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史学大师,如何用历史解开人生之惑?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15 13:36 2

摘要:对生活,我们似乎总有倒不完的苦水:上班太累,卷不动也躺不平是常态;人生的旷野无处寻觅,日常的琐碎已先让人心力交瘁。人生的困惑何其多,人心的向往又何其复杂。究竟要如何走出当下的困境,安顿好此刻的自己?史学大师钱穆用一套书给出了回答:

《记我的母亲》

对生活,我们似乎总有倒不完的苦水:上班太累,卷不动也躺不平是常态;人生的旷野无处寻觅,日常的琐碎已先让人心力交瘁。人生的困惑何其多,人心的向往又何其复杂。究竟要如何走出当下的困境,安顿好此刻的自己?史学大师钱穆用一套书给出了回答:

“不要怕违逆了时代,不要怕少数,不要怕无凭藉,不要计及权势与力量。单凭小己个人,只要道在我身,可以默默地主宰着人类命运。”

钱穆出身寒门,少时因时局动荡被迫辍学,却凭刻苦自学改写命运。从乡村教师到燕京大学讲师,钱穆先生熬过了无数个孤独的长夜,但在浩荡的中国历史中,他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道”。

钱穆一生钻研中华传统文化,著书立作不断。从四书五经到现代思想,从历史到学术,他从未停止探索。其作品共分为文化、历史、思想三个系列,目前已经出版17种。

理想国出品的钱穆作品以《钱宾四先生全集》繁体版为底本,是钱穆作品历次修订的最终定版,编校更细致,信息更准确,获得钱先生后人的认可和支持。《论语新解》增补了三篇附录,是其他版本所没有的。

整套书邀请知名设计师艾腾、董茹嘉整体操刀,书脊采用冷暖色循环设计,象征人类历史从狂热到理性周而复始的循环;装帧独具匠心,完美融合传统文化底蕴与现代前沿审美,并均印有钱穆先生私人印章,极具收藏价值;便携小开本,让“名著”更亲切,方便随时随地翻阅。

在文化系列中,80岁高龄的钱穆在《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里重温了自己与双亲、师友间生动而动人的往事,读来令人动容;

历史系列包含《孔子传》、《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等四本著作,其中《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广受好评,钱穆在书中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又点明了近现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语重心长而言简意赅;

思想系列收录了《论语新解》《四书释义》《宋明理学概述》等10册书,涵盖了钱穆先生对中国文化典籍独特而深入的阐释与理解。

与其执着向外搜寻答案,不如跟随钱穆先生的脚步,潜入中国历史与文化的深处,向内寻找人生的支点,建立充盈的自我。

原价1059元,现在仅需582.5元

精彩好书,不要错过❗️

01

当下,即是人生支点

——《人生十论》·人生三路向

人生只是一个向往,我们不能想象一个没有向往的人生。

向往必有对象。那些对象,则常是超我而外在。

对精神界向往的最高发展有宗教,对物质界向往的最高发展有科学。前者偏于情感,后者偏于理智。若借用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的话,“宗教是软心肠的,科学是硬心肠的”。由于心肠软硬之不同,而所向往发展的对象也相异了。

人生一般的要求,最普遍而又最基本者,一为恋爱,二为财富。故《孟子》说:“食色性也。”追求恋爱又是偏情感,软心肠的;而追求财富则是偏理智,硬心肠的。

追求的目标愈鲜明,追求的意志愈坚定,则人生愈带有一种充实与强力之感。

人生具有权力,便可无限向外伸张,而获得其所求。

追求逐步向前,权力逐步扩张,人生逐步充实。随带而来者,是一种欢乐愉快之满足。

近代西方人生,最足表明像上述的这一种人生之情态。然而这一种人生,有它本身内在的缺憾。

生命自我之支撑点,并不在生命自身之内,而安放在生命自身之外,这就造成了这一种人生一项不可救药的致命伤。

《东京家族》

你向前追求而获得了某种的满足,并不能使你的向前停止。停止向前即是生命空虚。人生的终极目标,变成了并不在某种的满足,而在无限地向前。

满足转瞬成空虚。愉快与欢乐,眨眼变为烦闷与苦痛。逐步向前,成为不断的扑空。强力只是一个黑影,充实只是一个幻觉。

人生意义只在无尽止的过程上,而一切努力又安排在外面。

外面安排,逐渐形成为一个客体。那个客体,终至于回向安排它的人生宣布独立了。那客体的独立化,便是向外人生之僵化。

人生向外安排成了某个客体,那个客体便回身阻挡人生之再向前,而且不免要回过头来吞噬人生,而使之消毁。

资本主义的无限制进展,无疑的要促起反资本主义,即共产主义。

“知识即是权力”,又是西方从古相传的格言。从新科学里产生新工业,创造新机械。机械本来是充当人生之奴役的,然而机械终于成为客体化了,于是机械僵化而向人生宣布独立了,人生转成机械的机械,转为机械所奴役。现在是机械役使人生的时代了。

