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践行“两山”理念 绘就生态画卷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15 12:04 1

摘要:清晨推窗可见青山如黛、白云飘曳,21℃的微风携草木清香驱散燥热,街头桂树成荫、蝉鸣轻摇,贯城河边老人晨练,远山薄雾缭绕,这座被绿意浸润的城市,将“两山”理念织入每片叶、每缕风,绘就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和谐画卷。

酷暑八月,各地骄阳似火,安顺却藏在一片清凉绿意中。

清晨推窗可见青山如黛、白云飘曳,21℃的微风携草木清香驱散燥热,街头桂树成荫、蝉鸣轻摇,贯城河边老人晨练,远山薄雾缭绕,这座被绿意浸润的城市,将“两山”理念织入每片叶、每缕风,绘就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和谐画卷。

护绿守蓝:

厚植生态底色 筑牢绿色屏障

安顺地处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区域,生态保护责任重大。在这里,制度建设与精细管护双管齐下,为生态环境筑牢坚实防线。

贯城河蜿蜒穿过安顺市区,曾经污水横流、垃圾漂浮,附近居民苦不堪言。退休教师李德贵回忆道:“以前这河边气味难闻,路过都得捂着鼻子,更别说在这儿休闲了。”如今,清澈见底的河水潺潺流淌,鱼儿在水草间穿梭嬉戏,沿岸绿树成荫,成为市民晨练、散步的热门去处,李德贵也常常和老伙计们来这儿下棋聊天,享受惬意时光。

贯城河穿城而过

“贯城河的有效治理是安顺大力推进生态保护的一个缩影。”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科长勾清莉介绍,如今,安顺通过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开展河道综合整治、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等举措,全面提升水环境质量。同时,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河长体系,加强对12个国控、省控断面监测,确保水质稳定达标。中心城区曾经的13个黑臭水体,如今已变身生态景观带,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除了水环境保护外,安顺在其他生态保护领域同样不遗余力。在森林资源保护方面,实施了严格的森林采伐管理制度,加大了对非法砍伐、破坏林地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同时,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活动,不断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

走进西秀区的山林,郁郁葱葱的树木遮天蔽日,山林里不时传来清脆鸟鸣。“我市连续10年在春节后上班第一天举行市县乡村四级干部义务植树活动,今年,全市共设85个义务植树点,参加人员0.8万人,植树8万株,面积0.8万亩,全民义务植树氛围更加浓厚。”市林长制办公室负责人石亮介绍,严格落实林长制后,森林资源得到有效管护,安顺全市森林覆盖率提升至62.35%,石漠化治理成效显著。

为了让更多人参与到森林保护中来,安顺设立生态护林员岗位,全市、县、乡、村四级林长共2016人,积极参与到了森林资源的日常巡查和保护工作中。紫云自治县白石岩乡护林员卢正林便是其中一员。他每天穿梭在山林间,巡护山林、监测病虫害,守护着这片绿色家园。

我市开展义务植树活动

如今,安顺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9.5%,同比上升0.3个百分点;PM2.5浓度2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微克/立方米;12个国控、省控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100%;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未发生重特大环境污染事件。同时,安顺还积极建成“无废学校”“无废小区”“无废工厂”等12类覆盖各领域的“无废细胞”工程143个,我市《推进医疗机构可回收物利用,助力园区减污降碳》案例入选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无废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首批典型案例,为全国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提供新样板。

绿产富民:

山林结出“金果子”,生态托起致富梦

安顺良好的生态基底,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依托山林资源,安顺通过“生态+产业”模式,让石漠化山坡变“聚宝盆”,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富民动能。

今年7月,关岭自治县花江镇多德村的蜂糖李基地迎来了采收季,一颗颗饱满圆润的蜂糖李挂满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着诱人的光泽。

蜂糖李丰收

“我们村一共种植了3000亩蜂糖李,其中三年以上开始产果的李子树有1500多亩,每年产值都有数百万元,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产业。”该村党总支书记冷攀学站在蜂糖李种植基地里,看着曾经的石山变成了青山,青山又成为“金山”,心中既感慨万千,又无比高兴。

曾经的多德村是花江镇石漠化较为严重的村子之一,满山满坡裸露着的森森白石一直制约着村子的发展,长期以来,当地群众只能在石头山上种玉米,但由于石漠化的影响,往往一亩地一年忙到头也只能收上五六百斤玉米,日子过得相当清苦。

