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视点·读端丨生态兴则文明兴 周国辉:以“两山”理念为笔 绘就生态文明新画卷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15 10:23 2

摘要:深入学习“两山”理念,让我认识到,生态就是经济。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生态就是民生。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公共产品和民生福祉。他说过,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生态就是

潮新闻客户端 编辑 董洁

杭州西溪湿地公园。记者 梁臻 摄

生态兴则文明兴。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安吉县余村调研,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刻阐释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辩证统一的关系。

20年里,从之江大地出发,这一理念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远地影响着世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科学指引,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

在这颗绿色种子播下20年之际,我们循迹溯源,在浙江持之以恒的实践中,感悟伟大思想的磅礴力量。

第一视点丨生态兴则文明兴——写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之际

山水林田湖草,还有冰沙,等等,都是人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生态,是生产生活必备的基础条件。

深入学习“两山”理念,让我认识到,生态就是经济。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生态就是民生。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公共产品和民生福祉。他说过,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生态就是文化。“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丰富的生态文化”。生态也是政治。“两山”看上去关乎的是山、水,本质上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共进、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体现的是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最高宗旨,彰显的是共产党长期执政、永葆江山的执政思想,是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伟大事业,是新发展理念的政治命题和政治要求。这大概是习近平总书记二十年前提出的“两山”理念,能够为广大干部群众所接受、继而为社会实践所证实、又郑重载入党章宪法成为执政治国理政重要理念和方略、并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和推崇的根本原因。

发现和把握真理,是要遵循和运用真理,改造客观世界,首先得改造主观世界。“两山”理念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最具独创性、标志性的崭新理论成果,除了其客观真理性外,最重要的是它的实践性和指导性,而且总书记用一以贯之、一如既往、知行合一的身体力行、以上率下、绵绵用力,加以引领和推动。这是我们学习领会、总结经验、深化实践需要特别注重和贯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也是能够融会贯通、持之以恒加以活学活用的思想路线和思想作风。这应当是“两山”理念提出20年系列活动的根本意义之所在。我个人认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思想和行动上要进一步明确几点——

一是以更高的站位打造生命共同体。必须遵循“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推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推进、协调发展。积极推进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企业、绿色矿山等“绿色细胞”创建,让“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理念遍地开花。要立足推进国家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长远任务,着眼于建好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搭建地区性、全球性绿色发展理论和实践研究互动平台,积极开展科学技术交流、政策对话和项目实施等领域的国内国际合作,推广输出浙江绿色产业链、价值链,全面提升绿色发展能力,为共建“美丽长三角”“美丽中国”提供浙江方案和浙江智慧。

二是以更大的格局推进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 “重要窗口”建设的基础底色。要发挥顶层设计的“四梁八柱”作用,持续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坚持治水、治气、治土、治废一体推进,着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推进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为发展构筑起“绿色谱系”,为转型集聚起“绿色动力”;进一步统筹绿色生态空间布局,将资源环境承载力基础上的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理念,确立为空间规划的基本原则,将区域规划和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实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不断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总结当前省际间、市县间、市县区域内生态补偿的有益经验,分析制约生态补偿的体制机制短板,寻求建立更科学、更合理、更全面的生态补偿机制,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是以更强的组织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好的发展离不开坚强的组织领导,离不开各方面的凝心聚力。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在基层。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组织政治引领、理论武装、头雁培优、党员先锋的优势,切实把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美丽事”融入党的初心使命,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融入基层党组织工作计划,融入工作实践,形成集成协同、协同增效的倍增效应。建立健全领导责任体系、企业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四是以更大的自觉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坚持群众路线不是一时之功,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党性要求。基层和群众中蕴含了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基层和群众中蕴藏了得天独厚的“三老”资源。要真正放下架子拜群众为师,放低身段向群众求教,积极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充分保障公众的生态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要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把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融入内心、融入生活。

五是以更大的力度依靠科技推动创新。今日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越是困难挑战加大,越要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越要向绿色转型要出路,这是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根本方法。要充分挖掘绿色发展要素保障,灵活运用好“三新”,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系统变革,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强劲活力。其一是坚定新理念,要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指导改革创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现代技术,探索建立“生态+”“文化+”“大数据+”“互联网+”等创新模式,加大绿色技术创新,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绿色城市治理方式。

六是以更实的作风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生态是易碎品。必须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既要看到环境保护的脆弱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明白生态环境治理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又要看到浙江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生态优势,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标准不降;总结经验,把政策可执行、群众可接受、财政可承担、发展可持续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措施及时立法立规法定化,对改革成果和发展成果予以固化和制度化。要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向生态资源要发展潜力、向绿色经济要发展红利,把握好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节奏和力度,以更有为的作为、更务实的责任担当,把高水平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态篇章谱得更美。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