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经开区:营商“软实力”铸就产业增长“硬支撑”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15 10:28 2

摘要:作为西安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和顶梁柱,西安经开区成为全省首个工业产值超过千亿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凭借强势发展势头稳居全国国家级经开区第一方阵。

作为西安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和顶梁柱,西安经开区成为全省首个工业产值超过千亿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凭借强势发展势头稳居全国国家级经开区第一方阵。

产业的韧性发展离不开“保姆式”的营商服务。经开区打造“经开事 经心办”政务服务品牌,构建“1+2+N”三级联动便民政务服务体系,设立多家“园中园”政务驿站和企业服务驿站,常态化推行上门问需、上门送证/照服务,让企业“足不出园”便利办事。同时,经开区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将营商“软实力”淬炼为企业成长、产业增长的“硬支撑”。

汽车产业发展动能强劲

西安新泉:

汽车智造链上奏强音

8月14日,在位于经开区的西安新泉汽车饰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安新泉”)现代化厂房里,机械臂精准地取放零件,激光检测仪快速检测,75秒就能完成一个汽车内饰骨架的注塑与检测流程。作为新泉股份的全资子公司,这家2020年成立的企业,在西安优质营商环境的加持下,正以“龙头带动、链上发力”的姿态,成为西安汽车产业集群中的重要一环。

西安新泉汽车饰件有限公司厂房内,机械臂正在装配产品。(记者 王旭东 摄)

链式突围

构建10公里产业生态圈

“2021年5月,西安新泉在经开区破土动工时,隔壁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与项目地之间无路可通,经开区领导现场办公,三天打通运输‘生命线’。”谈及落地之初,西安新泉总经理王祺记忆犹新,新冠疫情期间,这座现代化工厂“当年奠基、次年投产”的“西安速度”让人惊叹。

这样的高效落地,得益于西安优越的营商环境,也源于企业与西安汽车产业的深度绑定。早在2005年,新泉股份就与陕汽、吉利等企业开展配套合作。随着吉利西安基地建成、陕汽持续发展,企业满足“本地化配套”需求,西安新泉成为首批入驻西安的汽车内外饰一级供应商。

作为陕汽、吉利的“铁杆搭档”,新泉股份曾饱受千里运配件之苦。“以前要从江苏运输产品,如今,在‘家门口’就能完成生产配送。”王祺介绍,西安新泉周边10公里内聚集了大量上下游配套企业,本地配套率超50%,从注塑原料到零部件,形成了紧密的产业链生态。

工人正在装配产品。(记者 王旭东 摄)

500名员工中95%是本地居民,三条产线满负荷运转,产品覆盖仪表板、门内护板等17类……西安新泉的快速成长,是西安经开区汽车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站在智能化产线前,王祺细数政企同行的温暖瞬间。疫情期间,经开区开辟绿色通道保障设备进场;经开区在员工教育、住房等方面的支持政策,让团队稳定性大幅提升;就连生产线扩容,都有专班对接环评提速。

在西安市及经开区的助力下,2022年,西安新泉在试生产阶段产值破亿,2024年产值更飙至5亿元。随着产业链不断完善,越来越多配套企业渴望入驻,王祺笑指窗外:“晚来的企业已经在打听其他地块,现在经开区这里是一亩难求!”

智造升级

机器人“上岗” 效率精度双提升

走进西安新泉的生产车间,记者看到,最核心的注塑环节已完全由机器人接管,两台机械臂分工协作,一台抓取大件骨架,一台处理精细螺栓,配合激光检测系统完成质量把控。

“过去人工取件、检测,一个件要120秒,现在机器人75秒就能搞定,效率提高60%。”王祺算了笔账,两台机器人的工作量相当于3名工人,远高于人工水平。

在安全性能要求极高的气囊组件生产环节,智能化体现得更为明显。仪表板内的气囊需要精准点爆,机器人会将专用布料与螺栓同步放入模具,通过注塑一体成型。

“这块布是气囊的‘铰链’,能确保气袋顺利弹出保护乘员。”王祺指着生产线上的配件解释,每天开班前,工人会用特制的“坏螺栓”测试设备,确保检测系统万无一失,一旦发现不良品立即剔除,且无法返修,从源头保障质量。

目前,企业的三条主产线均实现柔性生产,柔性生产是以“制造系统响应内外环境变化的能力”建设为核心的生产方式与方法论。西安新泉通过调整机器人程序,兼顾商用车(产品长度约2.2米)与乘用车(1.5-1.7米)的生产需求,年产能达30万台套配套产品,可满足不同品牌车型的多样化需求。

西安新泉的发展轨迹,正是西安汽车产业“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双轮驱动的生动实践。在这片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的沃土上,更多“链上企业”正加速成长,共同书写着西安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数据显示,今年1-6月,西安经开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9.80亿元,同比增长17%;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416.18亿元,同比增长2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8%。

