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科普】夏日旅行安全提示:防蜱虫、拒生食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15 19:28 1

摘要:暑假正是外出游玩的好时间,但当大家享受自然美景时,也要切记寄生虫感染、蜱虫叮咬等健康隐患也会随之增加。生食肉类与水产品等行为更易引发寄生虫感染,草地、树林等户外环境中,更易被蜱虫与蚊虫叮咬。夏日旅行,该如何防范寄生虫感染?若不慎感染,该如何进行治疗?要如何防范

暑假正是外出游玩的好时间,但当大家享受自然美景时,也要切记寄生虫感染、蜱虫叮咬等健康隐患也会随之增加。生食肉类与水产品等行为更易引发寄生虫感染,草地、树林等户外环境中,更易被蜱虫与蚊虫叮咬。夏日旅行,该如何防范寄生虫感染?若不慎感染,该如何进行治疗?要如何防范蜱虫?若被蜱叮咬后,该如何处理?请听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主任医师郑晓燕、主任医师李小丽科普讲解。

小心美食背后的健康风险

食源性寄生虫病

什么是食源性寄生虫病?

食源性寄生虫病是指某些寄生虫感染阶段寄生在动物肉类或水产品中,人因食入含有虫卵或幼虫的生的或未煮熟的食物而感染。我国常见的食源性寄生虫病有华支睾吸虫病、并殖吸虫病、带绦虫病、囊尾蚴病、刚地弓形虫病、旋毛虫病和广州管圆线虫病等。

这些寄生虫病对健康威胁很大,如华支睾吸虫病可导致肝胆管系统炎症;并殖吸虫病可引起肺部病变及肺外多器官异位损害;猪带绦虫的中绦期蚴虫可引发囊尾蚴病,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导致神经囊尾蚴病;孕妇感染弓形虫可导致流产、死胎或先天性弓形虫病;广州管圆线虫病可引起脑膜脑炎、脊髓膜炎或脊髓炎,可致严重后遗症甚至死亡。

哪些是导致食源性寄生虫感染的“高危行为”?

生食或食用未充分煮熟的食物是导致多种食源性寄生虫感染的核心高危行为。具体包括:

生吃或半生吃淡水鱼虾,比如淡水鱼生、虾生,腌鱼或者腌虾,可能让人感染华支睾吸虫。

生吃或半生吃螃蟹、蝲蛄,是得并殖吸虫病最主要的途径,特别在那些有合适螺类、螃蟹、蝲蛄做中间宿主,又有生吃习惯的地区,风险非常高。

生吃或没煮透的猪肉,特别是那种带囊尾蚴、俗称“米猪肉”的,可能得猪带绦虫病;生吃或没煮透的牛肉,可能得牛带绦虫病。此外,如果吃的生猪肉里含有旋毛虫幼虫,就会引发旋毛虫病。

弓形虫感染,最常见的是不小心吃进了被猫粪便里弓形虫卵囊污染的食物或水。另外,生吃或没煮熟的肉也可能被感染。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的重要途径包括生吃或没煮熟的螺、蛞蝓等软体动物,还有蛙、蟾蜍,或者被污染的蔬菜水果,甚至喝生水。

厨房里的卫生隐患也不能忽视,切生熟食的刀和砧板不分、餐具混用,也可能把寄生虫带到食物里,造成感染。

食源性寄生虫病的临床表现

如果在食用过可疑食物例如生的或未煮熟的淡水鱼虾、蟹、蝲蛄、猪肉、牛肉、野味、螺类、或被污染的生蔬菜水果或水之后的数天、数周甚至数月,请注意不同寄生虫潜伏期差异很大,出现以下长期、反复或难以解释的症状,应警惕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可能性:持续的消化道不适如腹泻、便秘、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无法解释的发热特别是低热或反复发热,非刻意的疲劳、虚弱和体重减轻,过敏反应样症状如皮疹、荨麻疹、瘙痒、局部水肿,以及广泛的肌肉酸痛和关节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大便中发现白色片状物可能是绦虫节片,这是一个重要的警示信号。

