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甘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今日甘肃,正以生态之笔,书写绿色发展文章,在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大道上,描绘出“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华彩画卷。
徽县榆树乡高峰村的百亩油葵竞相绽放,村民在花海中拍短视频推介当地旅游资源。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李旭春
静宁县德美地缘冷链物流园智能选果线现场分选车间。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冯乐凯
蓝天白云之下的永靖县黄河三湾景区美如画卷。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蹊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小龙 杨唯伟 王虎 蔡文正 田丽媛 王煜宇
青山绿水,泽被陇原。
近年来,甘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今日甘肃,正以生态之笔,书写绿色发展文章,在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大道上,描绘出“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华彩画卷。
绿色动能澎湃陇原
夏日的兰州,黄河两岸绿意盎然。
走进兰州宝钢制罐有限公司的智能化车间,机械臂正以稳定的节奏运转,铝卷在流水线上快速变身,每分钟3000多罐的生产速度让人惊叹。车间里,设备排出的废气被引入余热回收器,热量经热管传导至水箱,加热后的除盐水随即被送回生产系统,能量得到了充分利用。
“我们在设备和工艺上做了很多改造,像余热回收、太阳能灯替换、空压机变频改造等,都实实在在降低了能耗。”兰州宝钢制罐有限公司厂长沈豪说。
坚持使用食品级可回收铝卷、油墨,从源头确保环保;持续改进罐体减薄技术;车间照明全部换成太阳能灯……这些看似细微的举措,汇聚成强大的绿色动能,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助力企业发展提速。
这家年产能11亿罐的制罐企业,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正以“绿”为底,蓬勃发展。
兰州宝钢制罐的实践,是兰州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兰州着力打造国家级、省级、市级绿色工厂三级梯队。目前,全市已拥有26家国家级、60家省级、31家市级绿色制造单位。这些企业覆盖多个行业,从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到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全链条发力,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努力将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为守护黄河母亲河生态安全筑起了一道坚实的“绿色防线”。
同样深刻的生态变迁在定西田野间悄然发生。
在定西市通渭县常家河镇,漫山遍野的山楂林构成一幅壮美的绿色画卷,梯田错落有致,黏土涝池成功蓄住了雨水……
这里,在20世纪末还饱受干旱和水土流失之苦。近年来,当地累计投入3155.15万元,实施一系列水土流失预防保护和治理项目,生态系统的水土保持功能大幅提升。
家乡生态好转,让常海增看到了这片土地的潜力。他成立了福兴德农牧林专业合作社,带领乡亲们在山坡上引种5万株山楂树,将1000多亩贫瘠土地变为山楂园。
起初,乡亲们对种植山楂树能致富还有疑虑,胜义村的张云轩第一个站出来,将自家5亩地流转给合作社,并积极学习山楂树种植技术。他算了一笔细账:土地流转年收入2000元,在基地务工每天挣150元,年底还有分红。一年下来,增收5万多元,比过去强太多了!
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农户开始大规模种植山楂树。2023年,园区带动群众户均增收2.8万元,村集体年收入突破数万元,200余名群众在家门口端上了“增收饭碗”。
通渭县常家河镇副镇长卢博玲介绍,“山楂小镇”目前已建成万亩山楂树示范园。规模化的种植不仅形成了壮美的田园景观,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还为后续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
2024年10月,通渭县常家河镇南河川小流域山楂小镇区块被确定为全省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试点。今年1月,甘肃省首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通渭县常家河镇南河川小流域山楂小镇区块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交易在通渭县成功签约。这场生态价值的“市场化觉醒”,让生态系统的供给、调节、文化服务三类产品实现“明码标价”。
站在山楂树林中,张云轩感慨地说:“现在更明白,守住水土就是守住了‘钱袋子’。”
绿色的山楂树不仅是生态的守护者,也成为乡亲们致富的希望。
山清水秀生态田园
在临夏州永靖县的太极岛,站在碧波荡漾的湖边,芦苇随风摇曳,候鸟悠然栖息。
“这里的河水清澈碧绿,沿着步道从湿地边走过,看到了黄河别样的一面。”兰州游客拓平说。
太极岛湿地作为刘家峡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核心区域,也是甘肃省重要的湿地自然保护区。近年来,永靖县把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营造了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生态环境。
刘家峡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围绕“黄河”主题,打造集住宿餐饮、休闲娱乐、康养运动、文化体验、亲子研学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度假区。同时,举办赛艇、钓鱼等赛事活动,开办民宿、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度假区产品不断多样化,实现了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度假区的发展变化,让甘肃黄河三峡旅行社导游部经理何玲玲感慨万千:“以前环境脆弱,游客稀少。现在水清了,鸟多了,这里成了摄影爱好者和游客的天堂。”
“现在的太极岛树青水绿,生态环境好。”太极镇大川村党委书记陈喜强说,太极岛湿地生态变好带动了周边乡村的发展。大川村充分利用黄河沿岸、鱼塘水池、田园风光等优势资源,发展以休闲观光和农趣体验为主的乡村生态旅游业,村民端起了“产业碗”,吃上了“生态饭”。
大川村的变迁,是陇原大地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甘南州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打造“圣境甘南·心灵之旅”旅游品牌。旅游业已成为甘南推进当地发展、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的“致富产业”。
“过去游客游玩甘南大多是报旅行团,基本是‘下车拍照’就走了,能停下来住几天的很少。”甘南州文旅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现在,随着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和产品深度开发,自驾游、深度体验游越来越火。”甘南州精心打造了多条精品旅游风情线和生态景观廊道,沿途设置众多观景台,让雪山草原、森林河谷的壮丽画卷在游客眼前铺展开来,游客得以随时驻足,沉浸其中。
甘南深挖生态与文化的双重价值,自2015年以来创新打造了2341个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项目。这些村庄环境优美,民族特色浓郁,游客可以深度体验民俗文化,感受独特的人文魅力。
“圣境甘南·心灵之旅——踏雪寻年趣甘南”新春嘉年华、临潭“万人扯绳”特色民俗活动、冶力关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常态化文艺演出……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遍地开花,每一场活动都成为展示甘南独特生态与文化的窗口,让游客流连忘返。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保护好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是临夏、甘南将生态资源的“美丽颜值”转化为驱动文旅产业蓬勃发展、带动百姓增收致富的关键。
因“绿”而兴因“绿”而富
庄浪县有层层梯田,层层梯田上有苹果园,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拥有百万粉丝的“乡村网红”王耀龙正举着手机,在果园里进行一场热火朝天的直播:“庄浪苹果,生长在北纬35度黄金带,昼夜温差大,梯田种植光照足,果肉密度大,细脆多汁,耐储存,甜得很呐!”
