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刑警803”:从人气广播剧到城市刑侦铁军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15 22:53 4

摘要:不久前,第七个上海“刑警803”主题日如约而至。自2019年上海市公安局刑事侦查总队(以下简称刑侦总队)开启这一活动,每年的8月3日便成了上海刑警们专属的节日,承载着他们的荣耀与使命。

“青春803”突击队成员对京东盗刷案件进行研判讨论。

上海市公安局刑事侦查总队供图

不久前,第七个上海“刑警803”主题日如约而至。自2019年上海市公安局刑事侦查总队(以下简称刑侦总队)开启这一活动,每年的8月3日便成了上海刑警们专属的节日,承载着他们的荣耀与使命。

“刑警803”这一响亮的称呼背后,蕴藏着一段生动的时代记忆。上世纪90年代,取材于刑侦总队侦查破案故事的广播剧《刑警803》火遍大江南北,剧中刑警们机智勇敢、破案如神,给无数听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刑警803”这个叫法的由来,正是因为刑侦总队坐落于中山北一路803号。

如今,“刑警803”已成为上海公安刑警队伍的代名词,在全国范围内也有着较高的知名度,代表着卓越与担当。

日前,中国城市报记者走进“刑警803”,探寻那些不为人知的动人故事,感受队员们的忠诚与坚守、智慧与勇气。

“青春803”突击队:

青年刑警在实战中成长

近日,上海市民吴先生只是帮朋友点了投票链接,却发现自己的京东账户被消费了5800余元,用于购买高档白酒,而收货地址显示为江苏某小区。吴先生觉得自己的账户可能被人盗用了,于是报警求助。

接到报警后,刑侦总队“青春803”突击队迅速介入调查。这支以90后为主力的青年刑警队伍,在实战经验丰富的探长庞连彪和老侦查员的带领下,通过综合研判认定这是一起典型的隔空盗窃案。“犯罪分子通过非法手段盗取社交平台账号,再将钓鱼链接伪装成投票链接进行群发,一旦有人扫码或点击链接,就会转跳至填写手机号、验证码等信息的界面。这看似是为了规范投票行为而产生的‘流程’,实则会在被害人毫无察觉的情况下盗取京东账户。”刑侦总队五支队探长庞连彪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经过努力,目前,刑侦总队“青春803”突击队已成功抓获2名犯罪嫌疑人,并继续深挖上下游犯罪链条。

“青春803”突击队是刑侦总队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实践。该队以主战为导向,着力应对新型、疑难复杂的案件;聘用实战经验丰富的侦查员作为带教老师,让155名青年刑警通过参与新类型案件侦办、应急处突等实战任务快速成长。刑侦总队刑技中心民警余德伦便是其中典型代表,从法医转型为一名侦查员的他深有感触:“这不仅是专业转型,更是刑侦思维的重塑过程。过去我直面的往往都是命案现场,通过突击队这个平台,让我从幕后走到了台前,帮助我打开了办案的思路。”同时,余德伦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更重要的是,站在前端办案,也让他得以从服务民生、助力社会治理的高度去看待问题,激发出更多推进工作的思考。

刑侦总队团工委书记李阳向中国城市报记者表示:“通过实战练兵,我们正在培养新一代‘刑警803’的中坚力量,为维护城市安全构筑坚实的人才梯队。”

据介绍,刑侦总队结合发案特点,支撑服务一线,主动发现问题,并牵头上海全市刑侦部门开展打击治理行动。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刑侦总队已牵头全市刑侦部门侦破涉企、涉民生领域案件500余起。

科技赋能刑侦工作:

将“大海”缩小成“池塘”

一把沾血的不锈钢菜刀、一份撕毁的通讯录、一只泡入脸盆的手机和一个吃剩的水果残骸……23年前,上海宝山某小区出租屋内,一名女子被人杀害。尽管在现场提取到了嫌疑人的生物信息,但受当时技术条件等限制,凶手身份成谜。此后,上海警方每年都会组织侦查员对此案进行复盘研究,并在当年侦查覆盖面的基础上,对相关单位离职、退休员工及家属等进行扩线侦查。

“近年来,随着刑事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将科学技术、数据应用与侦查工作融合,把纸质的积案材料转为数字化的‘一案一档’,创新图像技术侦查破案。”刑侦总队一支队探长陈浩向中国城市报记者透露,上述案件侦查的转机出现在2024年2月,刑侦总队发现这起命案遗留的生物物证与江苏警方正在侦办的一起盗窃案件存在关联。至此,尘封的物证终于迎来了“开口说话”的机会。经过进一步交叉比对,刑侦总队确认该生物物证是已故村民沈某的,且具有排他性——这起尘封23年的命案终于真相大白。

