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基地寻根+云端传韵”的双轨实践,深挖渔歌文化基因,拓宽非遗传播边界,用青春力量为渔歌传承注入时代动能,彰显新时代青年守护文化根脉的使命担当。
寻韵传薪
华南师范大学遗音焕彩实践团
以“基地寻根+云端传韵”的双轨实践,深挖渔歌文化基因,拓宽非遗传播边界,用青春力量为渔歌传承注入时代动能,彰显新时代青年守护文化根脉的使命担当。
在传承沃土中挖掘渔歌基因
7月19日,为响应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号召,
以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
,实践团成员齐聚汕尾渔歌传承基地,以沉浸式实践搭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桥梁。
活动中,三位汕尾渔歌传承人苏少琴、李香桂、苏利民老师,与实践团成员完成了一场跨越代际的文化接力。其中,李香桂老师以海洋般深邃的叙事,讲述了从劳作号子到艺术瑰宝汕尾渔歌的演化轨迹,通过《咸茶歌》《婚嫁歌》等经典曲目,
解码渔家生活的文化密钥,阐释了渔歌与疍民文化、海洋信仰的共生逻辑
。
在互动交流环节中,实践团与传承人们
聚焦汕尾渔歌传承的时代命题,共同探讨汕尾渔歌发展困境与创新路径
,在思想碰撞中凝聚“守正创新”的共识。这场两代“守护者”的对话,让“守护我践行”的种子深植青年心田。
为深化体验,苏少琴老师现场教学《擂咸茶》选段。原生态的海韵曲调中,队员们从生涩跟唱到嘹亮和声,让青春声线与古老韵律完成奇妙交融。
活动尾声,实践团对传承人进行深度口述史专访,系统记录珍贵技艺与记忆,为非遗活态传承留存了鲜活样本,构建了可追溯的文化档案,以新时代青年的责任践行对文化根脉的敬畏与守护。
云端传韵:
以直播为桥拓宽渔歌传承边界
7月24日,一场名为《听,大海在唱歌——对话国家级非遗汕尾渔歌传承人李香桂》的直播专访开启,实践团特地邀请李香桂老师前来直播间,
通过数字技术构建起非遗汕尾渔歌传承人与大众对话的现代通道
。
直播伊始,实践团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汕尾渔歌的文化地位与李香桂老师的传承经历,为这场云端对话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接下来的访谈中,李香桂老师结合家族传承经历,讲述了自己从小在长辈哼唱的渔歌中成长、在家人全力支持下投身传承事业的故事。她还谈及了汕尾渔歌自成为国家级非遗后的发展新貌,既肯定政府带来的助力,也坦诚说出了年轻人参与度低、创新人才缺乏等现实困境,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渔歌传承的深切忧虑。
围绕渔歌的当代传承,李老师提出了颇具见地的思考:既认可短视频等数字手段对传播的推动作用,也强调需提升内容创新与技术水平;建议借鉴其他文旅融合案例,让渔民服饰、咸茶习俗与渔歌表演结合,打造沉浸式体验;更对年轻人寄予厚望,期待他们
在苦练基本功、唱好经典曲目的基础上,探索符合时代审美的创新表达,守住渔歌的本真韵味
。
直播中,李香桂老师现场献唱经典渔歌选段,那裹挟着海风气息的原生态唱腔,让观众直观触摸到渔歌与海洋生活的血脉联系。互动环节,针对“方言传承必要性”“现代创作可能性”等提问,她以“守正为根基、创新为路径”的传承哲学从容应答,既坚守方言演唱的艺术精髓,也鼓励融入时代元素进行创作。
这场直播,打破了非遗传播的空间壁垒,让汕尾渔歌从地域文化符号升华为具有广泛共鸣的文化载体。
实践团以青年力量搭建起传统与现代的数字桥梁,不仅是对非遗传播形式的创新探索,更彰显了青年一代主动肩负文化传承使命的担当
。
从基地里的沉浸式溯源到直播间的创新性传播,
实践团以“寻韵”锚定文化根脉,以“传薪”激活时代生命力,构建起渔歌传承的闭环体系
。这场双轨实践,既是对“百千万工程”的积极响应,更是青年群体以行动诠释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接下来,
实践团将继续以“寻韵传薪”为己任,深耕文化根脉
,依托青年力量,以实际行动践行文化使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传承与传播中不断延续。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