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道文化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5 09:07 4

摘要:道教与其他宗教有个大不同处,信长生不老,羽化飞升。道教不信天命,不信业果,以生为乐,在静观默察之中,清净无为,坐忘虚心,以素朴人性与诸物本性自然契合。我以为道教的这种精神,是最易贴近于茶的本性的。

言及茶与宗教,先说茶与道,因为道教是中国本土产生的宗教,它和茶发生的关系最早。

何谓道教?道教和道家不同,前者是宗教而后者是哲学,虽然前者硬把后者的创始人奉为偶像。道教是东汉时创立的,道家先秦时就出现了,清静无为是他们的共同特征。

道教与其他宗教有个大不同处,信长生不老,羽化飞升。道教不信天命,不信业果,以生为乐,在静观默察之中,清净无为,坐忘虚心,以素朴人性与诸物本性自然契合。我以为道教的这种精神,是最易贴近于茶的本性的。

传说中茶的始祖神农,在道教中却被认为是太上老君点化的弟子。《太上老君开天经》中说:神农之时,老君下凡为师,曰大成子,作《太微经》,教神农尝百草,得五谷,与人民播植,遂食之,以代禽兽之命也。这个说法给人启迪,道家要长生,要炼丹,都需要茶。皇帝要长命,跟着道士炼丹,一时“宫中好细腰,楚人俱饿死”。上行下效,从秦始皇到魏晋几百年中,炼丹和清谈成了达官贵人和知识分子最风雅时尚之举。

后人研讨,以为古人炼丹的成分中少不了茶。至于清谈,终日坐而论道,高谈阔论,口干舌燥,茶是必不可少的。有个“水厄”的故事可以证明,晋时有个大官叫王蒙,好饮茶,还常请士大夫到他家去喝茶,频频奉饮,叫人难却。那些人每次前去,都要说:今天又要闹水灾了。

过去总以为魏晋人好酒,看来是忽略了他们好茶。酒是个热闹的可以使人佯狂的东西,“发酒疯”可以躲过一些灾难,听上去也有趣,便多被记载。其实茶可以清心明目,在魏晋着宽袍吃散药尚道法自然的意境中,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存在。

汉时,饮茶习俗和茶文化开始在古巴蜀形成和萌芽,巧了,道教也就在那时那个地方形成。东汉末年,张陵创建“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主,以治病为名建立教派,让人在静室里跪拜,饮符水,戒酒戒杀生,虔诚念经,以求道成仙。

为什么那么多人信了道教?其中有两条重要原因,一是不死,二是飞升。

太诱惑人了,离开苦难的大地,在天上过长命百岁的逍遥生活,这就是“神仙日子”的本意。

要当神仙,就得修炼打坐,就离不开茶,因为茶有不眠醒睡的功效。西汉时,有个叫壶居士的人,在《食忌》中说:“苦荼,久食羽化。”南北朝有个著名道士陶弘景在《杂录》中说:“苦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丹丘子,在《神异记》里,是给樵夫指点过大茶树的仙人。

至于飞升的故事,和茶有关。晋代有个卖茶的老妇人,终日提壶卖茶,壶中茶却不减,还把卖茶所得之钱都散给穷人。官吏视为邪道,把她抓了起来。到了夜间,老妇人拎着卖茶器具,从监狱窗口飞走了。

我们不知那老妇人信不信道,但她乐善好施,有仙术,会飞遁,都与道教相合。

道人好访名山大川,云游四方,因为他们认为山中有神仙。这样,他们把茶带到了他们所走的路上,这也许促进了茶的传播。

浙江天台山,两汉以降,以仙风道骨名于世,道人认为这里能炼出玉液金丹,称天台为丹丘。“丹丘出大茗,服之生羽翼"。陆羽的好友诗僧皎然说:“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

这个茶是哪里来的呢?史书记载,说是三国时著名炼丹家葛玄种的。他既是天台山道教鼻祖,又是当地茶祖,他开辟的“葛仙茶圃”今天成了旅游景观。

道人,不但种茶,喝茶,还亲自制茶甚至卖茶呢。有一首诗,是明代人施渐写的,题目就叫《赠欧道士卖茶》:

静守黄庭不炼丹,因贫却得一身闲。自看火候蒸茶熟,野鹿衔筐送下山。

一个穷道士,让鹿带着盛茶的筐子,一起下山,上集市卖茶,这正是道的一种气韵啊。

中国古画中对此亦有表现,有一副题为《雪山江水隐者图》的画,诗人提了两句诗: “道人家住中峰上,时有茶烟出薜萝。”

道教对自然,对生命的这种热爱,对永恒的追求,对现时生活的达观,都是和一般中国人的精神吻合的。因此,它渗入于儒与佛,形成了中国人的生命意识,寿、福、贵、康宁、多子成了中国人特有的五福。这种乞求在地球上使自己生命无限延长的神仙说立场,实在是别的任何国家及民族所没有的。反映在饮茶上,就是中国人独有的“乐生”精神。这种把茶直接引为灵丹妙药作用于身体保健意识和成仙手段,应该说是道教特有的。

本文来源:节选自《瑞草之国》,图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留言告知删除。

来源:神州茶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