在助力打击犯罪之外,科技的赋能也为“团圆行动”架起了寻亲桥梁,照亮了“迷路孩子”的回家路。数据显示,通过“快速检验、即时入库、循环比对”的工作机制,上海警方已助力230个失散家庭实现团圆。在一起寻亲事件中,刑侦总队刑技中心通过生物数据库,帮助李先生夫妇实现了跨越31年的团圆。

“在新时代的刑侦工作中,刑事科学技术与传统的侦查排摸是相辅相成的。技术为侦查指明了方向,将‘大海’缩小成了‘池塘’,而这个缩小的过程,还得需要侦查员的‘脚底板功夫’。”刑侦总队刑技中心生物物证室副主任杨帆说,这是他身为刑事技术民警,对生物物证工作意义最朴素的理解。“科技为正义服务,我们通过最新刑事科学技术叠加人力的方式守护着城市平安,同时也在不断传递着人民城市的温度。”

反诈“三张网”:

及时预警 精准守护

“闵行华山西院附近,夏阿姨疑似遭遇‘冒充抖音客服’诈骗,手机已被远程控制……”“浦东航头一小区内,蔡先生疑似遭遇‘虚假投资理财’诈骗,已向涉诈账户转账……”一条条实时指令从上海市反诈中心发出,提升了公安民警开展反诈劝阻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多年来,刑侦总队依托上海市反诈中心建设,持续完善“短信提示、电话提醒、见面劝阻”联动劝阻机制,实时预警能力越来越强,实际劝阻效果也越来越好。

但值得重视的是,当下,随着违法分子诈骗手法不断翻新变化,在警方快速开展反诈预警劝阻的同时,如何更全面地普及反诈知识、更精准地拆解最新电诈犯罪手法,成为摆在“刑警803”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当前,以电信网络诈骗为代表的非接触式诈骗发案数占刑事案件发案总数的50%以上,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成为刑侦工作的重点。”刑侦总队二支队副大队长王烨华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与传统刑事案件不同,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是可防性犯罪,“为此,我们转变思路,从事后打击延伸到事先防范,利用新技术动态搭建应用模型,着力织密技术防阻、预警劝阻、资金拦阻‘三张网’,打造圈层防护体系。”

在“全警反诈、全社会反诈”的新格局下,上海警方在今年反诈集中宣传月活动期间,全新打造并推出“803反诈”新媒体平台,主打“快速预警、信息速递、深度解析”,从群众视角打造反诈宣传作品,让宣传力成为战斗力,想方设法打赢这场与时间赛跑的反诈“阻击战”;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反诈意识和防诈能力,帮他们全力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而这也是全市刑警深入践行“主动警务、预防警务”的一个生动缩影。

此外,王烨华介绍,有些潜在被害人即使被多次预警,仍存在向涉诈账户转账的风险。为此,上海市反诈中心建立了资金端预警线索快处机制,叠加“8小时见面、保护性止付”等举措,最大限度防止群众上当受骗。“在此基础上,今年我们还结合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同步优化了反电信网络诈骗专用号码96110在上海的应用场景,不仅完善了智能语音功能,还将上线人工客服功能。”王烨华说。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上海市反诈中心日均产生潜在被害人预警信息30余万条,电话劝阻4万余人次、见面劝阻2000余人次,并通过资金防阻体系为人民群众避免了近24亿元的损失。

中国城市报记者还了解到,今年以来,刑侦总队以反诈中心牵引侦查中心建设,对电诈多发类案的前端推广引流、末端转账洗钱等环节进行研判分析,并牵头全市公安刑侦部门通过“小切口”行动集中开展打击整治工作,截至目前累计抓获开卡、收贩卡、电话引流、线下取现等涉诈黑灰产违法犯罪嫌疑人5000余名。

过去,刑警要靠着“铁脚板”走千家串万户;而今,他们更需要在网端之上,与诈骗分子展开一场场没有硝烟的较量。尽管对于“刑警803”来说,主战场延伸到了更为隐蔽的灰暗角落,但他们始终以追光的姿态,奋力书写着守护正义的平安答卷。

■中国城市报记者 王 迪

来源:中国城市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