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心抗生素残留?别慌!这篇帮您吃颗定心丸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5 19:10 1

摘要:您是否曾担心,餐桌上的鱼肉蛋奶暗藏抗生素残留?是否忧虑家人的健康,在美味中悄然受损?国家大力推行的“减抗行动”,正是消除这份隐患的关键——但您对“减抗”了解多少?我们又该如何用日常选择,守护家人“舌尖上的安全”?

您是否曾担心,餐桌上的鱼肉蛋奶暗藏抗生素残留?是否忧虑家人的健康,在美味中悄然受损?国家大力推行的“减抗行动”,正是消除这份隐患的关键——但您对“减抗”了解多少?我们又该如何用日常选择,守护家人“舌尖上的安全”?

什么是“减抗”?

所谓“减抗”,就是在畜禽养殖过程中减少非必要的抗生素药物的使用。

这里要正确理解“减抗”的概念,“减抗”≠完全不使用抗生素。动物生病时仍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但蛋、乳等产品上市必须严格遵守休药期的规定,抗生素残留值低于国家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兽药最大残留限量》GB31650-2019)。

咱们追求的不是“绝对无抗”,而是“科学减抗、合理替抗”。

为什么要“减抗”?

这里就得介绍一个新概念“One Health(同一健康)”即认为人类、动物、环境的健康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只有三者健康都得到保障,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过去为了治疗畜禽疾病,全球每年生产的抗生素超50%用于养殖业,不但在畜禽体内,而且在水、土壤等环境中也形成了抗菌药物残留,加快了环境中耐药菌的产生和传播,进而通过生态循环增加了人感染耐药菌的概率。

从同一健康系统看抗生素减量化行动,不光服务于养殖业生产安全,最终还保障了食品安全、公共安全和生态安全。

“减抗”的指导原则是什么?

农业农村部早在2021年就启动了《全国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方案(2021-2025年)》,从“养、防、规、慎、替”五个方面狠抓落实,计划到2025年,50%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实现减抗养殖,遏制动物源细菌耐药趋势。

01一是“养”

即精准把好养殖管理“三个关口”——饲养模式关、种源关、营养关,提高畜禽个体抵抗力和群体健康水平。

02二是“防”

即从源头全面防范因细菌、病毒引起的动物疫病发生和传播风险。

03三是“规”

即严格规范使用兽用抗菌药,遵守休药期规定。

04四是“慎”

即科学审慎使用兽用抗菌药,找准发病原因,做好药敏试验,精准用药的同时减少预防用药,真正实现“少用药”。

05五是“替”

即积极应用疫苗、兽用中草药、微生态制剂等绿色防控手段作为兽用抗菌药替代产品。

北京是如何开展“减抗行动”的?

作为首都和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市在落实国家减抗战略中发挥着先行示范作用,工作扎实且富有特色。

一是积极响应国家方案,出台了《北京市遏制微生物耐药实施方案(2022-2025年)》《北京市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方案(2022—2025年)》和《北京市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从不同层面和角度进行规范与引导,致力于降低抗生素在养殖业等领域的不合理使用。

二是建立多个减抗替抗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基地,推广“养、防、规、慎、替”综合技术模式,积极组织并推动本市规模养殖场参与农业农村部“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达标养殖场”创建活动,其中21家养殖场已获得国家级“减抗达标场”称号,为全市乃至全国同行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

三是各级畜牧技术推广单位,依托创新团队体系,联合在京高校、科研院所及高新技术企业,大力支持新型绿色替抗产品(如高效益生菌制剂、植物提取物、功能性饲料添加剂)的研发与成果转化。

四是面向养殖场(户)、兽医技术人员持续开展科学用药、减抗替抗技术和规范管理的培训,普及细菌耐药性危害知识,从源头提升从业者的责任意识和操作水平。

消费者能做些啥?

“减抗”不仅是国家行动,更是一场需要全民参与的变革。作为消费者,您的选择就是力量!

不盲目追求 “无抗”:理性看待抗生素,“减抗”≠“禁抗”,合理使用仍是必要的。

认准“身份证”: 购买时务必查看产品包装上的检疫合格标志和生产溯源信息,优先选择信誉良好的品牌和明确参与“减抗”行动的养殖场产品。

关注“北京优质农产品”: 留意北京市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发布的“减抗达标场”推介信息或“北京优农”品牌认证产品,这些往往是品质更有保障的选择。

践行“光盘”: 节约粮食,减少浪费,间接降低为满足过度需求而导致的高密度养殖压力。

积极监督,勇于发声: 向家人朋友普及减抗对健康的重要性。若发现夸大“无抗”等虚假宣传或疑似违规产品,立即通过官方渠道举报,共同守护食品安全!

餐桌上的安全,承载着生活的温度。减抗养殖,看似离我们遥远,实则与每个人的健康紧密相连。让我们一起践行“减抗”养殖,为自己、为孩子,守护好 “舌尖上的安全”!

编辑:农小暖

来源:阳阳聊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