务必注意,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潜伏期差异极大,不能因症状出现晚而排除。许多早期症状发热、乏力、胃肠不适与常见病流感、胃肠炎相似,结合可疑饮食史至关重要。及时诊断和治疗极其重要,可有效预防严重甚至永久的并发症包括脑损伤、失明、肝硬化。就医时,务必向医生详细说明所有相关症状和近期的可疑饮食史即使发生在数月前,以便进行针对性检查例如验血、验便、影像学检查和及时治疗。切勿自行诊断用药。

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治疗原则

一旦确诊感染了食源性寄生虫,及时有效的治疗是关键。治疗食源性寄生虫病强调精准用药,常用吡喹酮和阿苯达唑等特效药物,同时必须结合个体情况,配合必要的抗炎等综合措施。一旦怀疑感染,务必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规范治疗,切记不能擅自服用杀虫药物。

预防食源性寄生虫病,“管住嘴、讲卫生”是关键

首先,食物要做熟做透!这是最关键的防线。吃鱼、虾蟹、螺、肉类,特别是淡水鱼、溪蟹、蝲蛄、猪肉、野生动物肉、淡水螺肉,一定要彻底煮熟。像生鱼片、醉蟹、腌蟹、生螺肉、半生不熟的肉制品,风险很高,尽量避免。盐腌、风干、烟熏这些方法,并不能可靠地杀死寄生虫,不能代替充分加热。肉类,尤其是猪肉,中心温度要达到足够高,确保熟透。

其次,一定要注重个人卫生!处理完生肉、泥土或者清理过猫砂之后,一定要用肥皂彻底洗手。厨房里,切生食和熟食的刀、砧板要分开用,防止生肉屑污染熟食或餐具。如果家里养猫,孕妇要特别注意,最好避免直接接触猫砂,如果必须清理,一定要戴手套。在花园里干活时,也建议戴上手套。

日料鱼生是否能吃,如何正确吃鱼生?

食用日料中的三文鱼和甜虾刺身,较之前提到的这些食源性寄生虫的风险普遍极低。这些疾病的主要感染源通常是淡水鱼虾、淡水甲壳类、陆生哺乳动物肉类或被污染的蔬果,而非海水鱼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生食海鱼虾完全没有寄生虫风险。对于三文鱼和甜虾刺身而言,最主要的寄生虫威胁是异尖线虫,降低此风险的关键是深度冷冻处理。现代工业化养殖的三文鱼,由于其受控的饲料和养殖环境,感染寄生虫的风险远低于野生三文鱼,再结合严格的冷冻流程,使得正规渠道的养殖三文鱼刺身安全性较高。相反,生食未经确认处理的野生三文鱼风险显著增加。然而,部分不法商家用淡水虹鳟冒充大西洋鲑,而虹鳟可携带阔节绦虫。此外,杭州某餐厅因同一砧板处理淡水鱼与三文鱼致23人感染肝吸虫。因此,在正规、管理严格的场所享用这些美食是避免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关键,但对于来源不明或处理存疑的产品,尤其是野生鱼类,应当保持警惕。

醉虾、醉蟹等用酒浸泡的生腌水产品可杀死寄生虫吗?

这是不正确的!依靠酒精处理醉虾、醉蟹等生食水产品是一种极其不可靠且危险的寄生虫灭活方法。医学和食品安全领域的研究明确证实,无论使用何种酒类或浸泡时长,常规的醉制过程完全无法杀灭可能存在于虾、蟹体内的多种致命寄生虫。事实上,食用此类未经彻底加热的醉制水产品,是感染这些严重寄生虫病的主要途径。因此,杜绝此类风险最根本且唯一可靠的方法就是彻底加热煮熟,务必确保虾、蟹等水产品中心温度达到有效灭活所有病原体的水平。为了您的健康安全,请放弃依赖酒泡来“消毒”生腌水产品的危险观念和饮食习惯。彻底加热煮熟是预防上述严重寄生虫感染不可替代的黄金准则。

谨防草地里的“隐形杀手”——蜱虫

蜱虫到底长啥样?

