做出了重大贡献。由于战时的环境限制,加上我所任职务的局限性,这里记载的事情大多是不完整的片段。但是,尽管如此,我仍觉得有责任、有义务把我所知道的都写出来,以告慰先烈,教育后人。
胜利解放日伪占领下的城市
1945年7月28日,渤海军区回民支队进驻山东阳信县一个叫王迪吉匠家的村子。这时八路军对日寇的夏季大反攻已经开始,我支队奉命解放阳信、惠民、黄骅等城市。次日,刘坡坞据点的伪军望风而逃。
8月21日,回民支队和第三军分区的兄弟部队兵临阳信城下,准备迫使城内的伪军投降。22日一大早就开始谈判,但伪军很狡猾,妄图拖延时间,以待增援之敌赶到,对我进行夹击。下午三、四点钟谈判破裂,我军立即攻城。我所在的六大队负责攻东门,在城外房顶上筑起了工事,正好和城上的敌人在同一水平线上,我们进行激烈的枪炮战,不到一个小时就攻克了该城.伪军大部分被歼灭,一小部分狼狈逃窜。敌人在房顶上、水缸里及偏僻处遗弃了大量的枪支弹药,经过连夜打扫战场,都被我们搜集到手。第二天,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敌人的援军才从东面赶来。支队派出两个大队,由政治处主任带领,一出城就来了个猛烈的冲锋,把敌人打得溃不成军败走了。
这次战斗我们大队的张景祥副大队长和另外几名同志负伤,通讯员王小洪光荣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过了几天我们又奔赴惠民县,于8月30日夜间开始攻城。敌人设防坚固,城门都是双层的,叫做卧牛门,相传自古易守难攻。回民支队和兄弟部队发起猛烈攻势,拂晓时分就把此城攻破,敌人仓皇弃城而逃。
在攻克阳信和惠民两城的间隙,部队还到庆云县的杨庄子(回民村庄)过了开斋节。由于作战取得节节胜利,行军路上到处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和慰问,因而部队情绪高涨,一直保持了旺盛的斗志。
9月19日,又一举攻克无棣县的小安城。接着北上,直指最后一个目标---黄骅县城。
23日下午,部队从大梨园一带出发,半夜左右进入阵地。该城周围全是开阔的平地,前沿阵地距城仅有一二百米,必须连夜挖好单人掩体和散兵壕,否则无法隐蔽。我六大队的位置在城北偏东一带,刚把工事筑好,就接到支队命令,要我们跑步抢占城东三、四里处的一个小村庄。据侦察获悉,城内伪军害怕我军攻城,曾派小股伪军于夜间出城到我阵地后方,妄图袭扰我军行动。支队分析了他们回城的时间和必经路线,故派我们进行伏击。
24日拂晓前,六大队跑步到达该村,占据了有利地形。天刚亮时,就听到远处传来了敌人的喊叫声,他们根本没有发现有埋伏,直向村子奔来。刚一进入伏击圈,我们一声令下迎头痛击,敌人没有半点还手之力,就拚命逃跑了。我们追了一阵,打死伪军十几人,缴获了一部分武器弹药,然后迅速返回原来阵地。
攻城在当日天黑时开始,经过一两个小时的激烈战斗,就攻下了该城。城里的伪军一部分被消灭,大部分逃跑了。在攻城中我大队的刘子敬不幸牺牲,他是回族,河北盐山县双庙村人,刚由班长提升为副中队长。大家对他的牺牲都很难过。
我们在黄骅县城住了十几天,一方面同当地人民共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一方面进行休息和整编,待命执行新的任务。
战地的新年团拜
1945年9月间,回民支队改编为山东七师六十三团,下属三个营,原来支队下边的大队均编为连。10月12日,六十三团从黄骅县奉命北上。刚整编过的队伍显得军容整齐,特别威武。我们绕开被敌人占据的大城市和交通要道,过了运河、娘子河、津浦铁路及波浪滔天的洋风港,经河北玉田县往山区进发,10月-12月部队在古北口、滦平县一带练兵休整。
进入山区以来,生活和气候均不适应。原在平原吃的是高梁、玉米、谷子等面食,这里不仅都吃小米和高粱米,而且砂子很多,淘也淘不净,洗也洗不掉,吃起来垫牙得很。再加上那样冷的天气,指战员们都没有棉衣、棉鞋,还要行军、警戒,生活非常艰苦。
