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城记丨临沂皮鞋厂:时光深处的记忆与新生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15 09:03 2

摘要:在临沂客户端讯在临沂老城的街巷深处,藏着一座承载了几代人记忆的老厂区——临沂皮鞋厂。它与孔庙隔街相望,东邻王羲之故居,南靠洗砚池街,北依兰山路。60多年的风雨洗礼,让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刻满了岁月的痕迹。斑驳的砖墙、褪色的标语、锈迹斑斑的铁门,无不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在临沂客户端讯 在临沂老城的街巷深处,藏着一座承载了几代人记忆的老厂区——临沂皮鞋厂。它与孔庙隔街相望,东邻王羲之故居,南靠洗砚池街,北依兰山路。60多年的风雨洗礼,让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刻满了岁月的痕迹。斑驳的砖墙、褪色的标语、锈迹斑斑的铁门,无不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沧桑。如今,虽然机器轰鸣声早已远去,工人们的笑语也消散在风中,但那些关于青春、奋斗与时代变迁的故事,依然在老临沂人的记忆深处鲜活如初。

一条小巷,两段历史

兰山路拐入刘宅后巷,仿佛一脚踏进了时光隧道。这条窄小的巷子,宽不过三米,却串联起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巷子得名于清朝光禄大夫刘策先的宅院,曾是临沂城内显赫一时的府邸。据地方志记载,刘宅门前曾有两头威风凛凛的石狮子,门匾上“诰授一品光禄大夫”几个大字昭示着主人的尊贵地位。然而,随着刘家的衰落,宅院逐渐破败,最终在原址上建起了临沂皮鞋厂。

皮鞋厂的存在,像一条扁担,一头挑起了临沂的过去,一头挑起了老厂职工的青春与生计。上世纪,这里曾是临沂轻工业的重要支柱,工人们用双手缝制出一双双皮鞋,支撑起无数家庭的温饱。厂里生产的“飞跃”牌皮鞋,曾是那个年代的紧俏货,能穿上一双,走路都带风。许多老临沂人至今还记得,每逢过年,能买到一双“飞跃”皮鞋,便是莫大的荣耀。

从合作社到“飞跃”辉煌

皮鞋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抗美援朝时期。“为了支援前线,当时临沂的12家鞋庄联合成立了‘临沂县鞋业生产合作社’,一两百名工人昼夜赶工,为志愿军战士制作军鞋。”临沂皮鞋厂党支部书记彭思亮回忆道,那时的生产条件极为简陋,工人们用最原始的工具,一针一线地缝制布鞋和皮鞋。鞋厂就是在这样的集体奋斗中起步的,也奠定了后来临沂皮鞋厂的根基。

上世纪60年代,鞋厂正式迁至刘宅后巷。最初,厂区只有一座简陋的生产车间,工人们挤在低矮的平房里,用榔头、剪刀和缝纫机完成每一道工序。尽管条件艰苦,但工人们的热情却丝毫不减。到了7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皮鞋厂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厂里引进了先进的制鞋设备,生产效率大幅提升,“飞跃”皮鞋的名声也越来越响亮。

上世纪80年代,是临沂皮鞋厂最辉煌的时期。彭思亮回忆,那时候厂里订单不断,车间里灯火通明,机器昼夜运转。“飞跃”皮鞋不仅在国内畅销,还远销欧美、东南亚,成为临沂轻工业的一张名片。厂区不断扩建,新车间拔地而起,工人们加班加点都忙不过来。每逢发工资的日子,厂门口总是挤满了人,欢声笑语回荡在巷子里。

繁华落尽,静待新生

然而,时代的浪潮从未停歇。“上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大潮席卷全国,私营鞋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国营老厂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渐力不从心。”彭思亮说,1994年起,厂里的订单锐减,生产线一条接一条停工,工人们被迫放假回家。曾经热闹的车间变得空荡荡的,机器上落满了灰尘。2003年,临沂皮鞋厂正式宣告破产,只留下几名职工处理后续事务。

让人欣慰的是,2022年,临沂皮鞋厂被列为全市第一批历史建筑。这一决定,让这座濒临消失的老厂区获得了重生的机会。许多老工人听到这个消息后,特意回到厂里走走看看,抚摸着一砖一瓦,回忆着当年的点点滴滴。他们希望,这些老建筑能一直保留下去,让后人知道,这里曾经有一群人为生活奋斗过,为这座城市贡献过。

临沂皮鞋厂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兴衰,也承载了一座城市的记忆。如今,它正以另一种方式“重生”——作为历史的见证者,静静地诉说着过去,也温柔地迎接着未来。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这里会变成一座工业博物馆,或是一个文创园区,让老建筑焕发新的生机。无论如何,它的故事不会结束,而是以另一种形式继续书写下去。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胡晨

来源:沂蒙晚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