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珍:让宫廷美食“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文化破壁者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15 15:35 3

摘要:“国家名厨”作为我国当代烹饪风味流派的代表人物,不仅是烹饪技艺的巅峰代表,更是餐饮文化的杰出传承者。杨贵珍,中国著名宫廷美食品牌《颐和食坊》创始人,宫廷寿膳技艺第四代传承人,国家名厨,颐和园食品文创开拓实践者,她不仅让宫廷美食“飞入寻常百姓家”,而且还将努力促

“国家名厨”作为我国当代烹饪风味流派的代表人物,不仅是烹饪技艺的巅峰代表,更是餐饮文化的杰出传承者。杨贵珍,中国著名宫廷美食品牌《颐和食坊》创始人,宫廷寿膳技艺第四代传承人,国家名厨,颐和园食品文创开拓实践者,她不仅让宫廷美食“飞入寻常百姓家”,而且还将努力促进中华美食文化在全球传播。

一、从一路开挂,到拜师找准人生方向

杨贵珍,1967年12月生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阳人惯见奇葩,桃李花开未当花。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无涯。”洛阳牡丹甲天下,而正因为洛阳牡丹节,带给了杨贵珍一路开挂的契机,十八岁的妙龄姑娘杨贵珍作为导游,她口齿清晰富有感染力的讲解和周到服务,赢得了众多游客的好评——那一年是1988年,她成为河南省人大第七届代表、主席团成员,而且是最年轻的省人大代表。爱学习求上进是她一贯的品行,1997年至2000年间,她又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硕士在职研究生。2006年至2015年,她又参与和组织了北京大学、香港大学和美国南加州大学的企业家培训项目,为众多的领导干部和企业家提供了优秀的培训课程和国际合作的机会。

然而,她心中总有一个结,那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在一次偶然机会,她结识了宫廷寿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北京市颐和园听鹂馆饭庄厨师长李晓静。李大师制作的经典“宫门奉鱼”,运刀如飞,将鱼片切得薄厚均匀,大小一致,每一片都仿佛是精心雕琢的艺术品。烹饪更是准确拿捏火候,短短片刻,鱼片便变得滑熘软嫩,出锅摆盘时,雪白的鱼片整齐地镶嵌铺于酱红色的鱼头鱼尾之间,宛如一件精美的工艺品。这道菜上桌时,仿佛还带着鲜活的气息,生动传神,令人叫绝。同时,李大师也擅长制作精致的宫廷点心,如豌豆黄、小窝头,形状饱满,色泽可人,香气扑鼻,口感绝佳。李大师制作的宫廷菜肴和宫廷点心,不仅仅是精致可口的食品,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体现。杨贵珍顿时萌生了拜李晓静为师的念头,但是这位以严苛著名的宫廷寿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根本看不上这位40多岁的知识分子,只允许她跟在身后看看。杨贵珍就是利用“看看”这个难得的机会,偷师学艺,一看就“看”了三年。

听鹂馆毗邻的东院“贵寿无极”院落,曾是李晓静大师为“重要客人”展示宫廷寿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场所,但是由于年久失修,门窗松垮,梁柱斑驳。这座古建筑亟需资金修缮。得益于总裁班的人脉资源,杨贵珍果断筹措巨资承租下来,并投入近300万元请颐和园的能工巧匠修旧如旧,使这座百年古建焕然一新。师傅李晓静看到这位追随他的弟子如此不计回报热心保护古建和传统文化,感动得点头接纳这位女弟子。

拜师的仪式格外隆重,多位著名御厨的传承人纷纷到场作为见证人,杨贵珍庄重地磕头并敬茶。李晓静大师让她明白了自己人生的方向在哪里,就是自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从此她正式成为李晓静大师门下的高徒,开始了她的宫廷寿膳技艺学习之路,并把宫廷糕点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

寿膳,绝非珍馐罗列的简单盛宴。它是中华美食文化的灵魂,凝结着中华文化礼仪、精绝的烹饪秘技、深奥的药食同源理念,是集美学、养生、礼仪于一体的活态文化宝藏。杨贵珍深知其厚重,十年磨一剑,潜心钻研。从面团揉捏的劲道分寸,到馅料炒制的火候玄机;从造型纹饰的宫廷规制(如“五福捧寿”、“万寿无疆”),到食材配伍的养生精髓(如茯苓、山药的应用),她一丝不苟地复刻着师傅口传心授的百年技艺。此后,她正式接过衣钵,成为第四代传承人。然而,传承绝非简单的复制粘贴。一个更具时代意义的命题在她心中激荡:如何让这深锁宫苑的寿膳瑰宝,跨越时空壁垒,飞入寻常百姓家。

