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海,两地检察机关谱写对口援助新篇章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15 17:12 2

摘要:山海相隔,情谊相连。从东海之滨到青海湖畔,浙江省检察院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检察院在办案协作、人才培养等方面,打破地域壁垒,互学互鉴交流,让专业力量在两地检察机关不断生长,对口援助之路写满了携手共进的故事。

山海相隔,情谊相连。从东海之滨到青海湖畔,浙江省检察院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检察院在办案协作、人才培养等方面,打破地域壁垒,互学互鉴交流,让专业力量在两地检察机关不断生长,对口援助之路写满了携手共进的故事。

15年间,浙青同心携手共进

“从嗜睡到高反,援青工作远比想象艰难。”今年6月,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检察院干警陈维鑫远赴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柴旦矿区检察院,开始了层层“闯关”的援青历程。

“对口援助是浙江打造‘重要窗口’的重要内容,也是浙江省检察机关义不容辞的责任。一直以来,我们强化系统观念,统筹资源,一体推进,全力以赴推动工作高质效开展。”浙江省检察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马焉军表示。

15年来,浙江检察人带着“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嘱托,从东海之滨奔赴千里之外的高原。他们以“风沙大格局更大、海拔高境界更高、环境苦更能吃苦”的援青精神,在海西州检察机关书写了一段段动人的篇章。

2025年6月,浙江省湖州市检察院援青干部王迈(左一)与青海省乌兰县检察院干警一起走访牧民。(段琳瑛摄)

法律监督模型实现从无到有

2010年,党中央启动对口支援青海藏区工作,确定浙江省对口支援海西州之后,浙江与青海就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浙江省检察院积极响应,围绕加强受援方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能力建设的目标,坚持以人才智力、教育科技援助为主,扎实有效开展检察业务、人才、教育、技术、项目资金援助工作。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数字检察的兴起,如何发挥浙江优势,带动海西州检察机关一同进步,是他们思考的重点。

浙江省检察院充分依托对口帮扶机制,邀请海西州检察人员到杭州、绍兴等地开展数字检察学习观摩,拓宽视野、交流心得。浙江省湖州市、金华市、丽水市等检察院数字检察业务骨干受邀赴海西州开展数字检察指导,帮助海西各检察院破解难题、补齐短板。

同时,双方深化对口援建合作。湖州市检察院与海西州检察院签订数字检察共建合作协议,从共建共享数字检察工作机制、交流分享数字信息数据、合作共建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交流机制、建立数字检察人才交流机制、建立常态化联络机制六个方面,明晰两院开展数字检察共建合作的方向和路径,为深入推进海西州数字检察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多措并举之下,海西州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其中,由时任浙江省遂昌县检察院副检察长刘悦牵头负责的“反家庭暴力类案监督模型”,目前已在青海省推广。

“如今,看着青海的数字检察工作蒸蒸日上,颇感欣慰和自豪。”曾支援过青海数字检察工作的浙江省检察院案管办副主任陈乃锋表示。

“双向奔赴”互惠共赢

浙江省检察机关深知,对口援助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要为海西州检察机关搭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人才援助方面,浙江检察人走出去的同时,又热情邀请受援地检察人走进来。”浙江省检察院干部人事处干警苏海锦告诉记者,“双向奔赴”有效推动了双方检察干部队伍的素能提升,可谓互惠共赢。

“在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检察院未检部门挂职锻炼的两个月,使我眼界大开,受益匪浅。”6月20日刚结束挂职锻炼的青海省天峻县检察院干警罗藏扎西告诉记者,天峻县是纯牧业县,地广人稀,涉未案件整体规模较小;而海曙区涉未案件量大,办案极具挑战性。目前,他正着手将从海曙带回的《法治教育读本》翻译成藏语,让更多牧区未成年人能够学法懂法。

对青海省格尔木市检察院干警高甜来说,2022年5个月的浙江挂职锻炼,也是一次开阔视野、提升能力的宝贵经历。“置身这片改革创新的热土,我深入湖州市吴兴区检察院案件管理部,近距离学习先进理念与务实做法,所见所闻皆有所获,所思所悟更添动力。”回到本职岗位后,她立即把所学所悟转化为具体行动,在规范管理上更求精细,在数字赋能上主动探索,在协同履职上积极作为,努力让案管工作更具质效、更有温度。

另外,为加强线上和线下业务交流指导,浙江省检察院牵头向海西州检察机关提供年度办班计划目录,由其自主选择确定参训课程。同时,浙江省检察院举办的各类专题培训班均邀请海西州检察机关派员参加。

