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巷子口的邻居扯着嗓子朝她喊,赵欣雨只是低头笑了笑,默默走进家门。
“你是不是疯了?都第九年了,还在复读?!”
巷子口的邻居扯着嗓子朝她喊,赵欣雨只是低头笑了笑,默默走进家门。
没人知道,她其实每年都考上了国内顶尖大学。
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九份录取通知书,她一张也没拆,全都锁在柜子里。
高考第九年后,她平静地说:“我不想再复读了,想去泰山散散心。”
三天后,永远告别了那个她苦撑九年的家。
父母含泪打开柜子,发现那九份的录取通知书.......
01
2024年6月10日清晨,阳光穿过破旧窗帘的缝隙,洒在小镇东头一间老屋的木桌上。
屋里安静得只听见纸张翻动的“沙沙”声,打破了清晨的寂静。
赵欣雨,26岁,第九次参加高考的复读生,坐在床边,凝视窗外的晨光,眼神平静得像一潭死水。
她轻轻合上厚重的练习册,抬头望向门口。
母亲推门进来,手里端着一碗热腾腾的鸡蛋面,脸上带着熟悉的疲惫和小心翼翼的期待。
“欣雨,今年考得怎么样?”母亲试探着问,声音轻得像是怕惊扰了什么。
“还不错,”赵欣雨接过碗,低声回答,“应该比去年强一些。”
母亲点点头,没敢多问,这是她第九次高考,哪一年不是这样问,哪一年她不是这样答。
父亲放下手中的旧报纸,皱着眉头开口。
“雨儿,你都复读八年了……不管这次成绩如何,要不要考虑换条路?”父亲的声音里带着一丝无奈。
“爸,”赵欣雨低头看着碗里的面,语气却坚定得让人意外,“等成绩出来再说吧,这次……我应该能考上。”
“我应该能考上”,这句话父母听过太多次,可他们知道,女儿的倔强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九年前,赵欣雨第一次高考,18岁的她成绩不算差,只差几分就上一本线,被一所普通本科院校录取。
家里虽然穷,但父母还是希望她去读,说:“能拿个文凭,总比啥都没有强。”
可她默默撕毁了录取通知书,坚定地说要复读,拼一把更好的未来。
父母一开始劝她,可她态度太坚决,他们拗不过,只好同意。
没想到,从第二年开始,复读变成了她自己的选择。
第二年查分那天,她只是淡淡地说:“没考好,再来一年。”
之后每一年,父母都会问:“今年分数够了吗?”
她总回答:“差一点,再读一年吧。”
每一年,她都说自己没考好,每一年,她都说“我还能更好”。
父母起初还劝:“考不上好学校也没啥,出去闯闯总比困在这强。”
可赵欣雨总是摇头:“我要考顶尖大学,不然不值得。”
邻居们刚开始还夸她上进,后来却开始议论纷纷:“这孩子是不是有毛病?复读九年,图啥?”
亲戚们更直白:“读书能当饭吃?她是想考到老死都不罢休?”
母亲每次听到这些,只能苦笑:“她有自己的目标,我们做父母的只能支持。”
只有她心里清楚,这九年,家里已经穷得叮当响。
补习费、资料费、租房费……每年像过年一样花钱,家里原本还有辆旧三轮车跑运输,如今也卖了,只为供她再拼一年。
“雨儿这孩子,太倔了。”母亲常这么说,然后叹口气,把剩菜热给她吃。
赵欣雨不是不知道家里的难处,她看见父亲深夜在工地搬砖的身影,也听见母亲偷偷抹泪的声音。
她都知道。
可她还是说:“我再试一次。”
没人知道她为什么这么执着,没人知道,这个被贴上“高考失败者”标签的女孩,到底藏着什么秘密。
高考出分前三天晚上,赵欣雨站在院子里,仰望满天繁星。
母亲轻手轻脚走出来:“考完这次,你打算咋办?”
“我不想再复读了,”她突然开口,语气平静,“我想去泰山,散散心。”
母亲愣了一下,随即眼中闪过一丝欣喜:“你终于想通了?”