其先从人生发出权力,现在是权力回头来吞噬人生。由于精神之向外寻求而安排了一位上帝,创立宗教,完成教会之组织。然而上帝和宗教和教会,也会对人生翻脸,也会回过身来,阻挡人生,吞噬人生。禁止人生之再向前,使人生感受到一种压力,而向之低头屈服。

西方人曾经创建了一个罗马帝国,后来北方蛮族把它推翻。中古时期又曾创建了一种圆密的宗教与教会组织,又有文艺复兴的大浪潮把它冲毁。

此后则又赖借科学与工业发明,来创建金圆帝国和资本主义的新社会,现在又有人要联合世界上无产阶级来把这一个体制打倒。

西方人生,始终挟有一种权力欲之内感,挟带着此种权力无限向前。

权力客体化,依然是一种权力,但像是超越了人类自身的权力了。于是主体的力和客体的力相激荡,相冲突,相斗争,轰轰烈烈,何等地热闹,何等地壮观呀!然而又是何等地反覆,何等地苦闷呀!

《东京家族》

印度人的向往对象,似乎是向内寻求的。

说也奇怪,你要向外,便有无限的外展开在你的面前;你若要向内,又有无穷的内展开在你的面前。

你进一步,便可感到前面又有另一步,向外无尽,向内也无尽。人生依然是在无限向前,人生依然是在无尽止的过程上。或者你可以说,向内的人生,是一种向后的人生。然而向后还是向前一般,总之是向着一条无限的路程不断地前去。

你前一步,要感到扑着一个空,因而使你不得不再前一步。而再前一步,又还是扑了一个空,因而又使你再继续不断地走向前。

向外的人生,是一种涂饰的人生。而向内的人生,是一种洗刷的人生。向外的要在外建立,向内的则要把外面拆卸,把外面遗弃与摆脱。外面的遗弃了,摆脱了,然后你可走向内。换言之,你向内走进,自然不免要遗弃与摆脱外面的。

内向的人生,是一种洒落的人生,最后境界则成一大脱空。佛家称此为“涅槃”。

人生到达涅槃境界,便可不再见有一切外面的存在。

中国的禅宗,似乎可以说守着一个中立的态度,不向外,同时也不向内,屹然而中立。可是这种中立态度,是消极的,是无为的。

西方人的态度,是在无限向前,无限动进。佛家的态度,同样是在无限向前,无限动进。你不妨说,佛家是无限向后,无限静退。这只是言说上不同。总之这两种人生,都有他辽远的向往。

中国禅宗则似乎没有向往。他们的向往即在当下,他们的向往即在“不向往”。

中国儒家的人生,不偏向外,也不偏向内。不偏向心,也不偏向物。他也不屹然中立,他也有向往,但他只依着一条中间路线而前进。他的前进也将无限。但随时随地,便是他的终极宁止点。

因此儒家思想不会走上宗教的路,他不想在外面建立一个上帝。他只说“人性由天命来”,说“性善”,说“自尽己性”,如此则上帝便在自己的性分内。

儒家说性,不偏向内,不偏向心上求。他们亦说“食色性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他们不反对人追求爱,追求富。但他们也不想把人生的支撑点,偏向到外面去。

《鹳鸟踟蹰》

02

向内寻找自由

——《中国思想通俗讲话》·中国思想通俗讲话补篇

近代国人争尚自由,乃百年来事。然百年来之中国社会情景,则日失其自在。不自在,又乌得有自由。此一端,可证近代国人所争尚之自由,乃与中国传统自由自在之自由大异其趣了。此因近代自由乃竞向外面人群中求,而中国传统之自由,则每从人群中退隐一旁,向自己内里求。各自之自由,即各人内在之心性。今人言自由,则指对外之行为与事业言。孔子曰:“道之不行,我知之矣。”是对外不自由,孔子亦自知之。又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则其对自己内在之一心,固已获得其极端圆满之自由矣。故孔子为中国之至圣先师,逝世已两千五百年,而其当生之存心为人,则至今尚宛然如在。

故中国人言自由主在内,在心性之修养,不贵在外,为权力之争取。今人则一意向外,只要外面有一罅缝可钻,即认为乃一己自由所在,肆其性情,尽力争取,求变求新,无所不用其极。而各人之本来面目,则全已失去,渺不复存。亦不知在此上作计较。如此则仅知有外在之自由,即不再知有内在之人格。人格失去,复何自由可言。

西方人无不向外争自由,而亦终至失去其己身之存在。如希腊、罗马,乃及现代国家,无不皆然。而中国则自由自在,五千年来,依然一中国。故中国俗语,“自由自在”两语连用,涵义深长,实堪玩味。

今纵谓人生可分内外,但内在者总是主,外在者仅是客。失去其内在,则一切外在当无意义价值可言,则又何必尽向外面去争取呢?

