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8日,区气象台先后发布大风黄色预警、雷电黄色预警和暴雨蓝色预警,朱泾镇塘园居民区灾害信息员张雨馨在巡查中发现一根避雷针严重倾斜,摇摇欲坠。居委会工作人员迅速上报,救援力量火速到场,仅用2小时完成拆除,避免了一场高空坠物危机。
近期台风、洪涝灾害多发频发,朱泾镇一起成功避险避灾案例被应急管理部风险监测和火灾综合防治司作为典型案例予以肯定并通报表扬。
2025年5月8日,区气象台先后发布大风黄色预警、雷电黄色预警和暴雨蓝色预警,朱泾镇塘园居民区灾害信息员张雨馨在巡查中发现一根避雷针严重倾斜,摇摇欲坠。居委会工作人员迅速上报,救援力量火速到场,仅用2小时完成拆除,避免了一场高空坠物危机。
这只是金山区防灾减灾救灾网络高效运转的一个缩影。去年以来,金山区防范应对台风、大风灾害的4起成功避险案例,接连被应急管理部风险监测和火灾综合防治司列为典型通报表扬。这支由341名基层信息员构成的“神经末梢”,如何在实战中淬炼出守护城市安全的“金山经验”?
体系筑基341名信息员织就三级防护网
“防灾减灾,信息先行”是金山区的首要经验。金山区创新构建“区-街镇(园区)-居村”三级管理体系,每级队伍至少配备2名专职信息员。这支队伍共有341人,已形成权责清晰的管理梯队,承担着灾害预警监测、灾情收集、知识宣传等关键任务。
鉴于信息员数量众多且人员流动性较大,对灾害信息的高效报送带来不利因素,区应急管理局建立了动态管理制度,每月更新信息员基本信息,并不定期进行抽查,确保系统平台内的信息准确有效。
“信息员是感知风险的‘末梢神经’,他们的能力直接关系预警的‘最后一微米’。”区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盛尉介绍。为此,金山区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线上+线下”双向举措赋能信息员队伍建设。去年以来,已开展系统化培训7次,并走进朱泾镇、山阳镇、吕巷镇等7个镇进行“送教上门”,助力信息员突破“经验主义”,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赋能砺兵精准滴灌+实景体验锻造实战先锋
作为防灾减灾救灾的“一线哨兵”,信息员如何在复杂环境与高压下精准履职?答案是“精准化+实景化”双轮驱动。
金山区紧扣区域特色,结合台风多发、农业占比高、农村人口多等特点,制作“接地气”的课件。同时,要求信息员提前梳理本单位“代表性”隐患,培训中集体开展分析研判、互学借鉴,且同步开展系统录入实操训练,实现培训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此外,联合区气象局强化汛期气象灾害特点及预警信号解读培训,整合社会救援力量,围绕“突发事件处置及自救互救”等核心模块,通过典型案例解析、流程演示等方式,系统性提升基层人员的风险研判能力与应急处置能力。
理论学习之外,沉浸式体验是另一大特点。金山区组织信息员前往嘉定区气象科普馆,在气象灾害体验厅、雷电台风实景体验区直面“灾害”,学习应对技巧;在虚拟演播室化身“气象主播”发布预警,锤炼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生动揭示了天气的奥秘,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应急救援知识和灾情报送技能。”朱泾镇信息员王春兰说。
基层破局“金山速度”源于多元共治
成功的避险案例,最终落脚在了基层的高效响应上。金山区基层单位在防灾减灾救灾一线展现出了雷霆“速度”、硬核“力度”与暖心“温度”。
去年以来,石化街道3起案例通报表扬,其依托网格化管理,将防灾减灾救灾融入“1名网格长+X名楼组长+N名志愿者”模式,吸纳群众参与,运用共享视频,构建“网格+群防+技防”三维联动体系,形成力量多元、共治高效、响应迅速、跟踪消除的发现处置网络。
2024年9月至2025年7月,街道先后快速处置三起险情:东礁一村居民上报阳台窗户脱落,信息员曹越及时处置,避免坠物伤人;信息员陈晓燕巡查发现商铺招牌破损,街道迅速拆除化险;网格监督员陆春霞发现招牌松动后,联动警戒并协调紧急拆除,调取街面监控跟踪消除隐患。同步构建多元报送渠道,善用应急管理部系统并辅以电话、微信确保紧急隐患速报;社区与上级建立紧密联络机制,明确责任人与联系方式,保障信息高效传递。
朱泾镇同样成效显著。7月30日,“竹节草”台风来袭,金来居民区信息员何俊杰发现店招外包铁皮有坠落风险,立即启动“第一圈层”响应,与物业人员拉警戒线;居委会启动“第二圈层”响应,扩大警戒范围并上报;镇防汛指挥部启动“第三圈层”响应,派救援队加固,3小时内及时化解危机。
一次次成功避险,正是金山区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实战能力的生动印证。从织密信息网络、锻造专业队伍,到激发基层治理效能,金山区正用实际行动,在极端天气的“大考”中,持续书写守护城市安全与市民平安的“金山答卷”。
通讯员:邢望明、应磊磊
编辑:何小燕
责编:俞萝寅
审核:陈建军、林堃
来源:i金山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