“嗯。”她点点头,嘴角微微上扬。
这是九年来,她第一次说“我不想再复读了”。
母亲含泪点头,第二天一早,帮她收拾好背包,塞了几百块钱进去。
“去吧,妈支持你。”母亲的声音带着哽咽。
没人知道,那是她最后一次和女儿说话。
02
两天后,一通电话打破了这个家的平静。
“您好,是赵欣雨的家属吗?我们是泰山景区公安,您女儿……从山崖跳下去了。”
电话从母亲手中滑落,砸在水泥地上,发出清脆的响声。
她整个人像被抽空了灵魂,嘴唇颤抖着喃喃:“不可能……她坚持了九年,怎么会放弃?”
父亲瘫坐在凳子上,双手发抖,一句话都说不出。
从18岁到26岁,从少女到青年,赵欣雨把青春都耗在了一个目标上。
可就在她终于说“放弃”的时候,却用跳崖的方式结束了一切。
是考砸了?
是压力太大了?
还是另有隐情?
没人知道答案。
警方也查不出更多,只说:“她死前情绪稳定,没留下遗书。”
可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她是承受不了失败的打击时,三天后,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出现了——
她今年的高考成绩出来了。
692分。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随她挑。
可她,再也不会走进任何一所大学的课堂。
母亲永远忘不了那通从泰山打来的电话,就在高考成绩公布前两天。
那天傍晚,她在工地旁的小灶上熬鸡汤,打算等成绩出来一家人好好庆祝。
电话铃响时,她还以为是女儿报平安,接起却听到一个陌生男人的声音:“您好,是赵欣雨的母亲吗?我们是泰山景区派出所,您女儿……今天凌晨从山崖跳下去了。”
母亲脑子里“嗡”的一声,手里的旧手机摔在地上,汤锅里的水溢出来,烫红了她的手,她却一点没感觉。
她跌坐在地上,反反复复念叨:“不会的……她说了不复读了,她说要散心的……”
父亲听到消息,穿着工地的破鞋就冲出门,想找人打听情况,可电话里的消息像钉子一样砸进他心里。
第二天,警方正式送来了死亡通知。
没有遗书,没有异常举动,只有一部关机的老旧手机和一个从山崖坠落的身影。
所有人都懵了。
“她考了九年啊!都说不复读了,为什么偏偏在查分前跳下去了?”母亲哭得声音沙哑。
邻居们议论纷纷:“是不是又考砸了?她撑不住了?”
“压力那么大,家里咋不早劝她放弃?”
“可惜了,九年……全白费了……”
可母亲知道,女儿从不是怕输的人。
从第一年复读开始,她就看出这个孩子比谁都能坚持。
每次查完分,她脸色再难看,第二天也会坐回书桌,埋头复习。
“她从不喊累,也从没说过放弃……”母亲抱着女儿的照片,哭到嗓子哑了,“怎么就突然走了?”
警方介入调查,调取了赵欣雨近三个月的社交记录。
她几乎没发过什么激烈的话,朋友圈最后一条是半年前的:“坚持会有回报”,配了一张清晨书桌的照片。
通话记录里,最后一通电话是出发前打给一个老同学的,内容很简单:“今年不复读了,想出去走走。”
“真的不考了?”同学问。
“嗯,不能一辈子困在考场里。”她答得平静。
没有遗书,没有告别,甚至在出发前,她还给家里买了几件新衣服,快递第二天送到。
母亲拆开包裹时,泪水止不住:“她不是逃避的性格……她想清楚了才说不考的……可为什么想清楚了,却走了?”
警方问起她这些年的成绩,父亲愣住了:“她每年都说没考上一本线。”
“她总说考砸了,还挺自责,我们怕她压力大,就没细问……”父亲的声音越来越低。
但调查人员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
赵欣雨近几年的高考成绩,都记录在教育系统里。
03
每一年的分数都高得吓人,多次超过680分,完全是顶尖大学的录取线!
“你们不知道这些?”警察惊讶地问。
“她……考上了?”母亲整个人呆住,“她不是说一直没考好吗?”