经开区始终践行工业立区、产业强区理念,成为全省首个工业产值超过千亿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凭借强势发展势头稳居全国国家级经开区第一方阵。

聚焦先进制造业主责主业,经开区先后引进聚集了陕汽、吉利、隆基乐叶、华天科技等一批领军企业,累计入区企业超过10万家,形成了汽车、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11条重点产业链,建立了“4+4+4”现代产业体系(4大支柱产业+4大新兴产业+4大生产性服务业)。

今年1-6月,经开区汽车产业势头强劲,成绩亮眼。陕汽控股累计生产汽车8.64万辆,同比增长3.3%。销量达10.03万辆,同比增幅13.9%;西安吉利汽车增长势头同样迅猛,累计产量达16.46万辆,同比劲增29.8%。两大龙头企业的喜人数据,直观展现了企业的发展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也折射出经开区汽车产业发展的强劲动能。

如今,经开区已形成以陕汽集团、吉利汽车为龙头的全市唯一“商用车+乘用车”制造基地,并聚集了西安康明斯、汉德车桥、德仕零部件等30余家核心零部件企业及上百家配套企业,具备60万辆整车产能。

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经开区已聚集了华天科技、华羿微电子、龙腾半导体等龙头企业,主要发展高端集成电路封装、硅基IGBT及功率半导体芯片、第三代半导体器件及大功率LED照明控制芯片、卫星通信设备、工业软件等,着力培育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产业,创新信息技术服务新业态和新模式。

今年1-6月,经开区电子信息产业同样加速攀登,产值达到32.57亿元,同比增长10.2%,印证着经开区从制造到“智”造的跨越式发展。

产业的韧性发展离不开“保姆式”的营商服务。经开区打造“经开事 经心办”政务服务品牌,构建“1+2+N”三级联动便民政务服务体系,设立多家“园中园”政务驿站和企业服务驿站,同时依托驿站向周边企业延伸辐射,常态化推行服务上门问需、上门取件、上门送证/照服务,让企业“足不出园”便利办事。

同时,经开区依托项目审批服务专区,创新“一项目一策”工作法开展靶向服务,深化运用“提前介入+帮办代办+容缺预审”等服务机制,对重点产业项目实施全程代办服务。发挥政务大厅优化营商环境的前沿阵地作用,深化“潮汐窗口”服务,持续深化“周末不打烊”服务,不断增强政务服务效能,将营商“软实力”淬炼为企业成长、产业增长的“硬支撑”。

孵化器打造产业升级“新引擎”

蒜泥科技:

“造梦工厂”书写“从零到亿”的科创故事

西安营商环境持续提升,以蒜泥科技为代表的专业孵化机构,正成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催化剂”,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科创动能。

工作人员在蒜泥空间进行业务交流。(记者 王旭东 摄)

8月14日,在西安经开区凤城九路的蒜泥科技孵化器内,西安锦歌致盛商贸有限公司创始人陈之尧轻点鼠标,一场母婴产品直播即刻开启。从70平方米起步到如今800平方米的办公空间,这家电商企业的成长轨迹,正是蒜泥科技“陪伴式孵化”的生动写照。

“四位一体”构筑创新“雨林”

“这里就像创业者的‘伸缩舱’——一个人能开工位,十个人可扩办公室,让我们安心从零做到年销售额五六千万,不用来回搬家就能实现持续稳定发展。”陈之尧感慨道。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2014年成立的蒜泥科技,历经十余年发展,已从最初的单一孵化空间,成长为拥有18个科技企业孵化器、累计培育5000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科创苗圃”。以民营科技企业孵化器身份跻身“国家队”,蒜泥科技已迈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行列,带动就业近5万人次。

但西安蒜泥科技创新服务有限公司合伙人、运营总监张坤更愿意用“转型者”定义当下的公司:“我们正从提供工位的‘房东’,蜕变为深度赋能的‘股东’。”

蒜泥科技孵化企业西安锦歌致盛商贸有限公司内,主播正在直播带货。

记者了解到,在蒜泥科技孵化器,政策宣讲会、融资路演、校企招聘会在各会议室不定时开展。这里藏着蒜泥科技的“服务密码”,即:空间、产业、政策、资本“四位一体”服务体系。

企业不仅能享受免费会议室、饮水机、茶水间、接待室等基础设施,更能获得贯穿全生命周期的深度赋能。

“初创企业最缺的是人和钱。”张坤告诉记者,蒜泥科技联合西安交大、西工大等高校举办专场招聘,更与创投机构、银行共建“蒜泥科创项目直通车”,疏通“人才贷”“科技贷”等融资“血脉”。

张坤坦言,服务性收入已占蒜泥总营收的60%以上,彻底颠覆了传统孵化器依赖租金的生存模式。

政企共育沃土“精准育苗”

2019年,蒜泥科技迎来关键跃升。在西安市科技局支持下,联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成立西安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今年6月又发起成立西安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目前,协会已吸纳西安交大、华为、商汤科技等近200家会员单位,标志着蒜泥正式开启专业化转型。

