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HPV不是某一类人的专属,它早已“潜入”普通人的生活。即使没有性伴侣、没有性生活,依然可能感染HPV。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被多项流行病学研究所证实的现实。
66岁的张阿姨最近收到体检报告时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被检测出感染了HPV,也就是人乳头瘤病毒。
这种病毒常被大众误认为是“性病”的代名词,许多人甚至认为“只要没有性生活,就不可能感染”。但事实远比想象中复杂。
HPV不是某一类人的专属,它早已“潜入”普通人的生活。即使没有性伴侣、没有性生活,依然可能感染HPV。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被多项流行病学研究所证实的现实。
很多中老年女性对HPV几乎一无所知。她们普遍认为自己已经绝经,性生活也基本停止,宫颈癌与自己无关。但宫颈癌的发病高峰并不局限于年轻女性,在60岁以上的女性中同样存在明显的上升趋势。
HPV病毒并不会因为你“年纪大”或“生活规律”就自动绕过你。它是一种皮肤黏膜传播的病毒,最常见的传播方式确实是性接触,但并不是唯一途径。
共用毛巾、内裤、马桶、浴盆,甚至不洁的妇科器械,都有可能成为传播媒介。病毒可通过极细小的皮肤损伤进入体内,在免疫力下降时“乘虚而入”。尤其是老年人群,黏膜屏障功能减退,更易被感染。
很多人以为HPV感染一定会有症状。大部分感染者没有任何不适。病毒可能在体内潜伏多年,悄无声息地改变细胞结构,直到出现病变才被发现。
一些女性在体检中查出HPV阳性后,第一反应是羞愧、恐惧,甚至质疑伴侣是否不忠。这种情绪不仅毫无必要,还容易耽误科学规范的随访与治疗。
医学上早已明确:HPV感染是一种常见现象,80%以上的女性一生中可能感染至少一次。绝大多数人可在半年至两年内通过免疫系统自行清除病毒,只有少部分感染会持续存在并引发病变。
但问题在于,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感染了。尤其是中老年女性,未纳入定期筛查,错失早期发现的机会。
国家宫颈癌筛查政策主要覆盖35-64岁女性,66岁的张阿姨正好“超龄”,也因此多年未做过妇科检查。
在我们现实中,“我年纪大了,不需要查了”的观念极为普遍。这种对健康的误判,正在让一些本可避免的疾病悄然发生。
HPV可导致的不止是宫颈癌,还包括肛门癌、阴道癌、外阴癌、咽喉癌等多种部位的肿瘤。而这些部位的癌变往往发现较晚,治疗难度更大,预后更差。
免疫力是决定能否清除HPV的关键因素。中老年人群的免疫功能普遍下降,体内的HPV病毒更容易持续感染,进而引发细胞病变,甚至癌变。
日常生活中,熬夜、情绪波动、营养不均、慢性疾病等因素都会进一步削弱免疫力。这也是为什么一些看似“生活很健康”的人仍然感染HPV。
从医学角度看,HPV感染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感染、放弃筛查、拒绝科学干预。越是年纪大,越不能轻视身体发出的信号。
不少人对HPV疫苗存在误解,认为“年轻人打才有效”。HPV疫苗已被证实对45岁以下女性仍有良好保护作用。即使超过这个年龄,也可以在医生评估后选择接种。
疫苗并非万能,但它是目前最有效的预防手段之一。尤其是对于未感染的个体,能显著降低未来感染高危型HPV的风险。
除了疫苗,更关键的是规范的妇科体检和HPV筛查。建议已婚或曾有性生活的女性,即使年过60,仍应每1-2年进行一次宫颈检查。若有HPV阳性史或宫颈病变史,应按照医生建议进行更密集随访。
面对HPV,不讳疾忌医、不盲目恐慌,是最成熟的态度。它不是道德问题,也不是生活问题,而是一个需要科学干预的健康问题。
一些人担心“查出来反而更糟”,这种心态在中老年群体中尤为常见。但医学的本质是早发现、早处理、早预防,而不是“拖到无力回天”。
宫颈癌是目前唯一明确由病毒引起、且可通过疫苗预防的癌症。这意味着我们有主动选择远离它的机会,只看是否愿意了解、是否愿意行动。
66岁的张阿姨感染HPV,不是因为她“生活不检点”,也不是“命不好”。而是因为她,像很多人一样,对HPV存在误解,对筛查缺乏参与,对自身健康掉以轻心。
这一切,并不是她的错,但她有机会做得更好。
她的经历不是个案。根据相关调查,我国60岁以上女性HPV感染率为10.3%,其中高危型感染率并不低。这说明,老年女性并没有“天然免疫权”。
很多人仍然在等待身体出现问题时才去医院。但HPV感染早期通常无症状,一旦出现症状,往往已经进入病变阶段。“没有不舒服”不等于“没有问题”。
健康从不是静态的状态,而是动态的管理。尤其是中老年阶段,更需要定期检视自己的健康状况。
建议中老年女性,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妇科检查,包括HPV检测和宫颈细胞学检查。如果出现持续白带异常、阴道出血、下腹不适等症状,应尽早就医,不要自我判断或拖延。
打破“HPV=性病”的观念误区,是我们全社会的责任。只有当知识普及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位母亲、妻子、姐妹,才可能真正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正确的健康认知,比任何偏方都更有力量。做一个对自己身体负责的人,才是对家庭最大的贡献。
张阿姨现在正在接受规范随访和治疗,病毒载量已明显下降。她说:“我以前觉得这些事离我很远,现在知道,越是觉得远的,越可能悄悄靠近。”
她的转变,正是每个人都需要完成的转变——从回避健康,到掌控健康。
参考文献:
[1] 武爱华,高美华,党华龙,等. EBV及HPV感染与宫颈癌相关性研究[J]. 医学检验与临床,2014(2):29-31. DOI:10.3969/j.issn.1673-5013.2014.02.011.
[2] 饶智国,张积仁. HLA、HPV感染与宫颈癌相关性研究进展[J]. 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2001,12(2):61-64. DOI:10.3969/j.issn.1673-5293.2001.02.006.
[3] 张燕萍,邓继红,张雯,等. 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癌相关性探讨[J]. 云南医药,2007,28(4):333-335.
来源:荆医生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