父亲的声音颤抖:“她明明可以去清华北大的……为什么骗我们?”
没人能回答。
“她骗了你们整整九年。”警察低声说。
父亲靠着墙,慢慢滑坐下来,手抖得像秋天的枯叶:“不可能……她怎么不告诉我们……”
第二天,高考查分系统开放了。
母亲借了工地工友的手机,用女儿的身份证号登录,手抖得几乎按不动屏幕。
点开查询的那一刻,她的心脏像是停了。
——总分:692分。
语文:138,数学:150,英语:142,综合:262。
这是一个能稳进清华北大的分数,是无数学生梦寐以求的未来,是他们一家九年煎熬的希望。
可这个分数的女孩,再也无法踏进大学校门。
母亲瘫倒在地,举着手机屏幕,泣不成声:“你为什么不等这一天……你明明赢了,为什么却输了……”
那一刻,所有人才意识到,赵欣雨不是失败者。
她九年复读,从未失手。
可她每年都考上了,却每年都放弃了。
那么,她到底为什么,一次次隐瞒成绩?
是为了更高的目标?某种执念?还是别的理由?
没人知道答案。
赵欣雨火化的那天,雨下了整整一天。
纸灰在雨雾中飘散,带着她最后的执念,渐渐融入泥土。
葬礼上人不多,气氛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
没人能理解,一个拼了九年的女孩,怎么会在查分前两天选择跳崖。
“是不是考砸了?最后一次,撑不住了?”有人小声猜测。
可当清华北大录取线公布后,所有人都安静了。
692分——不仅是成功,还是今年的理科状元。
“她不是失败者,”母亲坐在灵前,眼神空洞,“可她一直活得像个失败者……”
警方没轻易结案。
泰山景区公安把这起案子列为“特殊自杀事件”,和当地警方一起调查,因为这事太不寻常了。
他们查了赵欣雨生前三个月的通讯记录,发现她行为特别“理性”。
没有删通话记录,没有清社交软件,没有抹掉浏览痕迹。
就像她故意留下了“正常”的痕迹。
但正是这种“正常”,让警方更疑惑。
他们发现,她生前反复浏览清华大学新生入学须知,还多次模拟填报志愿,但从没提交过。
“她是在准备,还是在告别?”一个民警低声说。
更奇怪的是,出发前一天,她打印了一份顺丰快递单,编号SF20230610开头,但收件人地址是空的。
“快递袋在哪?”警察问。
母亲想了想,说在书桌最底层的抽屉里。
他们找到那个折得整整齐齐的快递袋,里面什么也没有。
“她想寄什么?”警察皱着眉。
他们还在笔记本夹层找到一张便签,上面写着:“不要打开。”
原本放信的信封袋,空了。
“她是想寄信?信被谁拿走了?还是她改了主意?”这些问题都没答案。
警方决定从头查起。
04
2015年,赵欣雨高三。
补习机构记录显示,她高二时成绩名列前茅,全市统考均分625,稳进顶尖大学。
但高三后,成绩突然下滑。
第一次月考跌到年级200多名,语数英三门都不理想。
之后,她经常请假,状态低迷,连期末考都因为“身体不适”缺席了。
当年的老师回忆:“她像变了个人,眼神没光,说话小声,连题目都不认真做了。”
有一次课后谈话,她只说了一句:“如果我不考大学,是不是一切都能回到起点?”
老师当时以为是她压力太大,随口说的气话。
现在想想,那像是一种试探。
最终,她第一次高考考了515分,被调剂到一所普通本科。
“她妈来找我,说她不想去,要再考一年。”老师说。
于是,她开始了复读。
警方调出2016到2023年的高考成绩档案,结果让人震惊:
2016年:638分,录取武汉大学。
2017年:651分,录取中国人民大学。
2018年:655分,录取复旦大学。
2019年:672分,录取上海交通大学。
......
