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比如:你的上司、同事,父母、朋友,挥舞着手臂,用各种"古训"与"成功案例",引经据典、列举案例、声称亲身验证,一套一套地对你各种输出,进述各种人生大道理。这时的你不想相信,不想被他们洗脑,但又无法反驳,很难又不信,往往陷入既信服又警惕的矛盾境地,可是,你又有什
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言论和信息。有时候,一些言辞华丽、逻辑严密的论述会让人不由自主地信服,甚至产生被“洗脑”的感觉。
比如:你的上司、同事,父母、朋友,挥舞着手臂,用各种"古训"与"成功案例",引经据典、列举案例、声称亲身验证,一套一套地对你各种输出,进述各种人生大道理。这时的你不想相信,不想被他们洗脑,但又无法反驳,很难又不信,往往陷入既信服又警惕的矛盾境地,可是,你又有什么办法呢?
这种困境早在2000多年前就被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教育家、大全才家墨子预见,他在《非命上》提出的"三表法",为我们构建了最早的系统性信息甄别框架。
墨子在《非命上》中提到:“言必有三表,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力。”
用现代的话来讲,判断一个说法对不对,有三条标准:能溯源、在流传、有人用。
能溯源:即看看过去有没有大人物这么干过,或者有没有人说过类似的话,并且成功了。这一标准强调对言论的历史渊源和权威性的考察。在流传:即今天有没有人听过这句话,是否被广泛传播和接受,并且有人在实际生活中尝试遵循。这一标准关注言论的普及程度和现实影响力。有人用:即将这句话付诸实践,看看自己能不能从中得到好处,是否对国家、百姓有利。这一标准强调实践检验的重要性,以实际效果作为判断言论真伪的标准。满足这三条才是一个好的理论,好的规则,好的道理,这句话才对。这就是墨家三表法。
在我们现代社会,各种信息和言论如潮水般涌来,其中不乏一些精心包装、逻辑严密的洗脑言论。这些言论往往利用人们的心理弱点,通过引经据典、展示身边实例、提供应用实例等方式,让人产生信服感。
如果我们能够运用墨家三表法,就可以有效地识破这些洗脑套路,具体如下:
第一、追本溯源:以前谁说过,或者有没有人做过,而且成功了?
很多洗脑言论都会引用一些权威人士或经典著作的话来增强说服力。然而,这些引用往往断章取义、歪曲原意,甚至完全是虚构的。因此,我们在听到这些言论时,首先要做的就是追本溯源,看看这些话到底出自哪里,原因是什么。
比如,有些言论“老话说得好啊,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来鼓励人们吃苦耐劳。然而,如果我们追本溯源,就会发现这句话其实出自明末小说《警世通言》里,尚书大人家中的一副对子,并非什么千古不变的真理。而且,即使从字面上理解,这句话也存在逻辑问题。因为“吃得苦中苦”并不一定能“方为人上人”,成功往往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包括机遇、天赋、努力等。
第二、眼见为实:这句话身边还有谁知道,还信,并且也在尝试?
洗脑言论往往会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通过展示身边人的成功事例来增强说服力。然而,这些事例往往是个别现象,不能代表普遍规律。所以,当我们听到这些言论时,要保持冷静的头脑,不要被个别现象所迷惑。
比如,有些言论会声称“那个我们都知道的谁谁谁就是因为信了这句话,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哎,你看我以前我是不信的,后来信了,所以成功了”。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个人的成功往往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能力、机遇、努力等。而且,即使这个人真的因为信了这句话而成功,也不能说明这句话就是普遍适用的真理。因为每个人的情况都是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论。
第三、实践检验:自己亲自尝试一下,验证这句话到底对不对?
洗脑言论往往会通过提供应用实例来让人们产生信服感。然而,这些实例往往是经过精心挑选和包装的,不能代表真实情况。并且他说的实践的例子是他的例子,并非是你自己实践出来的,比如他可能是你老板,你俩条件、机遇和利益需求方面本就有很大差别,甚至对立。
任何言论,一旦融入了以上这些套路,便能轻易捕获听众的信任。这种框架,恰似一种说服的艺术,使话语听起来极具说服力。同样,若我们希望自己的言辞能打动人心,也完全可以借鉴这种技巧。反之,这一技巧也可以被我们用来反向检验他人言论的真实性。
来源:遇见洞见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