“我们要做人工智能领域的‘资源交换机’。”张坤告诉记者,蒜泥科技已建立覆盖陕川渝、晋鲁豫、江浙沪的跨区域资源共享网络。通过城市园区联动,西安本土科创项目可直接连通其他地市产业资源。

曾在此孵化的维塑科技,如今已成长为行业领军企业,其从初创到迁址经开区草滩片区的高质量发展历程,印证了蒜泥“精准育苗”的成效。

在西安经开区的支持下,蒜泥科技的发展轨迹与区域创新脉络深度契合。2016年,通过经开区推荐,蒜泥科技凤城九路项目成为全市首家民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017年,联合经开区共建的西安创业大街项目,如今已成为区域创新创业地标。

“经开区懂产业,更懂我们。”张坤表示,政府不仅提供场地支持,更通过定期组织惠企政策宣讲、产业资源对接、专项服务行动,为孵化器注入“政策活水”。

在西安优质营商环境和惠企政策的“阳光雨露”下,蒜泥科技“造梦工厂”里,更多“从零到亿”的故事,正在慢慢上演……

电子信息产业加速攀登

龙腾半导体:

创新沃土育出的功率芯片“破局者”

8月14日,在洁净度达每立方米≤10颗纳米粒子的车间里,一片片薄如蝉翼的8英寸硅外延片正经历着光刻、蚀刻、扩散的精密旅程,最终蜕变为打破国际垄断的高压超结MOSFET芯片。这里,是龙腾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腾半导体”)的核心战场。

龙腾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在展厅展示。(记者 王旭东 摄)

这家从西安本土崛起的功率半导体“国家队”选手,在经开区肥沃的创新土壤中,将高质量发展的“根须”扎得更深。

模式升级破局

从“纸上设计”到“全链条”跨越

2009年,龙腾以Fabless模式艰难起步时,欧美巨头扼住功率半导体命脉。2021年,龙腾半导体以17.7亿元重金砸向西安——陕西首条8英寸功率半导体外延片产线破土,开启从“纸上设计”到“手中晶圆”的跨越式发展。至今,龙腾已手握268项核心知识产权。

记者了解到,成立之初,龙腾半导体采用Fabless(无晶圆厂)模式,自行设计后,依赖代工生产。在产业模式上,龙腾的转型颇具魄力。2021年起,龙腾半导体开始自建产线,布局研发设计、外延片制造、晶圆制造及模块封装全链条,从Fabless模式向IDM(垂直整合制造)模式转型升级。

“核心技术必须攥在自己手里,”该公司战略发展中心总经理常甲辉指着监控中高度自动化的产线介绍,“超结MOSFET和IGBT晶圆是我们的‘拳头’,必须自主生产。”

8英寸功率半导体制造项目是这一转型的关键落子。

2023年,龙腾半导体投建的陕西省首条8英寸功率半导体外延片产线正式投产;2024年底,公司8英寸功率半导体器件制造项目获批启动,规划晶圆总产能为60万片/年;2025年,公司IGBT模块线开建,计划达到年产60万只车规级模块及240万只工业级(光伏、储能)模块的批量生产能力。整体项目计划带动就业超1000人,满产后可实现产值50亿余元。

生态赋能成长

创新“强磁场”助企业快速壮大

龙腾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西安经开区这片创新沃土。作为经开区专精特新企业的代表,龙腾享受到政策扶持、产业链配套、产学研协同等多方面的支持。

常甲辉算了一笔“协同账”:“晶圆在龙腾半导体制造,封装可就近交给几公里外的华羿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若没有这种配套,跨省物流将显著推高成本、拖慢效率。”

龙腾半导体的产品。(记者 王旭东 摄)

这种“半径效应”,正是经开区前瞻性布局半导体材料、封测等上下游企业的成果。

产学研融合则是龙腾半导体的另一条“生命线”。公司与西安交通大学共建“先进功率半导体技术研究院”,设立研究生培养与博士后创新基地,将高校的前沿研究力量源源不断注入产业化攻关。目前龙腾半导体已主导制定1项国家行业标准,参与多项国家标准制定。

在西安经开区的产业版图上,龙腾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正以蓬勃的创新活力,成为功率半导体领域的耀眼新星。这家2009年诞生于西安的高新技术企业,历经16年深耕,从最初的设计型企业,成长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专精特新“小巨人”重点企业、陕西省半导体及集成电路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

“经开区重视半导体产业,营商环境优越,科研院所密集、人才储备充足,这是我们扎根于此、持续投入的重要原因。”常甲辉表示,未来龙腾半导体将继续巩固在功率半导体领域的领先地位,向更大体量、更宽应用领域迈进,为陕西半导体产业“补链、强链”贡献力量,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书写更多“龙腾”故事。

文: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康乔娜

来源:西安新闻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