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胃肠外科医生反复提醒的那几个异常,其实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被时间验证的“前哨信号”。肠癌并不会一夜之间长出来,它往往是在长年累月的炎症、息肉或不良生活习惯中,一步步演变而来。
便血不是痔疮的“专属标签”,腹泻也不总是肠炎惹的祸。很多人一提到肠镜就皱眉头,把它看作“最后一招”,而忽略了它其实是一项早发现、早预警的利器。
肠癌的早期症状常常模糊不清,极易与日常小毛病混淆,等到明显不适时,疾病可能已悄然进展。这种“等一等、忍一忍”的心态,是误诊延误的温床。
在临床上,我们见过太多因忽视身体信号而错失最佳检查时机的患者。他们大多有一个共性:症状不是没有,只是没当回事。
胃肠外科医生反复提醒的那几个异常,其实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被时间验证的“前哨信号”。肠癌并不会一夜之间长出来,它往往是在长年累月的炎症、息肉或不良生活习惯中,一步步演变而来。
有一点必须说清楚:不是所有异常都意味着癌变,但癌变前几乎总有异常。尤其是以下5类表现,哪怕只有一项,也该引起足够重视。不是因为它一定是癌,而是因为它可能是“早期的门缝”,错过了就再也关不上。
第一,便血。很多人一看到纸上有血,就自动脑补为痔疮,尤其是中老年人。但问题在于,结直肠癌的早期表现就可能是无痛性便血,颜色多为暗红或夹杂血丝,和痔疮那种鲜红、喷射状的出血并不一样。便血超过一周仍反复出现,务必排查更深层的原因。
第二,排便习惯改变。原本规律的排便突然变得稀稀拉拉,或者总有排不尽的感觉,这些都可能是肠道内“空间”被病变占据后的信号。有些人以为是肠易激综合征,自己买点益生菌就了事,但若伴随体重下降、食欲减退,就应警觉。
第三,腹部胀痛不明原因,且位置固定。不是吃坏肚子那种游走性的疼痛,而是某一区域经常胀胀的、闷闷的,感觉像有什么堵在那里。特别是左下腹反复不适,正是乙状结肠、直肠区域常见的警示。
第四,大便形状变细。这不是一个常被注意的信号,但却极具指向性。肠腔被病变压迫变窄时,粪便自然就变成细条状,有时还会伴随黏液或血丝。突然出现“铅笔样”大便,建议尽快检查。
第五,不明原因的贫血。这类表现尤其容易被忽略,很多人查出血红蛋白低,就只想着补铁,却没想过背后可能是慢性失血。
肠道出血不像胃出血那样容易察觉,往往是“滴水穿石”式的隐匿进行。中老年男性若出现顽固性贫血,尤其要排查消化道疾病。
这5种变化都很“日常”,也正因此最容易掉以轻心。肠癌不是突然冒出来的猛兽,而是悄无声息地在角落里“养肥”的隐患。我们无法凭感觉判断体内到底发生了什么,但我们能借助肠镜这一“眼睛”,看清那些藏在暗处的信号。
很多人对肠镜的第一反应是“怕疼”。但其实,现代肠镜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大多数人在检查过程中并不会有太大不适。
更重要的是,这项检查不仅能看出问题,还能顺便处理发现的息肉等异常,为预防肠癌赢得时间。一个十分钟的检查,可能换来十年安心。
从数据上看,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在消化系统肿瘤中已跃居前列,而且呈现“年轻化”趋势。根据《中华肿瘤杂志》2023年一项多中心研究,40岁以下人群中结直肠癌的比例逐年增长,部分与饮食习惯、久坐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高油、高糖饮食+缺乏运动,几乎是肠道的“双重打击”。
我曾在门诊遇到一个30多岁的年轻人,反复腹胀、便血两个月,自己以为是内痔,来就诊时已是中期肠癌。
他说,自己每天加班,吃饭靠外卖,饮料不断,运动为零,“哪想过自己年纪轻轻会得癌?”这不是一个人的经历,而是一个群体的盲区。
我们习惯把癌症想象成老年病,但现实是,它会挑选“有条件的人”下手,而不是“有年龄的人”。忽视身体发出的微弱信号,是比癌症本身更大的风险。别指望症状自己消失,也别等“有空了再说”,因为疾病从不按照你的日程表来。
当然,也不是说所有有这些症状的人都要惊慌。关键在于识别风险,知晓界限,该查就查,不该拖就别拖。
肠镜不是魔咒,而是工具;不是终点,而是预防的起点。它帮你看到的,不只是肠道,更是未来的健康可能。
很多人害怕检查结果,但真正应当害怕的,是不查的后果。如果你或你身边的人,出现了上述的一项、两项,甚至更多,那就别再犹豫了。
肠镜不是为了吓人,而是为了不被疾病吓到。及时检查,是一种对自己的尊重,也是一种对家人的交代。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李晓东,刘红,郭颖,等. 中国结直肠癌筛查现状与挑战[J]. 中华肿瘤杂志,2023,45(5):421-426.
[2]张静,王俊杰,刘娜. 结直肠癌年轻化趋势分析及危险因素研究[J].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24,31(3):203-207.
[3]孙蕾,周宏伟,赵芳. 初诊结直肠癌患者症状识别延误的影响因素分析[J]. 现代肿瘤医学,2023,31(22):3856-3860.
来源:健康科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