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许浑,字用晦,润州丹阳(今江苏镇江丹阳市)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晚年时,许浑隐居家乡丹阳的丁卯涧,故而后人称他“许丁卯”。由于许浑的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又将他与诗圣杜甫并列,以“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这一句来总结他俩。
许浑,字用晦,润州丹阳(今江苏镇江丹阳市)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晚年时,许浑隐居家乡丹阳的丁卯涧,故而后人称他“许丁卯”。由于许浑的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又将他与诗圣杜甫并列,以“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这一句来总结他俩。
许浑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诗,他的诗多以登临怀古、送别旅思等为主题,以对仗工整、诗律纯熟、意境清幽而著称。
同时代的著名诗人韦庄非常推崇许浑,他在《题许浑诗卷》一诗里称赞道:“江南才子许浑诗,字字清新句句奇。”
宋朝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将他与唐朝名相裴度相比,在《读许浑诗》里写道:“若论风月江山主,丁卯桥应胜午桥。”
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高峰,名家辈出。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这四位可以说是超一流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合称“小李杜”,岑参、高适、王昌龄、王之涣是四大边塞诗人,孟浩然、柳宗元、韦应物是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再加上刘禹锡、元稹、刘长卿、李贺、韩愈等,这些可以说是一流诗人。那么许浑怎样评价呢?我自己认为他也是一位唐朝的一流诗人。
笔者精心选取了许浑著名的六首诗,这其中包括登临怀古诗、送别诗、边塞诗等多个题材,字字清新句句奇,真实地展露了许浑的诗歌才华和艺术水平,您认为他能是唐朝一流诗人吗?
一、《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诗的意思是:秋日的一个傍晚,秋风吹得满山红叶萧萧作响,我坐在长亭之中,畅饮一瓢浊酒来解除旅行的疲惫。抬头远望,天将放晴,天空中残留的几朵白云向太华山徐徐飘去,点点的疏雨随风洒落在苍茫的中条山上。苍翠的树色随着山势的起伏变得迥然不同,黄河呼啸奔腾着流向了遥远的大海。明天我就要到达都城长安了,可我还是向往渔人樵夫们的那种闲适逍遥的生活啊。
许浑从故乡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第一次去长安,在经过长安的门户——潼关时,被潼关险要的山川形势和优美的自然景色所深深吸引,他诗兴大发,在潼关驿楼的墙壁上,挥笔写下了这首五言律诗。
在诗的前六句,许浑利用他善于写水的特长,用酒水、雨水、河水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描绘了潼关四周雄浑苍茫的景象,在最后的两句,许浑含蓄地表示,他到长安并非是专为谋求名利,他还是向往渔樵那样的闲适生活,表达了他淡泊名利的人生旨趣。
全诗情景交融,语言浅显、意境阔远,诗味浓郁,可以看出“许浑千首湿”的名号果然是名副其实。
二、《塞下曲》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诗意:昨夜,在桑乾河之北,爆发了一场大战,将士们伤亡过半,再也不能把家归了。今天早上,从家乡寄来了书信,还给一位阵亡将士捎来了过冬的寒衣。
在这首简短的五言绝句里,许浑构思巧妙,他用自然质朴的语言、 浓缩精练的笔法,营造出深沉悲壮的意境,诗中虽然没有任何倾向性的评议,却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他对战争的谴责和对将士们及其家属的深切同情。
三、《金陵怀古》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唐文宗大和八年(834年),许浑来到江南游历,在六朝古都南京,许浑看到了一幕幕衰败的景象:那曾经是兵马聚集的景阳宫、站满卫兵的瞭望楼,早已是人去楼空;那茂密的松树、楸树掩映之下的,如今是一大片的墓地,墓地上远远近近竖立着大大小小的墓碑,那是历代无数官吏的坟冢;那一片高低起伏的生长着茂盛庄稼的土地下面,曾经是六朝时期奢华的宫殿。
那古老的石燕依然是展翅欲飞的形状,传说它飞翔起来则刮风下雨,它停止不动则雨过天晴。夜晚,长江上刮起了一阵阵的冷风,江豚在水中追波逐浪,嬉戏游行。
看到这些衰败的景象,许浑浮想联翩,南陈后主亲自填写的乐曲《玉树后庭花》早已唱完,南陈王朝的国运也随同一起告终,历代的英雄豪杰们一去不复返了,那些豪华的场面也随之一去无踪,只有那环绕在四周的青山,看上去依稀与洛中的群山相似。
这首《金陵怀古》,许浑在选取意象上有独到之处,在锤炼字句等方面也很显功力,全诗写得极其雄浑悲凉,不失为一篇怀古佳作。但还是有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明朝诗人谢榛指出,若是去掉中间两联,变七律为七绝,则气象雄浑,不下太白绝句。我觉得谢榛说得很有见地,好友,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呢?