1946年1月1日,全团在战备状态中举行新年团拜,这是一次生动、严格的纪律教育大会。元旦一大早,我们二营分班包饺子吃,饺子刚包好,有的已经下了锅,但集合的时间却到了。大家都很着急,许多人向负责集合队伍的副营长辛文祥提意见,说好不容易吃顿饺子,让吃了以后再集合吧,弄的他也没有办法,只好叫快吃完集合。我们匆匆吃完饺子,营长、教导员、副营长便急急忙忙地带领全营整队跑步去团拜集合场。那是在一个面向北的山坡上,早晨,刮着凛冽的北风,天气很冷,指战员们还都穿着单衣,无不感到寒气刺骨,早到的部队确实冻得够呛。当我们跑步刚到场外的时候,猛听得一声喝令:“二营停止前进!”接着又命令我们原地立正站好。这时团政委相炜非常气愤地叫着二营营长,教导员和副营长的名字,质问他们:“为什么迟到?为什么不执行命令?为什么不听指挥?”并要给予严厉处分。直到营长,教导员他们一再承认错误之后,才准许我们二营入列,参加了这一次别开生面的战地新年团拜。当时有人觉得政委的做法有些过火,使人不好接受。但是部队是千军万马组织起来的战斗集体,没有严格的纪律,就没有坚强的战斗力,就不可能战胜敌人。同志们从后来的多次战斗中体会到,那次团拜会确是有着极其深刻的教育意义。
参加平泉(八沟)战斗
平泉(八沟)战斗是1946年1月13日开始的。六十三团经过急行军于战斗前一天赶到该地,许多人脚上都打起了血泡。当日因没有找到群众(因害怕战争都已躲藏或逃跑),无法筹措给养,部队没有吃好饭就休息了。
次日,天亮以后,全团进入阵地。指战员们仍穿着单衣,有的带了干粮,有的连干粮也没带上。清晨还下着雪,山上的土地都冻的裂了很宽的缝。虽然又冷又饿,但战士们听说要打大仗,精神都很振奋。盘踞在对面山上的国民党反动军队,全是美式装备。双方开火以后,敌人用猛烈的炮火压过来,并一次接一次地向我们发起冲锋,我们也一次接一次地把他们打回去。
和敌人相比,我们的武器仍是抗日战争时期用过的那些旧武器。而且在出发前,首长动员时说要我们来此接收新式武器,因而把原来的陈旧武器留下了许多未带。幸好,阵地附近有一个手榴弹仓库,我们就用这些手榴弹集中杀伤敌人,每当敌人进攻到投弹的有效射程以内,我们就一阵密集的手榴弹抛去,就把敌人炸得血肉横飞,狼狈逃窜。这样一直打到天黑,我军仍牢牢地控制着阵地,并杀伤了大量敌人。
这是一场规模很大的战斗,我军参战的部队很多,不仅有七师二十一旅,还有其它大单位的兄弟部队,这次战斗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阻止了他们的猖狂进攻。但我们也有不少伤亡,伤亡最多的是一连,约三四十人。我们五连伤亡十多人,其中牺牲了三名战士,他们是:李国权,回族,韩石桥人;李宝森,回族;魏轮元,汉族,黄骅县人,连部通讯员。
一次与土匪的遭遇战
1946年3月9日,部队到达黑龙江肇州县城,在这里进行休整。
11日,忽然传来一个不幸的消息,四连副连长孙宝起、二排长杨吉山在大同镇与土匪遭遇,不幸牺牲了,全体指战员都感到很大的震动。支队领导立即命令四连留在肇州的两个排和五连于3月12日乘马拉大车开赴大同镇,由支队长刘震寰和二营教导员张文林亲自带队前往。
孙宝起、杨吉山在大同镇牺牲的经过是这样的:我们部队于3月9日刚到肇州后,当地群众就反映这里土匪很多,并且非常猖狂。特别是大同镇的老乡专门赶来向我们告急,说大同镇已被土匪包围,全镇人民据城死守,与土匪对抗,土匪扬言攻破城后要杀死所有与他们对抗的人,因此要求我们部队速去援救。支队领导当即答应了这一请求,即派孙宝起、杨吉山带一个排作为先头部队驰援大同镇。
3月10日天黑时分,孙宝起、杨吉山带领四连二排,乘坐肇州县仅有的一部卡车来到大同镇。在镇中心有一家烧锅(酒厂),不仅院墙坚固,院内还有一座高塔,可以俯瞰全镇,是很好的制高点。二排就在这里宿营。因为是天黑时到的,镇上的群众和四周村庄住的土匪都没发觉,只有镇上的负责人来联系了一下,告知了守城的口令,安排了部队的生活。
入夜,二排留两个班在宿营地控制制高点,副连长和二排长带着一个班上街巡逻。就在这时,一股土匪偷偷进了城,并抓了守城群众拷问到了口令。他们利用口令畅行无阻,见人就抓住捆绑起来,到半夜时分已被他们绑了数百人。当我军巡逻到一条街上时,恰好与他们遭遇。因为天太黑,都看不清对面。双方一问口令,我方答的是八路军,土匪立即开了枪,孙宝起、杨吉山不幸被击中当场牺牲。班长和战士们发现是土匪,怒不可遏,立即举枪还击,并喊话叫群众卧倒。一阵猛打,土匪被打得稀里哗啦,没命地逃跑。这个班跟踪追击,直到把土匪赶出城去,把被抓的群众全部救了出来。
支队长带领部队赶到大同镇后,于3月14日给牺牲的两位烈士举行送葬仪式。全镇人民参加了送葬行列,许多群众失声痛哭,表达了对人民军队的深切感激和对烈士沉痛哀悼之情。经过我们十多天的继续追剿,大同镇及西北部的古鲁站、塔哈拉的匪患得到了肃清。(未完待续)
来源:铁道兵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