“你们真不知道这些成绩?”警察问。
父亲低声说:“她每年都说差一点……我们怕她压力大,没查。”
“怕她压力大……”母亲重复着这句话,眼泪滑落。
可就在这“怕她压力大”的沉默里,赵欣雨一年年把自己封闭起来。
警方最疑惑的,还是那个没寄出的快递袋。
“她不想留遗书,却打印了快递单。”
“她不想让人知道真相,却在出发前翻出那封信。”
“她也许早就想好了结局,只是没想让任何人打扰。”
调查陷入僵局时,有人说:“答案也许不在记录里,而在她留下的东西里。”
这话让母亲一夜没睡。
第二天晚上,她悄悄推开女儿的房间,把每个角落都翻了一遍。
直到她在床边,看到那个上锁的旧柜子。
那柜子从高三就一直在那,落满灰尘,没人动过。
“以前我问她里面是啥,她说只是一些没用的纸,不让我看。”母亲低声说。
可她再也等不下去了。
钥匙藏在书桌最深处的抽屉里。
她拿出钥匙时,手抖得几乎握不住。
凌晨四点,母亲坐在女儿房间的地板上,手握着那把旧钥匙,眼神空洞地看着那个布满灰尘的柜子。
窗外天还没亮,风吹着窗帘,发出细微的“嗖嗖”声,像有人在低语。
她深吸一口气,把钥匙插进锁孔。
“咔哒”一声,柜门开了,像掀开了一道回不去的门。
柜门打开的瞬间,一股纸张和时间的味道扑鼻而来。
母亲第一眼就看到一叠红色的信封,整齐地摆在柜子底层。
那是她熟悉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样式。
她颤抖着抽出最上面一封,封面金光闪闪:清华大学。
她小心翼翼打开信封,里面是正式的录取通知:
姓名:赵欣雨
高考年份:2024年
总分:692分
录取专业:电子信息类
入学时间:2024年9月
母亲指尖冰凉,呼吸几乎停了。
她又猛地抽出第二封——北京大学;第三封——上海交通大学;第四封——复旦大学……
九封通知书,整整九年。
每封信上都有赵欣雨的名字,每一封都是他们一家梦寐以求的顶尖大学。
可这些,女儿一个字也没提。
05
母亲捂着嘴,眼泪像决堤一样流下来,哽咽得说不出话。
“你不是说……没考上吗……你不是说差一点吗……”她低声呢喃。
父亲冲进房间,看到这一幕,脸色瞬间白得像纸。
他僵硬地拿起一封通知书,嘴唇颤抖:“这是……去年的?”
他又翻出2022年的清华大学录取通知,眼神空洞。
“她年年都考上了……”母亲瘫坐在地,声音嘶哑,“可她年年说自己失败了……”
“我们以为她只是压力大,没考好,谁知道……”父亲摇着头,喃喃自语。
“这不是复读……这是逃避……”他低声说。
“可她逃避什么?一个能考上清华北大的人,为什么要逃?”母亲的声音几乎是喊出来的。
这个问题像一座山,压得他们喘不过气。
直到母亲在柜子夹层发现一个褐色牛皮信封,上面贴着一张白纸,写着:“等成绩出来后再打开。”
那是赵欣雨的笔迹,一笔一划,整洁如初,却像刀子一样刺进母亲的心。
她颤抖着拆开信封,手指几乎没力气。
里面是一页泛黄的信纸,纸面平整,显然不是最近写的,而是早已准备好,静静等着这一刻。
母亲展开信纸,只看了一眼第一行,就整个人僵住,像是被雷劈中,脸色苍白得像纸。
“这不可能……”她嘴唇微张,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
信纸从她手中滑落,缓缓飘到地上。
父亲皱着眉,捡起信纸,低头看去。
可当他看到那几行字时,脸色骤变,喉咙滚动了几下,却一个字都说不出。
他紧紧攥着信纸,手背青筋暴起,眼神惊骇,整个人往后退了一步,撞在柜子上。
“这……怎么可能……”他低声喃喃,额头青筋跳动。
突然,母亲抬起头,嘴角竟扯出一丝笑意,像是松了一口气,又像是被什么刺痛了心。
父亲也抬起头,眼神复杂,对着妻子露出一个奇怪的笑容。
来源:海上守望的守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