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声|一代侨领黄乃裳:南洋“新福州”缔造者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15 10:10 2

摘要:近日,《侨史流芳·侨领乃裳》微纪录片的导演黄可伟和团队正忙着拍摄前的最后准备。该片以“侨史流芳·侨领乃裳”为主题,计划通过三集系列短片,从生平事迹、家国情怀、精神传承三大维度,生动展现黄乃裳先生作为“拓荒者、革命家、教育家”的传奇人生。

近日,《侨史流芳·侨领乃裳》微纪录片的导演黄可伟和团队正忙着拍摄前的最后准备。该片以“侨史流芳·侨领乃裳”为主题,计划通过三集系列短片,从生平事迹、家国情怀、精神传承三大维度,生动展现黄乃裳先生作为“拓荒者、革命家、教育家”的传奇人生。

微纪录片《侨史流芳·侨领乃裳》开机。 黄可伟 摄

黄乃裳,作为维新志士,他创办福建近代第一张报纸《福报》;作为爱国侨领,他第一个率领福建移民,创建了蜚声海内外的沙捞越(砂拉越/砂朥越)诗巫新福州垦殖场;作为投身爱国事业的革命党人,他积极追随孙中山先生,致力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在异国他乡,胸怀儒家“仁”“恕”之心,带领乡亲们积极开垦荒地艰苦奋斗,积极维护华侨权益,将中华文化深度融入当地,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他毕生热爱祖国,报效桑梓,办报启智,积极投身革命,立志振兴中华。不论他乡与故乡,黄乃裳都怀着一颗初心,在华侨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宝贵的华侨文化遗产也将流芳百世。

追求进步

开放港口带来民主思想

黄乃裳,1849年7月25日出生,字黼臣或绂丞,号慕华,晚号退庵居士,出生于福州府闽清县六都湖峰村。

黄乃裳

他家中世代务农,家境贫寒,其父除务农外还兼木工,因此黄乃裳需“半耕半读以奉养家庭”。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怡蘋说:“关于黄乃裳的生平史料,除大陆学者的著述外,综合几次到马来西亚参加学术活动和田野调查搜罗到的综论著记载,如《黄乃裳与新福州》《砂捞越华人史》《砂拉越史事论丛(共四册)》《砂拉越华族史论集》《维新志士·拓荒者·革命党人:黄乃裳传》等,能清晰地梳理出黄乃裳的人生轨迹。”

黄乃裳如何成长为一位有着中国读书人仁义胸怀又能融合西方科学见识的人呢?年少的他,在一次受雇为人打工种稻时,不慎失手打翻工具,雇主发现赶到后却只问工具是否缺损,而完全不关心其是否受伤。经由此事,激起他的自尊心与向上的动力。

除了私塾的学习,聪敏的他更对外来语言产生好奇心与兴趣,而当时的福州正处于中西文化交流之境,时年17岁的黄乃裳,在薛承恩(Nathan Sites,1830—1895年)牧师、谢锡恩牧师处听闻福音认为“语甚奇创”,黄乃裳在他们的教导下学习英文。1872—1895年20余年间,他翻译许多美国书刊如蔚利高(Myron. Wilcox)的《美国史略》(1898年)等,另以福州方言翻译基督教圣经《旧约全书》为通用读本。他也不承想到,这些经历都为他以后在南洋创业成功埋下伏笔。

近代的福州,是一个开放的港口、军事防御要塞,在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意图和冲击下,清末的福州在商贸、船政(马尾船厂)等多方面处于一脚深埋传统、另一脚却被迫提跨半空需快速与西方现代化接轨的状态。

19世纪中期出生的黄乃裳在原乡依循传统完成省城会考,然在进京赴考时则不得不接受清朝在甲午战争爆发后被日本完败的事实,由此激发他“知非革命不足以救亡拯毙也”的爱国之志,转而投身政治革命参与“公车上书”,拥有中西相融知识的他,更于1896年希望借由办报启发民智以改革清朝时政,为达致宣扬改革的道路,即创办《福报》三日刊论政。在1898年的戊戌变法运动(百日维新)期间,黄乃裳曾八次上折光绪,为国政改革献计献策。

变法失败后,年近半百的黄乃裳怅然若失地回到福建,见其在《绂丞七十自叙》中言:“归闽,嗒然若丧,不知当为何事,可以少纾利他主义,因决往南洋群岛,觅一地旷人稀之处,可容数百万人为业农者,为桑梓穷无聊赖之同胞辟一生活路径,不至稿饿而死。且以远女主之淫威,与夫专制之虐毒。”

