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世界最强锂电在中国诞生?充电一次跑1000公里成真?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15 12:21 3

摘要:刚刚过去的8月13日,中国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投下了一枚重磅“核弹”:他们研发出一种新型锂金属电池,能让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直接翻倍,充电一次从北京开到上海将不再是梦,这可能是全球迄今为止最强的锂电池了!

刚刚过去的8月13日,中国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投下了一枚重磅“核弹”:他们研发出一种新型锂金属电池,能让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直接翻倍,充电一次从北京开到上海将不再是梦,这可能是全球迄今为止最强的锂电池了!

◆ 01 你是否也有“续航焦虑”?

你是不是有这样的感觉?每次开电动车出远门,都像在玩一场心跳游戏。盯着不断下跌的电量,到处寻找充电桩,生怕被撂在半路。这该死的“续航焦虑”,已经成了所有电动车主的噩梦。

而这一切的根源,都指向那个小小的电池。

过去几十年,电池技术一直在“挤牙膏”式地进步,能量密度始终无法实现质的飞跃。我们似乎被困在了一个瓶颈里,动弹不得。

然而,天津大学和西北核技术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决定不再遵守旧规则。他们用一种颠覆性的思路,为我们捅破了这层天花板!

◆ 02 旧世界的“族长”:顽固的电解液

大聪明都知道,电池内部就像一个繁忙的城市,锂离子是市民,正负极是他们的家和公司。而连接这两点的“交通系统”,就是电解液。

以前的电解液,就像一个“一言堂”的族长。它规定锂离子(市民)只能走固定的几条路(溶剂化结构),效率低下还容易“堵车”。更糟糕的是,这种死板的交通规则,会导致锂离子在负极“违章停车”,堆积成危险的“锂枝晶”——这玩意儿就像城市里的毒瘤,随时可能刺穿电池内部,引发短路甚至起火。

无数科学家试图优化这个“交通系统”,但都只是小修小补。

在一条拥挤的老路上修修补补,永远无法建成通往未来的高速公路。

◆ 03 新世界的“魔法师”:一杯“鸡尾酒”引发的革命

面对这个难题,胡文彬教授、韩晓鹏教授和欧阳晓平院士团队,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

既然一条路走不通,那就干脆建一个四通八达、高度自由的立交桥网络!

他们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离域电解液”设计。

这是什么意思?

简单来说,就是不再依赖单一的溶剂和锂盐,而是像调制一杯复杂的鸡尾酒一样,将多种经过AI和大数据筛选的溶剂、锂盐混合在一起。

这杯“神奇鸡尾酒”在电池内部创造了一个“无序”却又“高效”的微观环境。锂离子在这个环境里,不再被死板的规则束缚,可以自由、快速地穿梭。它们移动的阻力变得极小,也不会轻易“违章停车”了。

所以真正的秩序,并非来自死板的限制,而是源于更高维度的自由。

◆ 04 数据炸裂:这不是PPT,是未来的发动机!

理论再好,也要看疗效。当这杯“鸡尾酒”被注入电池后,奇迹发生了:

能量密度创世界纪录:在5.2安时的软包电池中,能量密度飙升到了恐怖的618.2 Wh/kg!这是什么概念?是目前主流商用锂电池的两倍还多!

续航直接翻倍:装上这种电池,现在续航500公里的电动车,未来就能轻松跑上1000公里。

从实验室走向现实:团队不只做了个小小的纽扣电池,他们成功组装了一个3.9千瓦时的大型电池组(这已经接近一些小型电动车的电池包容量了),能量密度依然高达480.9 Wh/kg,并稳定运行。

这项技术不仅意味着续航焦虑的终结,更将为电动飞机、长航时无人机、以及方兴未艾的“低空经济”插上翅膀。

当然,这款电池目前还只有90-100次的循环寿命,只是验证了技术可行性,距商业化电动车的要求还有较长的路要走。但它在针刺实验中表现良好,这意味着它具有极大的潜力,可能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突破。

这一次,中国科学家站在了世界能源科技的浪潮之巅。这项发表在世界顶级期刊《自然》上的研究,不仅仅是一次技术的突破,它更是一个信号:一个由中国智慧驱动的,更清洁、更高效、更激动人心的能源新时代,已经拉开了序幕。

下一次,当你开着电动车飞驰在高速上,请记住,那份无拘无束的自由,正由这样的顶尖科技在背后默默守护。

参考文献:

He Huang, Yitao Hu, Yajun Hou, et al. Delocalized electrolyte design enables 600 Wh kg−1 lithium metal pouch cells. Nature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9382-4

来源:徐德文科学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