四、《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诗意如下:唱罢一曲送别之歌,船家解开了缆绳,朋友随船踏上了行程。两岸的青山上,层林尽染,红叶夺目,江中水流湍急,小船儿迅速飘走。傍晚时分,酒醒之后,发现朋友早已远去,在漫天的风雨之中,我独自走下了西楼。
谢亭,又名谢公亭,是南齐著名诗人谢朓在任宣城太守时于城北所建。他曾在这里送别好友、著名文学家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著名的送别之地。
许浑在谢亭送别了一位好友之后,采用“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的艺术方式,写下这首七言绝句,表达了他送别友人后的惆怅之情。全诗情景交融,情感表达跌宕起伏、含蓄深沉,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五、《别刘秀才》
三献无功玉有瑕,更携书剑客天涯。
孤帆夜别潇湘雨,广陌春期鄠杜花。
灯照水萤千点灭,棹惊滩雁一行斜。
关河万里秋风急,望见乡山不到家。
这首诗里有一个“卞和泣玉”的典故,意思是: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人名叫卞和的年轻人,偶然从山中捡到一块璞石,他认为这里面含有美玉,是块好东西,就怀揣着璞石恭敬地献给楚厉王。楚厉王让一名玉匠来鉴别真伪。玉匠只是看了一眼就一口断定:“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楚厉王认为卞和是有意欺骗他,就下令砍去了卞和的左脚。
过了很多年,楚武王登位了,卞和已经是一位中年人了,他痴心不改,又把那块璞石献给了楚武王。结果还是与上次一样,他又失去了右脚。
后来楚文王即位了,白发苍苍的卞和捧着璞石,痛哭了三天,以至于哭出了血来。楚文王听说后,命令玉匠剖开那块璞石,里面果然是一块价值连城的美玉。楚文王被感动了,遂以卞和的名字将这块美玉命名为“和氏之璧”。
这首诗写在许浑尚未考中进士之前,他与一位姓刘的秀才在离别时,写出这首送别诗。在诗的首句里,许浑巧妙地运用了“卞和泣玉”的典故,表示自己就像是怀才不遇的卞和,屡试不第,无奈之下,只得携带书剑,作客异乡,漂泊天涯。
接着许浑描述了辞别后的打算,夜幕下,细雨中,许浑乘坐一叶孤舟,从潇湘的江面上出发,准备前往长安应试,他期待着来年的阳春三月,能像苦吟诗人孟郊那样,在朱雀大街上,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在颈联里,许浑描写了旅途的夜色,在船灯的照耀下,水面上数千只飞舞的萤火虫变得黯然失色,船桨划动着江水,惊起了沙滩上栖息的大雁,它们排成斜斜的一行展翅飞向远方。“灯照水萤千点灭,棹惊滩雁一行斜”这一联对仗工整、意境清孤,被誉为写景名句。
诗的尾联表达了许浑为求取功名、誓不还乡的决心:秋风萧瑟、旅途万里,即使远远地望见了家乡,却不愿回家。
全诗用典贴切、偶对工整、语言清幽、意境苍凉,诉说了一位羁旅天涯学子的孤寂与辛酸,展现了许浑对谋取功名的渴望之情,诗中的“潇湘雨、灯照水”也体现了他“千首湿”的写作特色。
六、《咸阳城东楼》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诗的意思是:登上咸阳城雄伟的城楼极目眺望,蒹葭苍苍,杨柳依依,好像是家乡那柳绿草青的江南汀洲,想到万里之外的家乡,无限的忧愁便油然而生。磻溪那边升起了大片的乌云,慈福寺的阁楼下,夕阳在缓慢西沉。山中大雨未到,狂风已吹满了整个城楼。飞鸟仓皇下落在昔日繁华而今长满绿草的秦代宫苑中,秋蝉也在汉朝宫庭中挂着黄叶的树上悲鸣。来来往往的过客们请不要再问当年朝代兴亡之事了,那些朝代早已像这浩荡的东流渭水一样消失远去。
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许浑任监察御史,负责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等事宜。此时大唐昔日的盛世繁华早已不在,许浑作为敏感的诗人,敏锐地察觉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土地兼并这些严重的社会弊端,他认为大唐已经处于山雨欲来的危险之际,许浑忧心忡忡,却又无能为力。在深秋的一个傍晚,他独自登上咸阳城楼,望远述怀,写下了这首登临佳作。
在这首诗里,许浑还是运用溪云、日沉、山雨、渭水这些擅长的景物,再加上绿芜、黄叶的渲染,描绘了秦苑、汉宫的萧条荒废景象,抒发了他对历史朝代衰败的无限感慨,也寄予了他对晚唐时局的忧虑之情。全诗情景交融,景色凄美别致,感情悲怆愁苦,境意苍凉高远,被评为唐人登临诗篇的佳作。
人们还从“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一名句中,提炼出一个常用的成语“山雨欲来”,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即将要发生时的紧张气氛或迹象。
读完许浑这著名的六首诗之后,好友,请您评论一下,您认为许浑的诗歌水平怎么样呢?他能算是唐朝一流诗人吗?欢迎好友们留言、讨论。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