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米芾的书法从“二王”开始学习,后专研唐人,涉猎诸家,终成自己的风格。万卷楼书法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米芾的这封草书信札《元日帖》,得晋人风骨,值得好好学习。
米芾的书法从“二王”开始学习,后专研唐人,涉猎诸家,终成自己的风格。万卷楼书法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米芾的这封草书信札《元日帖》,得晋人风骨,值得好好学习。
米芾的《元日帖》作为其草书代表作之一,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以下从用笔、结构、章法、情感表达四个维度分析其特点:
一、用笔迅疾而富有变化,兼具晋人风骨与个人创新
1、笔力沉雄,速度与力度并存
米芾以“刷字”著称,此帖中腕力沉雄,用笔迅疾如风,线条粗细对比强烈。例如,“元、窗、香”等字提按变化大,笔势跌宕生姿,展现出米芾深厚的书法功底。
2、融合晋人笔法,个性化特征鲜明
此帖草字写法多取晋人,如“其、永”“不及”等字,用笔爽劲,顿挫有力,具有二王帖的古雅气韵。但米芾在继承古法的同时,融入个人创新,如首行“元、窗、香、西、北”等字,用笔提按变化大,且向右上耸肩取势,形成独特的米芾风格。
3、提按法为主,线条变化丰富
与王羲之《初月帖》以绞转笔法为主不同,《元日帖》以提按法为主,线条中段多提少按,轻巧妍媚,线条变化多以提按完成,显得富于变化、妍媚新巧。
二、结构自由而不失严谨,首尾相接、左右呼应
1、字间少连绵,但布局生动有序
此帖字间很少连绵,但能做到首尾相接、左右呼应,若行若藏,使得布局自由而不凌乱。例如,“向吾友”“不及”“本不”等字以末笔相连,“怀可”“在前”“何得”等字以游丝线相连,既保持了字与字之间的独立性,又使整体气韵贯通。
2、大小错落有致,自然和谐
米芾在结字上匠心独运,注重大小错落有致。如“谱”“焰”等大字与“口”“永”等小字形成鲜明对比,但整体自然和谐,尽显其深厚的艺术功底。
3、字势多变,协调自然
米芾在字势的处理上颇为讲究,如“向吾友”三字各有其势,“新岁”的“岁”和“至彼”二字左右欹侧幅度大,却与上下左右协调自然,不显生硬。
三、章法灵活多变,浓淡干湿、大小粗细对比强烈
1、偏长线条与短线点画结合
此帖中既有偏长的线条,如开篇的“元日明窗焚香”,给人以连绵不绝之感;又有短线甚至点的运用,如“怀可”二字之间的游丝线相连,形成多变的章法布局。
2、浓淡干湿、大小粗细对比强烈
米芾善于运用浓淡干湿、大小粗细等书写技法,点线结合,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例如,“文皇大令”与“人、也、作、谱、友”等字,用笔爽劲,顿挫有力,粗细对比强烈。
四、情感真挚,文人之气浓厚
1、新春寄怀,情感丰富
此帖是米芾在宋元符二年(1099年)大年初一致友人的书信,全文虽简短,却情感丰富。文中提到“元日明窗焚香,西北向吾友,其永怀可知”,米芾在元日清晨,于明窗之下焚香静思,遥向西北方的友人致以深深的怀念。
2、谦逊自省,展现严谨态度
米芾在帖中提到展阅《文皇大令》(即唐太宗手诏),并尝试临摹,却因真迹在前,气势慑人,未能成功。这份谦逊与自省,展现了米芾作为书法大家的严谨态度。
3、文人之气浓厚,天然真易
此帖笔意极尽变化但无浮华,露锋起笔,顿挫起伏,变化轻重,呈现一种天然真易的状态。较晋人少了几分潇洒,可能是结思先于下笔的安排所致,故《元日帖》的文人之气较重。
米芾《元日帖》,纸本,纵25.2厘米,横40.5厘米,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首先,我们来欣赏下米芾《元日帖》全局版。
释文:元日明窗焚香,西北向吾友,其永怀可知。展《文皇大令》阅,不及他书。临写数本不成,信真者在前,气焰慑人也。有暇作谱,发一笑於事外。新岁勿招口业,佳。别有何得,泗戎东下未,已有书至彼,俟之。
接下来,我们慢慢欣赏米芾《元日帖》局部放大版。
欣赏完米芾《元日帖》,你有何感想?欢迎大家点赞、转发、收藏和评论哦。如果你喜欢的话,欢迎关注我们,我们每天给大家提供不一样的书法作品,供大家欣赏、学习!
来源:万卷楼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