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账单与象粪甜品:餐饮乱象拷问行业底线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15 20:41 3

摘要:2025年上半年,长三角地区餐饮投诉量达31.5万件,其中价格争议占比21.4%,食品安全投诉同比上升17.3%。从上海日料店4302元的"误会账单"到人均3888元的"象粪甜品",餐饮消费正在沦为一场充满陷阱的博弈。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同期全国餐饮收入增速放

当餐饮消费成为"猜谜游戏"。

2025年上半年,长三角地区餐饮投诉量达31.5万件,其中价格争议占比21.4%,食品安全投诉同比上升17.3%。从上海日料店4302元的"误会账单"到人均3888元的"象粪甜品",餐饮消费正在沦为一场充满陷阱的博弈。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同期全国餐饮收入增速放缓至4.3%,而消费者信心指数却跌至五年新低。当"明码标价"变成"文字游戏",当"创新体验"突破食品安全红线,餐饮行业正遭遇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日料店4302元账单暴露行业潜规则——商家利用"默认共识"模糊计价方式,平台算法推荐加剧认知错位,消费者陷入"不消费即吃亏"的心理博弈。

上海酒吞世纪汇店的960元双人套餐,最终产生4302元账单的荒诞剧情,揭开了高端餐饮的价格把戏。消费者在大众点评搜索"自助日料"时,该店因含"套餐"关键词被纳入结果,而服务员在顾客点单量超常规3倍时,仅口头告知单价却回避"非自助"提醒。这种"选择性告知"违反《餐饮业经营管理办法》第六条"显著方式明码标价"的规定。

类似纠纷在2025年并非孤例。重庆某日料店因"302元/人"被误读为自助,17人消费1.45万元;上海南京路某快餐店四菜一汤标价173元,凉拌黄瓜单价高达29元。中国消费者协会数据显示,此类"价格刺客"投诉中,85%涉及模糊表述,如"时价""套餐外另计"等弹性条款。

"高端餐饮正利用信息差制造消费幻觉。"餐饮战略专家詹军豪指出,部分日料店故意将高价菜品混入套餐推荐,如624元的松叶蟹仅标注"时价",结账时才出示明细。而平台算法基于用户行为数据推荐,进一步放大误导风险——2024年类似投诉中,63%涉及分类标签混乱。

人均3888元的"象粪甜品"事件,折射出高端餐饮为制造话题,不惜触碰《食品安全法》红线。这种"感官刺激式创新",本质是用噱头掩盖品质缺失,最终透支行业信誉。

上海闵行区"生态融合料理餐厅"的营销剧本堪称魔幻:食客剪盆栽叶子当开胃菜,品尝腐臭寄生花糊糊,最终面对用大象粪便制作的甜品。该店通过"预约制+博物馆叙事"包装,将违法食材伪装成"先锋艺术"。闵行区市场监管局查实,其使用的竹虫、蚂蚁未经安全性评估,象粪原料更是直接违反《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禁止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的规定。

这种猎奇营销正在形成产业链。某餐饮咨询公司2025年内部资料显示,"暗黑料理"可使客单价提升3-5倍,但食材成本仅增加12%。从"昆虫料理"到"发酵霉变食材",部分商家将《食品安全法》禁止的32类物质包装成"创意食材"。更讽刺的是,涉事餐厅在点评平台的5条好评均为"体验官"发布,涉嫌虚假宣传。

餐饮界认为,"象粪甜品"不是孤立事件:"当3888元套餐靠粪便吸引流量,当米其林餐厅用液氮制造烟雾代替菜品研发,餐饮创新已沦为行为艺术。"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导致2025年高端餐饮信任度调查显示,仅29.6%消费者愿为"创意体验"买单。

从日料店的"提醒不礼貌"到象粪餐厅的"游击经营",行业乱象暴露出准入门槛低、监管响应慢、标准不健全的系统性问题。2025年餐饮连锁化率虽达23%,但中小商家合规意识仍待提升。

据调研显示,68%的餐饮纠纷源于"事前预防缺失"。日料店事件中,服务员明知点单量异常却放任消费,反映出培训体系的漏洞;而象粪餐厅采用"每周两晚营业"模式,成功规避日常检查。这种"监管猫鼠游戏"的背后,是1689万家餐饮企业与有限执法资源的悬殊对比。

政策层面存在灰色地带。现行《食品安全法》对"新食材"界定模糊,导致竹虫等传统食材在部分地区合法,在上海却被认定违规。平台责任也亟待明确——大众点评将非自助餐厅列入自助搜索结果,违反《电子商务法》第三十八条"审核义务",却因缺乏细则难以追责。

行业自律同样乏力。尽管中国烹饪协会2025年推出"食品安全好案例"评选,但36家获奖企业仅占行业0.002%。某头部连锁法务总监坦言:"合规成本比罚款高时,企业会选择认罚经营。"数据显示,2025年餐饮违法成本平均仅占营收的0.3%。

根治餐饮乱象需多方协同——商家落实"三确认"制度,平台优化分类标签,监管建立"黑名单"公示,消费者养成"三问"习惯,共同重建信任基石。

商家端应推行"消费模式三确认":点餐前确认自助/单点属性,点餐后确认总金额,结账前确认隐藏费用。杭州某日料店试点该制度后,纠纷率下降72%。同时借鉴"明厨亮灶"经验,将食材来源、加工过程可视化,如海底捞的"供应链直播"使信任度提升40%。

平台端需重构算法逻辑。中国烹饪协会建议增设"套餐日料"独立分类,对"自助"标签实施人工复核。美团2025年测试显示,精准分类可使误导投诉减少65%。此外应公示"推广费占比",避免商家为流量被迫参与低价内卷。

监管端要加大违法成本。参考上海"天价面馆"1588元阳春面被查处案例,对价格欺诈实施"退一赔十";对食品安全违法者,严格执行《刑法》第143条,禁止缓刑适用。2025年新实施的《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方案》,已将"餐饮透明化"纳入地方政府考核。

消费者也需建立理性消费意识。中国消协建议养成"三问"习惯:问清计价方式、人均参考价、隐藏费用。上海消保委数据显示,主动确认的消费者,纠纷发生率仅为3.7%。

媒体人点评

当4302元的日料账单与3888元的象粪甜品同时出现在2025年的餐饮头条,我们不得不反思:这个行业究竟在追逐什么?

日料店的"提醒不礼貌"论,暴露的是服务伦理的异化——把冷漠包装成"日式含蓄";而用象粪做甜品,则是将无知标榜为"先锋创新"。这两种看似极端的行为,实则指向同一病灶:在流量焦虑下,餐饮的本质被本末倒置。

真正的餐饮创新,应该是海底捞用AI预测食材需求的供应链革命,是巴奴毛肚的"产品主义",是老乡鸡200亩农场的透明化实践。这些案例证明,当行业回归"好吃、安全、实惠"的本质,反而能穿越周期。

监管部门需要更快的响应速度,平台需要更优的算法伦理,而商家最需要的,是少些"一夜爆火"的幻想,多些"十年磨一剑"的定力。毕竟,食客的口碑从来不是靠噱头堆砌的,而是一口一口吃出来的。

来源:餐饮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