蜱虫,俗名“草爬子”,大部分时间都躲在草丛、灌木丛当中,只有饿的时候才出来找宿主。不吸血的时候,它只有芝麻粒大小,背腹扁薄,颜色大多是棕褐色或灰黑色,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但是,一旦其找到宿主(比如人或动物),就会疯狂吸血,体积能膨胀到原来的几十倍,如黄豆大小。

蜱虫生活在哪些地区?

蜱虫在我们国家分布是十分广泛的。首先是它的种类非常的多,目前为止我国发现的蜱虫种类有124种,第二是它分布的省份地域非常的广泛。只要是植被茂密、野生动物(鼠类、鸟类)丰富的地区,都是它们的适宜居住的场所。比如说我国的中部和南部的一些省份,(如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和中国南方地区(广东、湖南、江西、福建、浙江、海南)。这些地区因为常年温暖湿润的环境,气候适宜,适合蜱虫全年活动。再比如内蒙古-新疆地区、东北三省等森林面积广,植被茂盛,蜱虫种类多。所以这些省份都是蜱虫分布的地域。需要注意的是,北京也是有蜱虫的,所以只要是丛林、草丛、灌木丛的地方,我们都要留意是否有蜱虫。

蜱虫叮咬为何不易发觉?

与被蚊子叮咬以后身上又痒又疼不同,人们被蜱虫叮咬后往往要过好几天才能发觉。这是因为蜱虫的吸血过程特殊,总结起来为以下“吸血四部曲”。

1、麻醉:用口水让人没感觉,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2、吸血:肚子撑爆,身体圆鼓鼓的。

3、“下毒”:注射毒素,可能导致面瘫等症状。

4、“死磕”:口器带倒刺,硬拔口器可能断在肉里。所以如果发现被蜱虫咬了,千万别自己硬拔!赶紧去医院,让专业人士处理。

蜱虫叮咬对人体的危害?

蜱虫就像一个“病原体搬运工”,病毒、细菌、寄生虫它都“可以搬运”。更阴险的是,它自己不生病,却能把这些病原体“打包”传给人类和动物。据统计,蜱虫能携带的病原体种类多达上百种,其中蜱虫传播的常见疾病主要有:新型布尼亚病毒、森林脑炎病毒、莱姆病螺旋体等。

如何防止蜱虫叮咬?

第一步,穿衣“三件套”:浅色+长袖+束口

颜色选浅不选深:浅色衣服(比如白色、米色)更易发现爬在身上的小黑点,及时拍掉它。

长袖长裤全武装,要减少皮肤在外界的暴露面积。

裤脚塞入袜子内,防止蜱虫从脚踝处侵入。

对于孩子来讲,头部的遮挡很重要,记得要戴帽子。因为他们的个头较小,蜱虫最喜欢爬到孩子的头皮,钻进头发里吸血,非常的隐蔽,不容易被发现。

第二步,旅行回来后要全身进行大检查:别让蜱虫“潜伏”成功!

旅行后全身大搜查:隐蔽部位是检查的重点!检查顺序:从脚开始,慢慢往上摸,重点查这些地方:

①腹股沟(大腿根)、腋下:蜱虫最爱躲在这些温暖潮湿的“角落”。

②腰部、肚脐周围:裤腰带勒着的地方,蜱虫可能卡在里面。

③耳后、头皮:头发里容易藏蜱虫,尤其是长发女生。

宠物也要查:如果带了狗狗一起旅行,别忘了检查它的耳朵、肚子、脚垫,蜱虫最爱趴在这些地方吸血。

小技巧:用手机手电筒照着检查,光线足,更容易发现小黑点。

第三步,是洗澡+洗衣服:双管齐下灭蜱虫

及时洗澡: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洗澡,用沐浴液、肥皂搓遍全身,把可能藏在皮肤褶皱里的蜱虫冲掉。

及时的洗衣服,把趴在衣服上的蜱虫清洗干净。

被蜱虫叮了千万别慌,帮您轻松应对

一、仔细辨别,“三看”快速锁定!