2018年,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帮扶下,该村开始转变发展思路,制定了“石漠化治理+生态产业”的模式发展蜂糖李种植,并通过示范带动使村民们纷纷投入到蜂糖李产业的发展中来。

如今多德村的蜂糖李种植面积从最开始的数百亩,到现在的3000亩,多德村在石头山里打造的生态果林越来越大,不但让当地农户的腰包鼓了起来,还有效治理了石漠化,让原先光秃秃的石头山变成了绿油油的李子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双丰收。

在安顺,“生态赋能产业,产业反哺生态”的良性循环并非个例。关岭的山间果林只是安顺生态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写照。如今,各类特色产业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多点开花,让更多自然馈赠的“生态礼物”成为百姓手中的致富法宝。

在普定县化处镇朵贝村,贵州哚贝古茶开发有限公司的1000余亩茶叶在雨后更显翠绿,与2000余株古树茶相映成趣。山脚下的茶厂内,生产线轰鸣,夏秋茶经过加工销往全国乃至海外。

茶产业已成为带动群众致富的又一重要产业

“凭借高山云雾的地理环境、生态有机的管理模式以及朵贝地方茶的品牌效应,我们已连续十多年获得‘欧盟有机认证’与‘国际有机认证’,每年能生产精品高端茶叶6吨,年产值达800万元。”公司总经理代琼介绍,依托这片茶山,该公司每年带动务工近2万人次,还积极探索茶旅融合路径,通过采茶、制茶、品茶、研学等活动,每年吸引游客超2000人次前来体验。

林下养鸡

除了蜂糖李和茶叶,安顺还培育了食用菌、中药材、生态畜牧业等特色产业,形成“一县一业、一村一品”格局。在西秀区,林下种植的中药材撑起了当地村民的致富伞;平坝林下灰鹅养殖,让更多优质禽产品走向千家万户。如今,安顺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林长制为抓手,在"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上下功夫,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截至目前,全市上半年林下经济经营和利用林地面积126万亩,实现林业生态产值34.53亿元,绿色产业蓬勃发展。

景美业兴:

清凉山水引客来,美丽颜值变美丽经济

“21℃的城市”是安顺最响亮的招牌。依托凉爽气候和自然风光,安顺将生态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本,让好风景带来好“钱景”。

黄果树瀑布景区,奔腾的水流从悬崖峭壁上飞泻而下,气势磅礴,水雾在阳光下折射出绚烂的彩虹,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

黄果树瀑布

为了让游客更好地感受自然魅力,同时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干扰,景区建设了生态步道,蜿蜒穿梭于密林间,观景台与周边景观巧妙融合,游客既能近距离观赏瀑布,又能沉浸在大自然的怀抱中。

“这里的环境简直太棒了,白天观黄果树景区,晚上回到酒店还能泡温泉放松身心,又能亲近大自然,真的是夏季度假的不二之选。”来自西安的游客李显芬赞叹道,安顺没有把森林只当作景观,而是深入挖掘其“疗愈”价值,将温泉、步道、亭台等设施融入林海,让游客在呼吸清新空气的同时,能泡温泉、漫步道、听鸟鸣,在自然中放松身心。

好山水孕育好产业,生态旅游产业在安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除了黄果树瀑布景区,龙宫景区也别具特色。幽深的溶洞中,暗河潺潺流淌,奇异的钟乳石在灯光的映照下五彩斑斓,宛如一个神秘的地下童话世界。游客们乘坐小船,穿梭在溶洞之中,仿佛开启了一场奇幻的探险之旅。

随着生态旅游的蓬勃发展,安顺的民宿产业也蓬勃发展起来。在各个景区周边,特色民宿如繁星般点缀。这些民宿大多采用当地的木材、石材等天然材料建造而成,与周边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民宿内的装饰也充满了地方特色,让游客们在住宿的同时,能更好地感受安顺的风土人情。

黄果树旅游区牧野童话民宿

从黄果树的磅礴瀑布到民宿的恬静,安顺的“清凉经济”越做越火。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6月,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3280.84万人次,同比增长12.2%;实现旅游花费320.83亿元,同比增长11.5%,越来越多的游客冲着安顺的清凉而来,带走的是生态特产,留下的是对绿水青山的眷恋。

在安顺,“两山”理念不是抽象的概念,是清晨的鸟鸣、枝头的甜果、游客的笑脸,是护河人船头的涟漪、种树人脚下的泥土、农家乐飘出的炊烟。这片土地用实践证明:守护绿水青山,终会收获金山银山;当生态底色越来越亮,发展的路子就会越走越宽。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