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阐释+史实叙事”双维呈现,抗战主题图书《铭记》正式出版发行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5 17:46 3

摘要:8月15日,北京日报出版社《铭记:不容歪曲的抗战史识》《铭记:永不褪色的抗战记忆》正式出版发行,以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8月15日,北京日报出版社《铭记:不容歪曲的抗战史识》《铭记:永不褪色的抗战记忆》正式出版发行,以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北京日报作为首都意识形态核心阵地,在纪念抗战胜利重大主题宣传中积累了独家丰厚的内容资源。北京日报出版社充分挖掘和深耕这笔独家优质资源,策划推出抗战主题图书《铭记》。本套图书紧扣“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主题主旨,通过创新性编排和通俗化表达,形成“理论阐释+史实叙事”的双维呈现格局,兼具学术性、思想性、知识性、可读性。

《铭记:不容歪曲的抗战史识》:“抗战之问”梳理抗战重要史实

《铭记:不容歪曲的抗战史识》一书的主要内容,源自《北京日报·理论周刊》近年来发表的几十篇抗战主题文章,其作者包括原中央党史研究院副主任石仲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海鹏、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刘庭华等。几十位作者多为国内党史、军史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和一流学者,从源头上保障了本书内容既有权威性、准确性,又有学术性、思想性。

《铭记:不容歪曲的抗战史识》在策划思路上紧扣主题主旨,侧重讲清史实、讲明观点、讲透理论,以“问史—明理—传承”为编辑理念,创新性地构建“历史普及+问题辨析”的复合叙述体系;在谋篇布局上秉持大历史观,以“全民族抗战”“中流砥柱”“东方主战场”“继往开来”四大主题为基本框架,精心提炼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抗战之问”,通过“问题导入—史料解析—理论升华”的逻辑链条,实现宏观历史把握与微观细节考证的有机统一。

在内容上,《铭记:不容歪曲的抗战史识》精心提炼的50多个问题,既系统梳理14年抗战的时空脉络,聚焦抗战史中的重要事件、关键议题、重要史实,又针对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错误观点进行有理有据的辨析批驳。书中从对中国抗战起点问题的学术辨析到对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作用的深刻阐释,从东方主战场地位贡献的国际视角到抗日战争深刻启示的思考延伸,每一问均直击历史认知的关键点。这种设计既回应了社会上对“中国抗战的历史起点”“不抵抗命令真相”等问题的普遍关切,又批驳了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错误观点,还原了抗战历史真相,传播了正确抗战史观。

《铭记:永不褪色的抗战记忆》:“珍珠链”手法串起可歌可泣的抗战故事

《铭记:永不褪色的抗战记忆》一书的主要内容,源自《北京日报·纪事》近年来独家策划的抗战主题系列深度报道。其作者团队为北京日报社特别报道部的骨干资深记者,他们秉持“行走的史学”的创作理念,深耕权威机构档案、重走抗战遗址,通过口述史抢救性采集和邀请专业研究学者全程参与史实核校,确保每个叙事单元均建立在扎实的史料根基之上,带领读者重温抗战峥嵘岁月、重回抗战烽火现场。

《铭记:永不褪色的抗战记忆》侧重讲好故事、讲活细节、讲清脉络,在编辑策划上打破常规叙事线索,确立“血肉铸就的长城”“延安宝塔的光芒”“看不见硝烟的战场”“跨越国界的抵抗力量”“历史坐标的定格”五个维度坐标系。在内容上,依据中国抗战的内在逻辑,精心选择15个抗战历史事件和历史故事,运用“珍珠链”创作手法,将那些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可歌可泣的抗战故事一一拾起,串联成一部有血有肉、震撼人心的雄壮史诗。其中,既有荡气回肠的全民族抗战的全景描写,也不乏地下工作者“密电风云”的谍战细节,还有芷江受降的曲折始末。这种“大历史+小叙事”的创作手法,使厚重史实转化为跌宕起伏的故事,配以历史图片,形成沉浸式阅读体验。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铭记》的出版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当前图书市场上权威度高、可读性强的抗战主题出版物之不足,更是对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深情回望和对伟大抗战精神的崇高礼赞。

来源:京报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