一看大小:从“芝麻粒”到“黄豆”的变身

二看位置: 蜱虫专挑“温暖潮湿”的隐蔽角落叮咬,所以检查时重点排查以下这些部位:脚踝、脚背、腹股沟(大腿根)、腋下、腰部、肚脐周围、头皮及耳后。

三看痕迹:蚊子包会痒,蜱虫叮咬“没感觉”。

二、发现被蜱虫叮咬后,要及时拔出蜱虫。

❌ 错误操作:

用力拔:可致蜱虫的头部直接断裂,留在肉里发炎。尽量不要这样做。

用手捏:手指挤蜱虫的肚子,会把它的唾液和病原体挤进伤口,增加感染风险。

用香烟头烫:不仅对蜱虫没用,还能增加局部皮肤组织的烫伤几率。

正确操作:三步“稳准狠”拔蜱虫

工具准备:准备一只不含激素的软膏,红霉素、百多邦皆可,尖头细镊子最好、小密封袋(装蜱虫备用)。

1、先用软膏覆盖整个虫体,让蜱虫窒息。

2、用镊子完整拔出蜱虫。用尖头小镊子插入蜱虫和人体皮肤的间隙,夹住口器根部,不要夹它的肚子。垂直向上拔除虫体,稳稳地往上提,千万别扭动镊子。拔出虫体后仔细检查蜱虫口器是否完整。如果有残留的口器,别自己抠,赶紧去医院处理。把蜱虫装进密封袋(需要去医院做检测)。

3、伤口消毒+观察:拔完蜱虫要彻底消毒伤口,用碘伏或酒精棉片反复擦拭伤口,防止细菌感染。

此外要密切观察30天,首先是叮咬局部皮肤的观察:如被叮咬后仅仅是局部红肿、皮疹,可进行局部持续碘伏消毒、必要时服用抗过敏药物,严重者应去医院皮肤科就诊。

蜱虫可以传播多种疾病,这些疾病(比如莱姆病、森林脑炎)有潜伏期,被咬后30天内要留意这些症状:

(1)如果出现了发热,不管是否有皮疹,都要在医院查血常规,如有血小板减少,要考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要注意的是,患者血液和体液也可能传播病原体。建议前往传染病医院就诊。

(2)如果出现发热,但血小板未减少,应检查有无立克次体感染。多数立克次体病临床上可表现为发热、头痛和皮疹三联征,可前往各大医院感染科处理。

(3)如叮咬部位出现了环形红斑,要怀疑蜱虫携带了伯氏疏螺旋体,考虑莱姆病感染风险。可前往北京友谊医院顺义院区热带病门诊进行抗体检测。该病初期的症状只是红斑,后期可能影响关节、心脏,甚至造成永久性的神经损伤。莱姆病需要及时治疗,建议在专科指导下进行,而且到后期治疗会很困难,需要尽早治疗。

(4)如果是在东北三省地区被蜱虫叮咬,曾在大兴安岭地区游玩,之后出现不明原因的头疼、发热,要考虑森林脑炎。此时应当去神经内科就诊,尽早明确诊断,进行对症对因治疗。

提醒大家:一旦出现这些症状,立刻去医院,告诉医生“被蜱虫咬过”,别耽误治疗!

专家介绍

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主任医师

郑晓燕

出诊地点:顺义院区

出诊时间:周五上午

专长:登革热、疟疾、寄生虫病的诊疗。

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主任医师

李小丽

出诊地点:顺义院区

出诊时间:周一上午

专长:食源性寄生虫病、输入性及人兽共患病的诊治。

患者服务平台小程序

提供友谊医院医疗服务相关资讯。

提供预约挂号、报告查询、在线咨询等移动服务。

微信视频号

快手短视频

抖音短视频

喜欢我们的内容

来源:北京友谊医院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