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放下公文包,拿上小猪佩奇碗,一句怼脸自拍“到点了到点了!蹭饭蹭饭!”,河南鹿邑范庄村驻村书记董桂林又敲开了一户村民家的门。
放下公文包,拿上小猪佩奇碗,一句怼脸自拍“到点了到点了!蹭饭蹭饭!”,河南鹿邑范庄村驻村书记董桂林又敲开了一户村民家的门。
董桂林今年27岁,在某短视频平台已经有180多万粉丝,他的自我介绍写道:把申论写在大地上,把理想实现在农村。
他是怎么做的呢?
初到范庄村时,董桂林面对的都是村民们略带隔阂的客套,听不到真心话。
某天,董桂林路过一户农家,闻到飘出院墙的饭香,忽然意识到“民以食为天”背后质朴的情感纽带。
于是,这位超级大e人有了主意——蹭饭!
嘴上说“蹭饭”,实际上董桂林每次都没空着手。村民们看见这么不见外的年轻书记,都愿意招待一顿,而他们也无一例外地被董桂林硬塞了一袋袋的鸡蛋、白面。
当董书记成了“小董”,村民开始主动喊他来家吃饭,甚至拿出子女寄回来的自己都舍不得吃的好东西。一顿顿饭吃下来,董桂林了解到村民真实的生活现状及需求。
面对“蹭饭”短视频带来的流量,董桂林更是完全回馈给了村民。他在账号开设了卖货功能,橱窗里开始挂出蒲公英茶、五香烤鸭蛋、芝麻盐等当地特产,所有卖货收益汇入村集体账户。
此外,董桂林还计划做实体产业,吸引年轻人返乡就业,这是比流量更珍贵的“留量”。
而看到小董书记的流量,不少人眼馋不已。跟风的就来了。
一部分是想火的主播,其架势像极了领导下乡视察,让老百姓看了膈应。
有“硬蹭”的,大热天要村民生火炒菜,一桌子菜摆得比年节还丰盛;
有“装蹭”的,主播背手杵在村民院里,摄影师、助理各就各位,镜头一怼就开始“表演”:“老乡,家里做啥好吃的?我来蹭口饭。”
还有花式剧本,一些主播甚至发起“挑战0元在农村蹭饭”的活动,剧本“跌宕起伏”:先被老乡拒绝,再演一出“反转”。这分明是把村民的淳朴当道具,把老乡的善良当流量密码,看着让人火冒三丈。
但最让人无语的是,有些驻村书记、村干部也跟着凑起了热闹。他们忘了,农村不是“取景地”,村民更不是配合演出的“群众演员”。
总之,这波“蹭饭模仿秀”,多少有点变了味——镜头前热热闹闹,镜头后老乡偷偷摇头。
不仅打扰了村民生活,更会把基层干部最该有的责任和担当,给“蹭”没了!
为何小董书记的“蹭饭”感人且有效?
源于他的“蹭饭”只是形式,其目的从来都是“蹭”一个与老乡深入交心的机会,看看哪些急难愁盼还没解决。
而拙劣的模仿者,完全将“蹭饭”博流量当目的,村民缺什么、想什么、说什么通通无视。
基层干部真正该“蹭”的,是和村民坐在一条板凳上的机会,是听他们掏心窝子说难处的耐心;该追的不是点赞数,而是老乡们实实在在的笑脸。
与其削尖脑袋思考如何“蹭饭”,不如把精力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
比如,修好路、引来水、找到能赚钱的产业,把低保、医保这些好政策,掰开揉碎讲清楚,让该享的实惠一分不少落进村民兜里。
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比拍一百个“爆款视频”都管用。毕竟,老乡们记在心里的,从来不是你蹭过谁家的饭,而是你为他们办了多少事。要是把“蹭饭”当博取关注的手段,把村民的生活当流量素材,最后只会凉了老百姓的心,把正道走歪了。
新闻资料部分:央视新闻、北京日报
来源:农林卫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