“由此,他开始兴起到南洋为同胞寻找一方净土的心念,开启人生的‘华侨旅程’。”王怡蘋说。

渡洋垦殖

推动近代福州人全球化流动

“初识黄乃裳先生的名字是在2014年,华侨大学华侨华人资料中心举办‘马来西亚学术参访’活动,参观了卫理神学院、新珠山黄乃裳纪念公园以及富雅各纪念公园。后受诗巫历史文物馆邀请为馆藏部分捐赠文物作保护典藏计划,从丰富的史料中开始研究黄乃裳先生。异国创业、著书立说、笔耕办报、回馈桑梓,不论在他乡还是故乡的每一件事,都看得出黄乃裳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王怡蘋说。

在王怡蘋看来,黄乃裳既结合中西之学又勤于笔耕不辍,更身体力行为福州乡亲搭建一条具有“海外团体契约”的劳工之路,间接促进近代华人团体人力资源全球化流动。

1899年,黄乃裳举家南渡新加坡,由女婿林文庆引荐出任《日新报》主笔,他也以“梅湖半农者”笔名发表文章。1900年5月,他到拉让江考察,审慎观察几处地理地貌后认为诗巫不论水文地形、水质土壤、物产风俗等皆十分合宜乡人“为业农者”,见《绂丞七十自叙》:“余沿江觅地,择其平原四百里之中,于诗巫附近之上下,流连十有三天,察其草木,尝其水土,知质地膏沃,无虎、豹、豺、狼、毒蛇、恶兽等害人之物。”

选定诗巫为垦地,由当时甲必丹(Captain)王长水居中引荐第二代拉者(Rajah,或Raja,又译为“拉惹”或“罗阇”,意为国王)查尔斯·布鲁克(Charles Brooke,1829—1917年),商讨开办垦场合同事宜与签约(1900年7月9日,共17条),并在林文庆及邱菽园担保下,向砂拉越政府贷款,支应初期垦务发展所需。

位于诗巫的黄乃裳中学 林礼长 摄

完成交办事项后,黄乃裳便返回福建的闽侯、闽清、古田、永泰、龙溪等地招募垦民。令人动容的是,黄乃裳抵达诗巫时,受到第一批垦民吟唱诗歌夹道欢迎,使其心中甚感宽慰,此后乡人便以1901年3月16日作为垦场建立纪念日。加上后来的第三批,黄乃裳招募的具有保障“海外团体契约劳工”共计1118人(采用刘子政研究数据)。1902年,黄乃裳在拉让江“新福州垦场”建设一栋木作建筑定为“福州会馆”。

“这意义是非常重大的。数百年来,出海的南洋客早期多为行商、住商身份或称个别移民(individual immigration),而近代以来的‘团体出海劳工’,一度被称为苦力劳工‘猪仔’,或称集体移民(group immigration)等。黄乃裳通过签订保障移民劳动契约方式,让华侨有了现代法律意义上的身份,不论地位和权益都能得到保障。”王怡蘋说。

黄乃裳在诗巫建立的“诗巫闽清同乡会” 王怡苹 摄

作为拓荒者,在他乡创业的华侨没有一个是容易的,黄乃裳也不例外。对于砂拉越诗巫的农垦经营,秉持着利他、悲天悯人信念的黄乃裳在殚精竭虑以启山林的5年时光中不是很顺利,尽管如此,他还是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成功。

“当我第一次踏足诗巫站在拉让江畔,在赤道之风的吹拂中,满眼见到华人在这块土地上100多年来积累的成就,耳际充盈着他们亲切有活力的‘福州话+闽南话+普通话+潮汕话+英语’多元用语的交谈和问候,海外华侨华人的生命力在此是如此饱满而鲜明。”王怡蘋说。

遥想当年黄乃裳劝募乡亲移民诗巫,自身数次南渡砂拉越于陆海之间的玩命奔波,其间还不时受乡人怀疑与谣言困扰,到开垦农场时因还贷而提前向移民征税的焦虑苦恼,看到乡亲生病或为垦地选种却栽种无果的丧气,在垦场内宣教兴学,以港主身份独自抵挡砂拉越政府欲在垦场内开赌场售鸦片给乡亲之压力……这些都消解于黄乃裳为同胞开辟一方生存之地的信念中。

“当然,黄乃裳的点点滴滴也融入移民诗巫的福州人记忆和一代一代口耳相传中,形成今日中马共同颂扬尊敬的开港者与有担当的侨领。”王怡蘋说。

黄乃裳作为砂拉越诗巫近代发展的开拓者与奠基者,其贡献亦获得砂拉越政府的表扬与肯定,第三代拉者温纳布洛克(Vyner Brooke)曾提及:“福州人为砂拉越的资产”(Foochows are assets of the state of Sarawak);另从诗巫“垦场纪念园”碑文“福地重修拉让史、州人共颂孝廉功”可见后代对于他所作功业的推崇,其历史地位对“福州十邑”和诗巫是十分显著的,对后世的影响可谓十分深远,正如时人刘久秀诗作所说:“拓港开川熟与俦,黄公业绩誉千秋;羹墙后浪超前浪,力把鸿图上一楼。”

