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往年青菜头收获季一过,最多保鲜一两个月,现在都快半年了,还能吃到新鲜榨菜,这就是科技给‘时令菜’开的‘四季绿灯’。”在重庆涪陵区榨菜科技小院里,重庆市渝东南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石萍萍向记者说起榨菜延鲜的突破。
新华社重庆8月15日电题:科技破题,涪陵榨菜从“鲜一季”到“四季常鲜”
新华社记者田金文、李卓璠、赵小帅
“往年青菜头收获季一过,最多保鲜一两个月,现在都快半年了,还能吃到新鲜榨菜,这就是科技给‘时令菜’开的‘四季绿灯’。”在重庆涪陵区榨菜科技小院里,重庆市渝东南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石萍萍向记者说起榨菜延鲜的突破。
近日,记者随“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团走进重庆市涪陵区,探寻这座“榨菜之乡”如何以科技破题,让青菜头突破“时令局限”,成长为覆盖全产业链、产值超百亿元的“黄金产业”。
“青菜头秋播春收,每年只有一季收成。”重庆市涪陵榨菜集团副总经理皮林告诉记者,作为全国最大的榨菜产区,涪陵曾长期受困于青菜头的“时令魔咒”:传统品种鲜食期短、上市集中,农户常面临“早市缺货、晚市滞销”的难题,加工企业也因原料季节性短缺陷入“半年忙、半年闲”的困境。
如今,依靠品种选育、智能种植、绿色加工的全链条科技赋能,涪陵不仅让鲜食青菜头供应期从3个月拉长至6个月,更通过原料窖藏、精深加工实现成品榨菜全年稳定产出,成功将“时令局限”转化为“四季优势”。
“要打破‘鲜一季’,首先得让青菜头的‘生物钟’可控。”在涪陵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里,石萍萍指着冷藏柜里的种质资源告诉记者,培育这些良种是为了延长青菜头上市时间、解决榨菜产业原材料供应问题。
石萍萍所在的渝东南农科院历时几年,采用分子育种技术,通过跨海拔种植实验加速育种,培育出系列“时间调节型”良种:“渝早100”通过早熟基因选育,将鲜食上市时间从传统的12月提前至10月底,抢先填补秋冬早市空白;“ZB5”则以中熟特性与“渝早100”搭配,把鲜食期从3个月拉长至6个月,让“一年两季”种植在涪陵成为现实。
除了在“种”上延鲜,涪陵还在“存”上破题,通过智能化窖藏技术解决原料季节性短缺问题。“以前窖藏靠人工翻晒,原料损耗率高达15%,现在通过智能温控、湿度调节,损耗率降到5%以下,还能保证盐菜块风味稳定。”皮林说。
更具突破性的是,曾经被视为“废料”的青菜头叶子,也在科技助力下实现“变废为宝”。
“过去青菜头叶子浑身刺毛、辛辣味重,采收时只能随手丢弃。”石萍萍介绍,如今选育的茎叶兼用品种,口感脆嫩,可直接作为蔬菜端上餐桌。
“三腌三榨”是涪陵榨菜的核心工艺,但过去发酵产生的浓盐水处理曾是环保难题,也制约着加工环节的“四季常鲜”保障。如今,真空浓缩设备将浓盐水“变废为宝”:一部分加工成榨菜酱油走向市场;另一部分回用到腌菜池循环利用,既降低了处理成本,又实现了加工环节的绿色闭环。
加工技术的突破,也为产品“四季常鲜”提供了可能。从减盐30%以上的轻盐系列,到融入黄精、水果风味的创新产品,再到火爆出圈的榨菜咖啡、榨菜月饼,涪陵榨菜正从传统佐餐小菜向休闲零食、预制菜延伸,满足消费者四季不同的消费需求。
“夏天大家爱吃清淡的,我们就推轻盐榨菜;冬天预制菜热销,我们就开发榨菜肉丝预制包。”涪陵榨菜集团产品负责人说,企业每月推出新品,通过“线上直播+线下商超”的销售模式,让涪陵榨菜全年都能出现在消费者的餐桌上。
如今,涪陵榨菜不仅实现“四季常鲜”供给,更走向全球市场,产品远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据显示,2024年出口额达2.14亿元,同比增长28.1%。
“从‘鲜一季’到‘四季常鲜’,科技是关键密码。”重庆市涪陵区榨菜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冯兴成表示,未来涪陵将继续深化科技赋能,推动榨菜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让“中国味道”的青菜头,在四季流转中持续焕发新生机。(完)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