据统计,15年来,浙江省检察机关接收安排49名海西州检察干警来浙江开展岗位锻炼。在资金项目上,浙江省检察机关前方与后方联动落实,为多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援助资金。

靶向施策精准援助

“海西州检察院已将援助资金用于开展未成年人检察工作项目了。”7月15日,一直牵头此事的浙江省检察院检务保障处干警方芳高兴地告诉记者。

随着对口援助工作的不断深入,浙江省检察院发现受援院情况迥异,需求也有所不同,“精准援助”势在必行。2022年,得知海西州想做强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后,浙江省检察院趁着2023年援建项目规划中期修编的机会,成功推动检察项目申报立项。“很不容易,太费心力了。”方芳感慨道。

全盘统筹下,浙江省检察机关以需求为导向,积极摸排受援院意愿,根据“点课”内容,精准聚焦受援院的业务“兴趣点”。温州市检察院以优秀师资巡回业务指导及送教的传统模式为蓝本,更新迭代推出节约时空成本的“温检云指导”直播平台,利用线上音视频互动优势,设置提问交流环节,还原线下课堂交流、会议研讨的“面对面”体验场景。

绍兴市检察院从提升受援院检察理论研究水平入手,探索建立东西部检察理论研究合作机制,共同打造检察理论研究跨区域交流合作范例,积极促进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工作实效。受援院在对非法采矿、交通肇事等4起疑难复杂案件进行交流探讨时,绍兴市检察院从案件定性、法律适用等方面提出具体参考意见,有针对性地帮助解决办案中的难点、堵点问题,为受援院办案提供指引。

15载春秋,浙江检察人把援青当事业,把海西当故乡,把戈壁当战场,用奉献和担当书写了“浙青同心”的壮美篇章。

共同谱写对口援助合作新篇章

对浙江而言,对口援助是浙江推动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是浙江省检察机关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和光荣的政治任务。我们深知,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检察机关在自然条件艰苦地区坚守拼搏,为检察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此,15年来,浙江省检察机关紧紧围绕最高检有关援助工作的总体部署,全心全意做好对口援助工作,不断丰富和深化援助合作,成效显著。

新时代新征程,浙江省检察机关将以签订新一轮2025年至2027年结对援助协议为契机,会同海西州检察机关,进一步谋深做实援助工作。增强责任担当,抓好工作统筹,制定切实可行的援助方案,做实做细援助工作,做到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推动两地检察机关更加紧密合作。聚焦高质量发展,提高援助质效,特别是要根据“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要求,通过人才互派学习锻炼、疑难复杂案件指导、检察业务经验分享、培训资源共享等方式,帮助受援单位补齐短板弱项,不断提升援助工作质效;增进互动交流,深化全面合作。坚持以发展业务为重点、以提升能力为根本、以加强基层基础为关键,促进双方在业务建设、队伍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互学互促,推动双方共同发展。

青海、浙江两地虽远隔千里,但交流合作源远流长、情谊日久弥坚,推动新时代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大家共同的心愿。浙江省检察机关将进一步强化政治责任、满怀真挚感情,更加有力地推动对口援助工作,与青海共同谱写对口援助合作新篇章。

(浙江省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林贻影)

检察山海情协同共发展

“海西检察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浙江省检察机关的关心支持和鼎力相助。15年来,两地检察机关常态化开展交往交流交融,架构起了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友谊桥梁,希望双方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扩大交流合作领域,更好促进双方合作共赢。”2025年4月,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刘富梅回访浙江省检察机关时感慨道。

浙江与青海相隔千山万水,因对口援助的时代使命而深情相拥。15年来,两地检察机关携手共赴这场“山海之约”,在新时代对口援助工作前行道路上,用检察履职书写了一幅温暖动人的协作长卷。

2024年6月,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检察院援青干部李昀昊(右二)与青海省德令哈市检察院干警开展法治宣传活动。(张立军摄)

推动硬件升级

15年前,青海省格尔木市检察院办公场所简陋落后,浙江省湖州市和舟山市检察机关提供援助资金,用于格尔木市检察院12309检察服务中心、案件讨论室、同步录音录像室、听证室等项目建设。如今,该院舒适整洁的办公环境、高效运转的信息设备,为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插上坚实的翅膀。