一场直播下来,轻松售出2万斤苹果。这种“果园直达消费者”的电商新模式,正是平凉市践行“两山”理念、打通生态价值实现“最后一公里”的生动实践。
生态优势如何转化为产业优势?平凉的答案是:一方面严格生态保护,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3.8%,去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1.8%;另一方面完善电商基础设施,建成县级直播电商中心2个、乡级电商公共服务站24个、村级电商公共服务点103个,实现快递到村全覆盖。
通过创新“生态+电商”发展模式,平凉的好山好水孕育的优质农产品走出大山,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去年,全市农产品上行交易额6.5亿元,带动数万群众增收致富。
在泾川县太平镇何家村,返乡退役军人何清华建起了绿水青山生态家庭农场。他用自己种的玉米投喂,减少了饲料支出,并且林间草和虫都是鸡的食物。这种林下散养模式养殖的肉鸡成本低、品质高,深受线上线下消费者欢迎。
“通过电商平台,鸡肉和鸡蛋销量大增,去年收入40万元。”何清华自豪地说,养殖基地年出栏生态土鸡1.5万只,带动周边50多户农户增收致富。
近年来,平凉市立足生态优势,着力培育“静宁苹果”“平凉红牛”等区域公用品牌,不断提升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同时,积极探索“生态+文旅”“生态+康养”等新业态,拓展产业链条。去年,全市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面积达到156万亩,生态环保产业链实现产值41.5亿元,文旅康养产业链实现产值39.4亿元。
在“中国电商示范市”陇南,电商助农作用凸显。依托于独特的地理气候,陇南构建起了“药椒油核畜、果菜菌蜂茶”现代化多元山地特色产业发展体系。同时,大力培育农特产品加工、现代制药等优势产业,形成了一批绿色、有机、无污染的农产品品牌。
如何让这些养在“深闺”中的特产走向外面更大的市场,走上更多人的餐桌,进一步提升农业绿色经济发展效益?陇南的答案是:借电商产业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2013年,徽县青年梁倩娟辞去城市的工作返回家乡,从零开始学习电商知识,开设了网店陇上庄园,摇身一变成了“梁掌柜”,把徽县土蜂蜜、手工挂面等农产品通过网络销往全国,带领数百户乡亲增收致富。
如今,梁倩娟已经成为当地诸多投身电商事业年轻人的榜样。据统计,梁倩娟累计带动周边300多户群众发展电商。
2014年,礼县青年白亚龙返乡创业,创建了礼县智朗格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通过电商让家乡滋味飘香海内外;
2018年,成县青年赵武强创办了自己的电商品牌——陇小南,如今,陇小南已经形成了种产销为一体的产业链,让成县核桃成为打开群众致富之门的“金钥匙”……
一个个创业故事,是陇南电商产业蓬勃发展的注脚,是陇南特色产业借势而上,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生动写照。
多年的发展探索,让陇南走出了不同于城市电商的农村电商发展之路。秉持“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的初心,陇南畅通产地与市场、城市与农村、消费品下乡与农产品出村的城乡经济循环,创新“一店带多户”“一店带一村”“一店带多村”的电商机制,走出“产业+农民+合作社+网店+平台+市场”电商助农增收路径。
在西和县十里镇前门村,电商能手刘许霞正在院子里,耐心讲解直播技巧。“比如这瓶蜂蜜,首先要讲清楚产品特点,然后是冲泡方法、适宜人群……”
具备8年电商从业经验的刘许霞深知,酒香也怕巷子深,只有通过电商才能让老百姓把农产品卖出去。因此,她从2023年开始免费培训乡邻,截至目前已培训2900多人,开店人员250多人,其中112人已出单。
截至目前,陇南全市注册网店稳定在1.59万家;今年上半年新增电商销售额38.5亿元;累计电商销售额已达527.38亿元;产品远销东南亚、俄罗斯、中亚等20个国家和地区。电商全产业链带动就业33.4万余人。
从黄河之滨的兰州到风光秀美的甘南,再到物产富饶的陇南,陇原大地的青山绿水间,处处涌动着绿色发展的澎湃动能,编织成甘肃绿色发展的壮丽图景。
这片土地,正因“绿”而兴,因“绿”而富,以绿满陇原的丰硕成果,交出了一份精彩的生态答卷。
来源:每日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