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电影的幸福感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5 12:01 2

摘要:“刚才广播里通知,今天晚上我们生产队要放露天电影,大家约好一起早点出发哟!”童年时代那种相互邀约一起看电影情景时常在我脑海中浮现。提起看电影感觉比过年时穿新衣服还高兴。因为那个年代,农村条件艰苦,物质和精神生活都比较匮乏。公社放映队能够来到我们生产队放一场露天

文/吴兵

露天电影在四川又叫坝坝电影。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有深刻印象。

“刚才广播里通知,今天晚上我们生产队要放露天电影,大家约好一起早点出发哟!”童年时代那种相互邀约一起看电影情景时常在我脑海中浮现。提起看电影感觉比过年时穿新衣服还高兴。因为那个年代,农村条件艰苦,物质和精神生活都比较匮乏。公社放映队能够来到我们生产队放一场露天电影就是一个非常“奢侈”愿望。

我自幼在农村长大,家中院子是一个四合院,坐南朝北,木质结构,白墙青瓦,中间地坝由无数块长方形的青石板平铺而成,院内住着六户人家,老老少少相处融洽和睦。门前,一棵老槐树枝丫上面挂着一个大喇叭广播,历经数载风雨洗礼,外表颜色渐渐泛白,但是广播声音清晰宏大,已经成为当年我们院子及时获取党和政府信息的重要渠道。每次听到大喇叭传出放电影的通知时,大人们脸上总会露出欣喜般笑容,我们也乐得抱成一团,跺着小脚,高声欢呼,奔走相告,顿时心里感觉跟中了大奖似的,兴奋不已。

生产队放电影是由公社统一组织安排,三四个月才轮到一次。为了让广大村民看上一场露天电影,放映员总会提前来到生产队布置放映场地,选择一个比较宽大、平整的晒谷场作为放映地点。记忆中放映队是两个人,一胖一瘦,胖的体魄强壮,瘦的皮肤黝黑。听大人们讲述,整个放映设备有200多斤重。他们一路肩挑手扛,步行约三公里的崎岖小路,边走边吆喝着,像似在给沿途老百姓逐一传递电影“喜”讯。放映前要做很多准备工作,比如:在地面立上两根笔直木头杆、挂上幕布和喇叭、安装放映机器、调试镜头焦距等等。他们忙前忙后,有时累得满头大汗,口干舌燥,仍不休息片刻,目的是给村民送上一顿丰盛、愉快的精神文化“大餐”!

那个年代,农村人白天忙于干农活、做家务,晚上休闲娱乐方式很少。一旦听到放映露天电影消息,邻居们几乎是“全家总动员”,家里大大小小都要“出动”,早早地搬起櫈子去抢占最佳观看位置,很快时间晒谷场上就挤满了密密麻麻的人。有坐长櫈看的、有站椅子看的、有蹲草坪看的、还有爬在晒谷场旁边柴草堆上看“反面”电影的。总之,电影观众千姿百态,热闹场景堪比过春节。

农村露天电影放映分三个步骤,首先是生产队干部借此机会用放影机话筒向村民集中宣讲党的政策法规、传达上级重要通知,其次放一段加演片(序幕)、大概时长10分钟,最后才是放映正片(电影)。

夜幕降临,当放影机一束强烈的光投射在正方形的银幕上,照亮漆黑的夜空。各种谈论声、嘻戏声、呼喊声戛然而止,晒谷场上空突然变得异常安静。随之而来,听到的是放映机器上两个胶卷转盘发出“哧哧”声,电影里的对话声、枪战声、武打声越来越洪亮,传遍整个村庄院落。

电影结束,银幕上跳出“剧终”两个大字那一刻,大人和小孩意犹未尽地盯着幕布,仍然沉浸在精彩剧情之中,依依不舍地挪动脚步,缓缓离开晒谷场,嘴上还激烈谈论着影片中主角的精彩演技和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回家路上,有打手电筒的、有打草火把的、有点蜡烛的、还有提煤油灯的。远远望去,田间小路上形成了一条条弯弯、长长的“火龙”,照亮大家前行的路……

回忆童年时代,放映的露天电影大都是枪战、武打、侦破等题材影片,当然也有情感生活片。我的童年兴趣爱好单一,除了爱看连环画外,就是特别爱看电影。不管天晴下雨、路程多远,我都会邀约邻居小伙伴一起去看。像《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少林寺》《岳飞》《杨家将》《自古英雄出少年》等许多电影故事情节至今历历在目。想起那种聚精会神观看电影场景还记忆犹新:一个炎热夏天,我身穿短袖和短裤刚好坐在银幕下,蚊子特别多,围在我身旁飞来飞去,咬得我浑身上下痒痒的,眼睛却一直死死地望着银幕,也懒得用手去拍打驱赶它们,生怕自己少看了一个镜头画面。

时光飞逝,往事如烟;岁月钩沉,思绪万千。曾经的露天电影,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和青春物证,承载着一代人的乡愁和记忆。随着时代的变迁,唯有经历过那段难忘岁月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露天电影带来的无穷快乐和美好回忆。而今,我虽然生活在繁华的城市,过着安定、幸福的生活,但是更加怀念小时候在农村观看露天电影的幸福时代,那种场景是满满的人间烟火气息。

来源:华夏畅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