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些人啊,不用等到大赛,也不用靠什么励志短片——她一上场,场馆的灯光仿佛都亮了一格
有些人啊,不用等到大赛,也不用靠什么励志短片——她一上场,场馆的灯光仿佛都亮了一格
李梦,就是这种选手。
半年没打公开赛,很多人以为她状态要找半天,结果全运会第一场直接来个10投10中,18分钟轰25分,打得跟训练馆投篮差不多。
第二场再上,面对江苏女篮这种硬茬,依旧顶着双人夹击砍27分。
两场下来52分,这还是在全运会这种防守强度和犯规尺度都偏硬的比赛里。
你说她是“状态回暖”?不,她是直接回到巅峰。
四川女篮今年的阵容,说句夸张的,能让不少省队提前想好输多少——李梦、韩旭、王思雨、刘禹彤,这个配置放在国内是“天花板+阁楼”的组合。
打山西那场,李梦没废话,开场就用身体去冲击防线,不是为了秀,而是直接把对手防线逼到犯规边缘。
你能看出来,她很清楚自己在这支队里的地位:不是陪衬,不是“偶尔出来得个分”,而是那个可以决定比赛走向的人。
到了打江苏那场,江苏队不是没准备,围剿战术、轮转夹击都用上了,可全场还是给了她15次罚球机会,这说明啥?
说明你根本拦不住她突破到篮下。
很多人看完这两场只记住了得分,其实更大的意义是——她的存在让整支球队的战术板都能顺起来。
李梦的中投是空间开关,能帮内线拉出空档;她的突破能带动弱侧轮转;她的防守站位和补位意识,直接减少了对手的空切机会。
这种全能型锋线,放在当下的中国女篮,你找不到第二个水平线相近的。
所以当宫鲁鸣之前说“未达到球队标准”,很多球迷直接回了一句:标准到底是什么?
宫鲁鸣这个人,资历和威望在国内篮球圈没得说。
问题是,他的用人逻辑很直白:理念优先。
你认同他的打法、服从他的管理,你就有机会。
不认同?再强也可能被边缘化。
亚洲杯半决赛失利,他依旧没动摇,依旧坚持用年轻人去磨合未来阵容。
锋线崩盘也没召回李梦,这就是执念。
有人说这是“未雨绸缪”,也有人觉得是“一意孤行”。
在体育圈,这两者的界限,往往就是成绩。赢了叫远见,输了叫顽固。
亚洲杯后,宫鲁鸣递交了一个三个月的集训计划,篮协也批了。
8月18日到10月18日,高原基地,“万次投篮计划”,直指命中率问题。
听上去很科学,但真正的悬念是——名单。
李梦会不会在里面?如果她不在,那意味着宫鲁鸣已经提前画好了“未来蓝图”,并且没打算在热身赛前改。
反过来说,如果她在名单里,那才是真正的剧情反转:意味着宫鲁鸣愿意放下部分执念,把成绩和即战力摆在第一位。
9月17日、18日,中国女篮要打两场热身赛,对手是尤文图特女篮。
这不仅仅是检验集训成果的机会,更是检验选人思路的窗口。
李梦如果能打,并且延续全运会的状态,那基本上世界杯、奥运周期她的位置就稳了。
如果她缺席,那多半得等国家队成绩再次吃紧的时候,才可能被“紧急召回”。
说白了,这就是一次提前的投票——到底是理念优先,还是战绩优先。
实话说,我不太看好她在这次热身赛前就被召回。原因有三:
宫鲁鸣的面子
在亚洲杯已经顶着压力选了年轻阵容的情况下,他很难在短期内自我否定。
阵容稳定性
长集训的目的本来就是磨合固定班底,如果中途大换人,对年轻队员的信号很混乱。
周期考虑
宫鲁鸣可能会想:与其现在改,不如等到2026世界杯前再做调整,那时候的召回就是“救火英雄”的剧本。
不过,体育圈有个老规矩——球迷的舆论压力不是空气,尤其是在大赛失利后。
如果热身赛名单公布前,舆论场持续发酵,李梦的全运会表现被反复传播,宫鲁鸣也不是不可能临时调整。
更何况,从竞技状态看,她完全有资格占据锋线核心位置。
这种能攻能防的选手,放在板凳上,不仅浪费,还可能被对手在心理上看作“内耗信号”。
李梦的52分,不只是分数。
它是一次对现有战术体系的挑战,是一次提醒——篮球场上,实力才是硬通货。
宫鲁鸣会不会松口?这不是简单的“要不要李梦”,而是他愿不愿意在理念和成绩之间,先给成绩让半步。
名单公布那天,就是看棋局的日子。
到时候,不需要太多解释,名字在不在,一目了然。
来源:阿凯聊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