在浙江省金华市检察院的援助下,海西州大柴旦矿区检察院的硬件设施逐步完备,图书室内法律书籍、业务手册整齐排列,成为干警查阅资料、提升素养的“充电驿站”。党建文化墙上浙青协作的援青故事格外醒目,与高原检察的红色历程融为一体,成为筑牢信仰之基的精神阵地。

“浙江省检察院要进一步发挥好牵头抓总、督导推进作用,完善上下同步、有序调度、高效运转的工作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援助方案,做实做细援助工作,做到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推动两地检察机关更加紧密合作。”2024年8月,浙江省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林贻影率调研组,赴海西州开展实地考察和调研指导工作时说。

从“输血”到“造血”

对口援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根本转变,激发受援地区的内生动力,浙江与青海的检察协作生动诠释了这一观念。

海西州西部矿区检察院聚焦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专业化、高素质队伍,以“请进来”的方式邀请浙江省衢州市检察机关业务骨干来青海挂职,学习其先进司法理念、丰富办案经验和成熟工作方法。如今,严谨的证据审查标准和规范化的办案流程,在高原检察土壤中逐渐扎根。天峻县检察院通过“走出去”的方式,深入浙江省宁波市检察机关学习交流党建和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打造“峻里花开·检润未来”工作品牌,并采取选派干部挂职、开展业务实训、联合举办主题党日活动等方式,持续强化与宁波市检察机关的党建和业务融合共建,两地检察机关通过协作共建、交流共促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以前写调研文章,常常是浮于表面,缺乏深度和底气。开展理论研究线上‘云研讨’后,浙江的检察官毫无保留地分享最新理论动态,展示大量生动实践案例,我们的思路就像打开了一扇窗,豁然开朗了。”青海省都兰县检察院干警才行吉的桌上存放着一本刊物,里面刊登了她撰写的一篇凝聚两地智慧、扎根都兰土壤的调研报告《检察巡回听证的价值与构建——基于都兰实践的思考》,“这是我们思想破茧成蝶的见证,在援助院的帮助下,我们做研究工作的底气和勇气提升了,敢于去探索高原检察工作的新路径、新可能。”

数字检察实现从有到优

浙江省检察机关的“智力援建”,帮助青海省海西州检察机关数字检察工作实现“从无到有”向“从有到优”的转变。在浙江省检察院的大力支持下,海西州检察院与湖州市检察院签订数字检察共建合作协议,从共享共建数字检察工作机制、合作建立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等方面,明晰数字检察共建合作的方向和路径。通过共同努力,海西州检察机关成功构建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66个,其中,1个模型在青海省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竞赛中获得二等奖、4个模型获得优秀奖,3个模型入选全省十佳精品模型,1个模型在全国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管理平台上架。

浙江派往青海省德令哈市检察院的援青干部结合当地案件特点,仔细整理可操作的监督点,指导构建多个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在援青干部的帮助下,乌兰县检察院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构建数量和应用成效位于全州检察机关前列。这些成效是浙江省检察机关指导帮助海西州检察机关数字检察工作的一个缩影,多年来,来自浙江的援青干部奔赴海西各个基层检察院,用辛勤和汗水让数字检察的种子在海西生根发芽。

15年来,浙江省检察机关精准实施援助工作,从人力、物力、智力、财力等方面对海西州检察机关进行全方位的支援和帮扶,这份跨越山海的检察担当如同涓涓细流,为海西检察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浙江检察动力,浙青两地检察人更是在互学互鉴中共绘法治同心圆。

携手并肩砥砺前行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受地域环境等因素影响,海西州检察机关长期面临人才短缺、理念滞后、技术不足等困难挑战。浙江省检察机关对口支援海西州检察机关,双方携手走过了15年风雨历程,浙江检察机关真情援助、倾囊相助,为海西检察事业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浙江省检察机关的大力帮扶下,海西州检察工作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业务质效显著提升,不少过去的短板弱项正在补齐;队伍素能明显增强,检察干警在传帮带中迅速成长;数字检察实现突破,开始跟上时代步伐;基础建设得到加强,基层院焕发新生机。

在对口受援过程中,我们也深刻认识到,要把外部援助转化为自身发展动力,必须主动作为、积极配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持续提升受援工作质效。我们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内生动力,不断提升法律监督能力和自身发展水平;进一步坚持需求导向,精准对接帮扶,确保受援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注重学用结合,转化援助成果,努力把“他山之石”变为“自身之玉”,真正实现从“受援”到“自强”的转变。我们期待与浙江检察机关共同探索新时代检察工作新方法和新路径,携手并肩、砥砺前行,共同开创检察对口援助工作新局面。

来源:六安检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