东南亚一带华人至今仍尊称黄乃裳为“港主”,诗巫“新福州”垦场开辟至今已历124年,黄乃裳的行谊事迹深植于人心,在今日诗巫可见专属的“诗巫十邑同沾恩德——黄乃裳公园”“纪念前人筚路蓝缕艰辛——黄乃裳路”“华文教育承前启后——黄乃裳中学”等。

“在我们福州也有‘黄乃裳纪念馆’‘黄乃裳广场’等,不管在中国还是马来西亚,大家都用各自的方式来纪念黄乃裳,将他的传奇故事说好,将他的文化传承下去。”闽清县侨办主任许孙泉说。

位于闽清的黄乃裳纪念馆 张文奎 摄

爱国爱乡

致力于垦场和家乡的建设

故土难离,心系家国。1904年,黄乃裳离开砂拉越返乡继续未竟的革命事业。其结交孙中山并于1906年加入同盟会,后成为谘议局中第一位同盟会籍的常驻议员。

黄乃裳十分注重报纸宣传,办报以利在国内外宣传革命活动,同时积极兴学宣教,先后在闽江两岸建立小、初、高共34所学校。1907年,一边创建闽清县教育会,一边策划潮州黄冈起义。

辛亥革命期间,黄乃裳曾出任福建军政府交通司长、筹饷局总办等;受黄乃裳感染,1911年黄花岗起义的七十二烈士中,约一半为黄乃裳的门生。

护法运动期间,黄乃裳因不满福建督军李厚基而离开,转赴广州。1921年,72岁高龄的黄乃裳虽年迈体弱,但仍应孙中山先生邀请,赴广州任中华民国政府高等顾问,次年夏因病辞职回乡休养。1922年又应萨镇冰之请,任福建署高等顾问。

走进闽清二中,干净整洁的校园为孩子们提供了优越的教育环境,其前身就是黄乃裳创办的闽清县公立中学。移步福斗圳水利枢纽,汩汩清水如今依然润泽农田。1917年,黄乃裳为解决闽清千亩良田受旱问题兴修水利,水渠完成后被洪水冲坏,黄乃裳毅然决定重建。1919年2月,新堤坝和渠道完工,至今仍在使用。

不论在他乡还是故乡,黄乃裳的爱“乡”之情始终体现在对“乡亲”们的关心上。办教育、修水利,黄乃裳始终致力于垦场和家乡的各种建设。

1911年《左海公道报》报道:“新福州之名,为裳于光绪庚子年(1900年)觅得。波罗洲之英属沙罗越国之罗洋江(拉让江)流域,察其纵横四百里平原,地质膏沃、水土嘉善、大气平和,终年寒暑表朝暮七十五度,午八十五六度以上者,年中不过五七日,甚合敏奥(闽粤)人居住。”

《港主联语》里这样记载:“平生所愿事多违,差幸闻道壮年,天若有时,其尽藐躬分内事;故土久愁人太满,远辟殖民小局,我虽撒手,仍留余地后人来。”从这些文字可以看出,在黄乃裳要离开垦场时也为乡亲们作了最好的盘算与安排。

与西方人签订平等条约、率领同胞在外垦殖成功、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先行者、中国新闻出版的先驱、最早向清帝提出实行拼音文字的改革者……1924年9月22日,黄乃裳病逝于闽清城关梅城镇,走完其传奇的一生。

“1949年5月,黄乃裳先生在闽清公葬,那时我还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跟随送葬队伍绕行六都一圈,沿途所见所感,让我真切体会到乡亲们对先生发自肺腑的崇敬与缅怀。”今年88岁的闽清县坂东镇湖头村村民黄祥钗说。

在闽清,黄乃裳与三弟、甲午海战英烈乃模的墓园,建成至今已历经125载风雨。“如今,黄乃裳先生的精神依然如一盏明灯,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坂东人,以赤诚之心扎根故土,用实干之力建设家乡,让这份跨越时空的家国情怀永续传承。”黄祥钗说。

近年来,闽清县立足“侨领楷模”黄乃裳故里的独特优势,组织举办黄乃裳精神诗词创作研讨、书画展等系列活动,投资1100万元对台山黄乃裳纪念馆内部展陈、外部环境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年接待海内外侨胞超千人次。“我们还会聚各领域人才,组建省黄乃裳研究会,加强对黄乃裳文化、思想的研究探索。”许孙泉说。

来源:福建日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