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漫谈 | 付费去上班,“假装上班公司”火了,您怎么看?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15 09:19 2

摘要:这段时间,“假装上班公司”突然火了起来,在北京、广州、重庆、深圳、哈尔滨等地悄然兴起。来这些公司“上班”的人,不仅没有工资,每天还要付几十元才能过上“朝九晚五”的职场生活。即便如此,依旧有不少人前来“求职”。

这段时间,“假装上班公司”突然火了起来,在北京、广州、重庆、深圳、哈尔滨等地悄然兴起。来这些公司“上班”的人,不仅没有工资,每天还要付几十元才能过上“朝九晚五”的职场生活。即便如此,依旧有不少人前来“求职”。

付费购买一个工位,在写字楼里租用工位“表演”上班。这究竟是商业噱头的升级,还是新就业形态下真实的供需演变?对此,网友看法不一。

实用需求还是噱头?

从用户群体看,这些“假装上班”的人主要有几类:被裁员但不敢告诉家人的失业者,从事自媒体、电商等灵活职业者,处于职业空窗期的年轻人,以及自由职业者、创业者、想体验职场的大学生等。

对于失业者来说,在这类公司“就职”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逃避社会歧视、维持家庭稳定、修复履历等需求。对于灵活职业者来说,可以获得办公环境、社交归属感,甚至应对部分亲友关于“稳定工作”质疑。而对于职业空窗期的年轻人来说,这里能够满足学校实习证明要求,或是进行社群资源对接。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工作本应是创造价值、实现自我的途径,但在假装上班中异化为纯粹的表演道具。用户支付费用只为完成“打卡-工位-加班”的仪式流程,这种表面的需求的满足是十分空洞的。尽管“假装上班”具备过渡期价值,但其本质仍是社会适应滞后催生的妥协方案。

从“假装”回归真实

在广州天河区的某间写字楼内,有记者以一名求职者的身份进行咨询,发现与网络上流传的“对抗孤独”“治愈焦虑”等情绪价值标签不同,这里的负责人更强调的是其作为办公空间的实用功能和社交属性。

在不足百平米的空间里,聚集了程序员、装修项目承包人、自媒体运营者等各行各业的“同事”。他们并非无所事事,而是将这里视作低成本的创业起点、灵活的业务据点,或是链接资源的社交平台。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友浪认为,一些中小企业将闲置办公资源灵活出租,本质上属于办公共享经济的衍生模式,具有一定合理性。

“假装上班公司”,为轻资产创业者提供了高性价比的起步平台;为结束了一段工作、正在规划未来的“职场中转人”提供了保持节奏、寻找新方向的“缓冲区”;也为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创造了跨界交流、抱团取暖的可能。

从满足“面子”需求,到支撑“里子”发展,这类公司似乎正在撕下略带戏谑的旧标签,探索出一条更具现实意义的商业路径。

如果不将其当成消极躲避的场所,而把它作为一个主动出击、创造价值的平台。那么参与者无论假装上班与否,为了目标努力奋斗、认真追逐梦想的过程都是真实的。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