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值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周年之际,《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出版发行,其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文指出:中国要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必须要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我们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
正值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周年之际,《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出版发行,其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文指出:中国要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必须要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我们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永恒课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安吉县“生态立县”、怒江州“一步千年”、丹江口水库“清水北上”等鲜活案例,一再被证明是解决该问题的“金钥匙”,关键在于开创了绿色发展之路,成为贯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的核心理念与根本遵循。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引导绿色发展模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规定了绿色发展的政治方向。党的领导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党领导下的全体人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就是绿色发展的根本途径。党的十九大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把“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首次写入党章,并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绿色发展的行动指南。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直面高质量发展需求,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同美丽中国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这一理念的科学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条例》,并通过“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重构政绩坐标系,将环境责任与经济责任统筹在政府责任体系中。以河南为例,早在2017年发布的《河南省绿色发展指标体系》中,对单位GDP能耗降低等资源利用指标和PM2.5浓度下降等环境治理指标设定的权重就高于对人均GDP增长率等经济增长指标设定的权重,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付诸促进绿色发展的政策制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丰富了绿色发展的逻辑体系。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原则作为基调,将“共生”和“共赢”的生态文化要义注入绿色发展的逻辑体系。都江堰造就“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都用“生态兴则文明兴”的历史事实彰显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底蕴。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基础上形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共赢模式,深刻证明了绿色发展是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绿水青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色,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中国生态智慧破解了工业文明在实现永续发展上面临的困境,使绿色发展的中国经验成为完善全球治理、共谋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方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传递了绿色发展的价值取向。生态优先是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准则,体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基本价值观。生态优先的出发点是坚持生态规律,以充足优质的生态产品供给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进而融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在我国建设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背景下,生态优先将有效避免环境破坏所产生的巨大社会成本,涵养绿色生产力,切实保障经济发展稳中求进,持续推进长远绿色发展。基于生态优先,长江十年禁渔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构建了全新的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框架;《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指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生态优先形成的生态安全屏障效应和绿色生产力提升效应,从经济快速发展之初就保证环境质量的持续好转,使位于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地区避免陷入“环境恶化—经济衰退”的“资源诅咒”循环,也防止由于外部不经济性而影响流域、区域更大尺度的可持续发展,保障经济发展全局的公平性。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体现了绿色发展的基本价值观。民生福祉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石,体现了在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中人与人关系上的基本价值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环境权的公正分配转化为发展权的公平获取,也将环境治理责任与经济发展收益相统筹,培育出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绿色发展形态。代际公平通过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可储存、可增值的自然资本,实现了生态价值的跨期贴现:当代人通过技术创新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实则为后代预留了更具生产潜力的生态本金。代内公平则突破了公共物品供给的零和博弈逻辑:当生态资源通过产权界定转化为可分割的资产时,公共服务便从财政负担转变为可交易的增值标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使生态保护从道德约束上升为经济理性选择,形成代内共享与代际传承的帕累托最优,从而在绿色发展的过程中增进民生福祉。绿色发展的公平性体现为生态权益的普惠共享,效率性源于资源优化配置的帕累托改进,最终在生态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融合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创新了绿色发展的理论导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开创了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绿色发展范式。在发展实践中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作为重要的经济活动,是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本质区别,统筹提质与增效,使绿色发展成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并重的发展模式。在“先污染后治理”“先发展后保护”的传统发展观下,末端治理主导的环境治理速度难以赶上经济增长的速度,因而使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直至引发西方国家在20世纪50—70年代频繁出现环境公害事件并导致经济衰退。工业文明所建立的发展逻辑来自对西方国家发展经验的总结,然而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共谋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今天,这种发展逻辑无法复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蕴含的绿色发展观深刻揭示出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阐释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科学道理,指明了绿色发展必然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和谐稳定、环境优美秀丽的高度统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构建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发展框架。生态环境是生产力的本源要素,实施生态产品价值考核、开展资源环境权益交易、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等举措将生态产品融入经济发展体系,促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在全社会确立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受偿的公平收益分配原则,保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可持续供给,从而实现长期全要素生产率的跃升。在供给侧,“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体现为生态资源存量的保值增值——当森林、水源等自然资本成为生产要素时,其再生能力直接决定长期产出边界。生态产业化的产业体系深化生态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以保障自然生态系统休养生息为基础,尽可能开发生态产品的多重属性,获取自然资本的最大化增值。在需求侧,“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表现为生态偏好内生于效用函数——绿色消费需求推动产业结构向生态友好型跃升,使短期环保投入转化为长期竞争优势。产业生态化将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在此基础上显化的生态效应增值充分体现到生产过程与市场体系中,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界定了绿色发展的实践走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中国当前的绿色发展与未来的绿色发展纳入同一个发展框架,通过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保障该框架的稳固性,为绿色发展赋予了历史必然性和全球普适性。绿色低碳转型旨在从源头上、整体上、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能源、减少排放,持续提升经济质量,以经济社会全局的深刻变革塑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是绿色发展的长期命题,也意味着绿色转型具有长期性和渐进性。在河南,栾川县“点绿成金”,从靠山吃山的“中国钼都”成功转型为“生态强县”“旅游强县”;安阳市在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障“三水统筹”基础上,利用改善优化的洹河水环境打造“洹水殷墟”文旅带。这些事实充分说明,绿色低碳转型一旦成功,所形成的绿色发展模式具有强大内生动力。
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关键时期,在有效避免增量环境问题的基础上,逐步推动存量环境问题的解决,不断释放的环境容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还将共保联治、联防联控纳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体系之中,创造性地解决了区域性、流域性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交织的困境。我国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生态价值的恢复、完善与外溢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充足机遇。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以及民生福祉融合,不断增值的生物多样性融入农民富裕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各个环节,助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实现。
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在全社会树立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核心的绿色发展观。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在生产、生活和消费等领域的各个环节凝聚社会合力,推进宣传教育、科学普及和全球传播,形成以生态优先、厉行节约、物尽其用、循环再生为特征的绿色发展观,持续提升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美丽中国建设参与度,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努力实现近期发展利益与长远发展利益的统一。
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因地制宜建立绿色发展长效机制。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规划许可的基础上,根据本地资源环境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解决区域性的短板和生态环境问题,立足本地产业优势、文化底蕴和生态环境禀赋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最大化。
充分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有机结合的绿色发展转换器效应。地方政府应构建本地化的GEP、VEP核算方法体系,算好生态资产底账,建立与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相配套的经济制度、市场监管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科学引导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绿色产业、环保产业、高科技产业倾斜,依托信息共享、大数据、区块链、智能化等新兴技术形态发展绿色生产力,促进环境治理技术智慧化,建设数字生态文明。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建立激励与约束并重的财政纵向补偿、地区间横向补偿、市场机制补偿等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多元化生态保护修复投入机制,完善保护与发展双赢的市场体系。
系统创新,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没有哪个人是旁观者、局外人、批评家,谁也不能只说不做、置身事外。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框架下实现绿色发展,共建共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民生福祉,需要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等主体的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深化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构建环境信用监管体系,推动重要流域构建上下游贯通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使环境治理制度更加健全、环境治理体制更加协调、环境治理机制更加畅通,保障生态经济体系行稳致远,汇聚美丽中国建设强大合力。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治理工程学院生态环境与气候治理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