中国人又言“自得”。《中庸》言:“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患难行乎患难,素夷狄行乎夷狄。君子素位而行,无入而不自得。”把人处境分作贫贱、富贵、患难、夷狄四项,实即上述所谓人生之外面。每一境必有一处置,处置当,即可有得。得之由己,亦得于己,故谓自得。然则人各可自由自得,非他人与环境之可限。

又有“自作”“自取”,不是好字眼。“自取其咎”“自作自受”,都是要不得事。又如说“自讨没趣”,与“自求多福”大不同。“求”贵求之己,“讨”则讨于人。乞之其邻而与之,虽非自取,亦要不得。至如“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此等“成”,此等“取”,则属自由自在之自得。不在外面,不在别人,此即素患难行乎患难之大节操、大自由。

《孔雀》

03

“每一件艺术即是一人生”

——《中华文化十二讲》·中国文化中理想之人的生活

中国人生活上的最长处,在能运用一切艺术到日常生活中来,使“生活艺术化”,便也是一种心生活。纵使吃饭喝茶,最普通最平常的日常人生,中国人也懂讲究。所谓讲究,不是在求吃得好、喝得好,不是在求饭好、菜好、茶好、酒好,而更要是在一饮一食中有一个“礼”。中国古人讲的礼,其中寓有极深的艺术情味,惜乎后来人不能在此方面作更深的研求与发挥。即在饮膳所用的器皿上,如古铜、古陶、古瓷,其式样、其色泽、其花纹雕镂、其铭刻款识、其品质,乃至其他一切,皆是一种极深的艺术表现。直到今天,此等器物几乎为全世界人类所宝爱。然而其中却寓有一套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寓有中国人心的一种极高造诣,这些都超出于技术艺能之上。别人虽知宝爱,却不能仿造。科学上所发明的机器,作用大,但可仿造,而且一学便会。

发明机器诚然要极高的心智,而制造机器则仅是一项技术,而且机器造机器,所需人力也少,而在机器中,也并不能寓有人的个性,即是说心生活并不在机器中。至于艺术便不然,凡属艺术品,必然寓有人之“个性”。纵使模仿的艺术,依然还见有个性。使用机器,不要个性;欣赏艺术,则仍寓有个性。所以机器世界人在外;艺术世界人在内。机器无生命;而艺术有生命。要学绘一幅画,要学拉一张琴,须得把自己生命放进去。因为它是艺术,需要从人的心灵里面再发现。每一件艺术即是一人生。须能欣赏艺术,才能创造艺术。“艺术”与“人生”紧贴在一起。制造机器不先要经欣赏,艺术不同,非经欣赏不再现。如梅兰芳唱《霸王别姬》,你也来唱《霸王别姬》,你须先能欣赏梅兰芳,把你自己生命先放进,然后再能唱。再唱得最像,仍与初唱者不同,因其各有个性。机器仿造可以一模一样,无区别。这是艺术世界与机器世界之大不同所在。机器世界是偏“物”的;艺术世界是偏“心”的。机器世界在“改造”自然;艺术世界则在自然之“心灵化”。心灵跑进自然,两者融合为一,始成艺术。

艺术世界、礼乐世界、道义世界都该属于“心”世界,也可谓是精神世界。什么叫“精神”呢?凡从个人心里流出来的,便可叫精神。机器世界从科学家心灵创造出来,科学也可代表一种精神,但机器造出以后,此项精神便没失于物质之内,由是用机器再造机器,不用再花很多精神。人坐在机器旁,服侍那机器,那机器自会活动,在旁的人只要不打瞌睡便行。艺术世界不同,须不断要从心灵中创造出来。学唱学画、一笔一钩、一声一字,须懂得要从心灵中流出。画家一幅画,作曲家一部曲,代代流传,不断临摹,不断演奏,前代后代,此曲此画之内在精神则依然存在,这就是精神世界。

《一一》

我们在身生活之外有心生活,便该在物质世界之外有精神世界。过去人的心能与现代人的心相通,上下古今融成一个“大心”。这个大心能通天地,亘古今,而自存自在。天地没有心,人类可以帮它安上一个心。身有限,心无限。若单从物的一面讲,则空间有限,时间也有限。若转从心的一面讲,则成为空间无限,时间也无限。从物世界过渡到心世界,那是人人可能的。若能进入此心世界,此心自安自乐。一切道德仁义,也全从人类心里流出。仰不愧,俯不怍,只是一心,即是一精神界。进入此精神界却人人能之。不比艺术,还是有能有不能,不一定人人能在艺术世界中安身立命。所以中国人看重此道义世界与精神世界,又胜于看重艺术世界。

一代史学大师,一生钻研中华传统文化

在历史中找到人生之道

用17册书重建现代人的生活支点

原价1059元,现在仅需582.5元

精彩好书,不要错过❗️

来源:理想国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