二、“面壁十年图破壁”:让御膳走下神坛的创新

2016年,怀揣着“做亲民御膳,传健康的美食”的初心,杨贵珍在颐和园“贵寿无极院”创立了“颐和食坊”。她苦思冥想出一句文化宣言——“太后的点心,皇上的茶,如今百姓的寻常餐”。这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是文化传承的创新宣言。当今中国烹饪正是基于物无贵贱皆可入馔且各成特点这一原则,突破了皇权贵族取料务求珍异奢贵的传统观念,着重把握火候和调味两个基本点,使得中华美食实践升华为一种富有科学性、创造性的一种艺术活动,充满积极乐趣和健康养生内涵,成为是文化和文明的载体。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前进的道路布满荆棘。颐和园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严禁明火操作——这意味着依赖灶火的宫廷烤制、炒制技艺几乎“断了根”。她带着团队反复试验,用特制电烤炉模拟古法火候曲线,让面团醒发时间精确到分钟,馅料温度控制在±2℃,“不能让‘无明火’成为偷工减料的借口”。她一边组织研发产品,一边进行市场拓展,并根据市场反馈对产品进行改进升级,但产品的销售情况始终不温不火,三年疫情更是雪上加霜,让她经受了市场寒冷的重创。

但是,“苍天不负有心人”,她厚植中华传统文化沃土,推陈出新,出奇制胜:将颐和园的佛香阁、知春亭、玉澜堂、石舫、铜牛、长廊、谐趣园、排云殿、听鹂馆、大戏台、十七孔桥等数十个著名景点化作糕点和饼干纹样,凸显了颐和园的景观和美食文化,成为北京文旅首创的美食文创热销伴手礼。此后,她进一步挖掘颐和园的建筑与典故,文创食品的开发灵感喷涌而出:“五福酥”藏着“福禄寿喜财”的吉祥;“夏宫往事”捏出佛香阁的飞檐、十七孔桥的拱券,讲透颐和园的夏日故事;“上上签”把抽签文化融进饼干,每根签文都是一句老北京的祝福;“夏宫梨汤”用梨汤的清甜,滋润着每一位顾客的心田,让这些点心不再是冰冷的“贡品”,成了能吃的“文化说明书”。至今围绕颐和园已经推出了“大福景”、“夏宫往事”、“觉罗饼”、“那拉糕”、“格格酥”、“教子糕”、“夏宫梨汤”、“寿禧粥”、“清宫素饼”等12个系列文创食品,慈禧一生创作的唯一一首诗“可怜天下父母心”,也伴随颐和食坊伴文化手礼走向了海角天涯。

特别是一款灵感源自慈禧梦境的点心,被她彻底“解构”又“重组”:外皮用改良烤具现做,确保酥脆焦香;内馅以瘦肉为主,创新性加入马蹄粒,在咸鲜中撞出脆爽。取名“圆梦烧饼”,定价18元一个,价格亲民又富有文化内涵,象征着梦想成真,寓意着健康、长寿,一经面世就成为爆款,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美食”,甚至排队抢购。有回头客这样评价:“逛颐和园,就为这口烧饼。”

三、寿膳大道:从商业到文化的使命升维

杨贵珍创新推出的12款文化美食产品,大多成为爆款。特别是2022年冬奥会场外,颐和食坊的糕点成了“文化使者”。外国运动员捧着“五福酥”,听杨贵珍讲“蝙蝠纹样代表福气”的典故,在酥脆的口感里读懂东方美学。这一年,她作为“皇家文化食品宣传大使”,让世界品尝中国宫廷味道,赢得国际赞誉。而更早之前,她的脚步就已迈出颐和园:2018年进驻首都机场,让往来旅客带一份京味十足美食文化伴手礼;2019年为天坛研创祈福食品,让祭祀文化有了新载体。这些跨界不是“蹭流量”,而是“找伙伴”——让文化在不同场景里生长。

杨贵珍不仅在2018年入选《创意中国》获评“中国文创食品开拓人”,名播遐迩,而且在2024年,杨贵珍女士被《国家名厨》第六卷评定载入,表彰她在继承与创新上的智慧与匠心。宫廷寿膳是历史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是宫廷饮食文化的具体体现,也是宫廷生活场景的再现。它作为颐和园文化内涵中重要的一环,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内涵和现实意义,堪称非常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杨贵珍为宫廷寿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025年,杨贵珍正式注册“寿膳道”商标,并成立“寿膳传承科技文化有限公司”。这绝非简单的品牌延伸,而是文化使命与战略格局的全面升维。“寿膳道”的深邃内涵:道,既是道路,亦是方法,更是一种理念,是非遗宫廷寿膳在当代活态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它承载着将“太后的点心,皇上的茶,成为百姓的寻常餐”这一理念推向更深、更广、更可持续层面的重要使命。“寿膳道”将成为向全球传播中国宫廷饮食文化、养生哲学(药食同源)及其中蕴含的生活美学的重要平台和品牌标识。“初一十五”斋饼、“寿禧粥”等蕴含东方哲学的产品,将成为文化对话的载体和使者。

“文化传承不能曲高和寡,而要扎根生活。”杨贵珍说。她牢记师傅李晓静的嘱托,把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始终以敬畏之心“守正”,以创新之胆“出奇”。

如今,“颐和食坊”的糕点已成为首都国际机场的“北京名片”,香飘四方。杨贵珍,这位“一路开挂的河南妹”,正以一块块糕点为砖瓦,筑起连接紫禁城与百姓餐桌的文化之桥。一头连着宫廷的辉煌过往,一头通向大众的温暖日常。而最动人的,或许是她的梦想与实践——让传统文化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能在百姓舌尖上跳舞、在生活里扎根的活态生命。这,正是杨贵珍写下的当代答案。(王永利)

来源:笔人王永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