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技艺:“非遗+”留住文化瑰宝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2 17:22 2

摘要:2025年暑期,文化体验项目广受欢迎。在文旅深度融合的当下,非遗体验从单纯观赏迈向共同参与,成为文旅消费增长点之一。美团旅行数据显示,今年元旦以来,“非遗体验”搜索量同比增长168%,“非遗手工”搜索量同比增长328%。吹糖人、兔儿爷、毛猴等非遗项目正从橱窗展

游客体验制作螺钿镶嵌。何佳琪 摄来自陕西西安的王先生带孩子体验吹糖人。何佳琪 摄

2025年暑期,文化体验项目广受欢迎。在文旅深度融合的当下,非遗体验从单纯观赏迈向共同参与,成为文旅消费增长点之一。美团旅行数据显示,今年元旦以来,“非遗体验”搜索量同比增长168%,“非遗手工”搜索量同比增长328%。吹糖人、兔儿爷、毛猴等非遗项目正从橱窗展品变为游客可亲手制作的商品。这种从“围观”到“参与”的转变,让非遗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生。

从“看技艺”到“深体验”

街头是非遗与大众最直接的“碰面场”。非遗体验既满足了游客碎片化体验需求,又提供了深度感受文化的空间。

在北京前门大街正阳门箭楼附近,第六代吹糖人传承人孔路军的摊位前,孔路军带着扩音器吆喝:“看一看老北京吹糖人,体验600多年的老手艺!”这吆喝声将2008年6月7日被列入国家级非遗的技艺演绎成流动的风景。孔路军一边揉动琥珀色糖坯,一边结合生肖造型说学逗唱,“尾巴长寿命长,从南京到沈阳,天下第一长!”当一位小朋友体验吹糖人时,孔路军笑着说道:“体验老文化,那是不考清华就考北大!”

这里的体验“短平快”,消费者一分钟就能吹完一个糖人,成品25元,体验价30元,5元溢价被消费者普遍接受。家长用手机记录孩子吹气的瞬间,成年人也被感染加入,街头成为非遗“破圈”的场所。

与吹糖人的即时互动不同,兔儿爷彩绘是场慢下来的文化体验。北京市西城区杨梅竹斜街的老北京兔儿爷店铺里,北京泥彩塑第五代传承人张忠强用细毛笔勾勒兔儿爷的三瓣嘴,这门被列入国家级非遗的北京泥彩塑技艺,以DIY彩绘的形式延续生命力。“斜街窄铺宾朋聚,正道宽厅兔儿爷全,说的就是我这小店。”有游客进店选兔儿爷,张忠强笑着说道:“选兔儿爷不如亲自体验。”游客花两三个小时沉浸其中,选素坯、调颜料、细细上色。一位游客完成作品后说:“给坐虎底座勾金边时手有点抖,但这是带着自己温度的兔儿爷。”体验者从“看客”变成“参与者”,在慢节奏中触摸技艺的温度。

非遗体验还向综合文化空间延伸,93号院博物馆便是“一站式非遗体验”的好去处。它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铁树斜街,自2014年开馆以来,每年举办超百场文化沙龙和非遗展览,吸引了众多非遗爱好者。馆内的非遗工坊是核心体验区,提供兔儿爷、毛猴、掐丝珐琅、螺钿镶嵌等十几种手工体验项目,价格从58元至468元不等,分层设计覆盖不同需求。

馆内刘俊英老师说道:“定价需综合房租、配套材料、师资等成本,只有真正去做才会了解它的难处。”客群以孩子和年轻人为主,国内和国外的游客都有。高峰时三个体验室坐满,庭院茶桌也会临时加用。这种综合空间的价值,打破场景边界,让消费者不用特意寻找街头小摊,也无需专门奔赴单一工坊,依据自身时间与兴趣,找到触摸非遗的合适方式。

从“看热闹”到“懂文化”

快节奏生活中,人们对“专属记忆”的渴望,让非遗体验的情感价值被放大。来自陕西西安的王先生说:“刚从天安门出来,买一根文创雪糕都20多元,30元能让孩子亲手接触非遗,师傅还跟说相声似的逗乐,孩子吹得也乐呵。”据复旦发展研究院《2025年轻人生活方式报告》显示,56%的受访者会为“情感支持类”产品买单,其核心诉求正是“获得无法复制的情绪价值”。

非遗体验也是家长眼中“带娃消磨时间”的优选,核心在于时间价值与成本优势。北京市西城区杨梅竹斜街54号不琢·遗韵工坊内,毛女士带女儿参与非遗螺钿体验,孩子可以按自己的想法镶嵌、装饰,在无压力创作中动手体验,家长则在旁陪伴或参与,实现高质量陪伴。

在非遗体验中,消费者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完成了从“看热闹”到“懂文化”的转变。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联合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消费趋势报告(2023)》显示,在“愿意为非遗体验支付溢价的主要原因”中,“深入了解传统文化”以74.2%的得票率高居榜首。非遗体验的老师往往先讲解技艺知识,再让游客动手制作,让消费者在制作中理解文化内涵,产生文化认同。当体验者从“看个新鲜”到“读懂门道”,付费便不再是为手艺买单,而是对文化认同的主动表达。

从老手艺到新IP

非遗体验的持续升温,离不开传承者在坚守核心技艺基础上的创新探索。这些散落于街巷与工坊的非遗项目虽形态各异,却在材料改良、形式拓展、传播路径等方面有所创新,让老手艺适配新生活。

坚守核心技艺与文化内涵是非遗传承的基础。张忠强坚守传统制作流程,从制泥、打坯、修坯到彩绘,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他说:“兔儿爷虽然是模子刻出来的,但因为手法、力度各不相同,所以每一个都不一样。”

材料与工具的适配性创新是降低体验门槛的关键。不琢·遗韵工坊以养殖孔雀毛替代保护动物翠鸟毛制作仿点翠饰品,用白乳胶替代传统牛骨胶,既符合现代伦理与操作便捷性,又保留工艺精髓。孔路军也与时俱进,引入模具等现代工具。他说:“不烫伤学不会,以前都是不戴手套的,现在戴手套操作,既保障卫生,又让学员更易上手。”

年轻化表达让非遗被更多人看见。孔路军在传统生肖造型外,引入哪吒这一热门IP的模具,新造型深受年轻人和孩子们欢迎。张忠强将兔儿爷与北京中轴线、二十四节气结合,设计出兼具文化内涵与时尚感的主题系列产品,从“中秋专属”变为日常伴手礼。非遗体验通过贴近当下生活的表达,让老手艺跳出“过时”标签,成为年轻人愿意亲近的文化载体。

传播与体验的场景化延伸了非遗的触达边界。张忠强曾到意大利、法国、爱沙尼亚、芬兰、日本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让兔儿爷老手艺在世界舞台焕发光彩;93号院博物馆通过暑期托管班让非遗体验常态化,推出“非遗+学科融合”智趣营,在5天的沉浸式体验中,皮影结合物理、生物上演光影人体剧场秀,风筝制作融入伯努利定律实现动手与试飞无缝衔接……

93号院博物馆馆长、民革党员蔺熠说:“孩子记得牢,家长也看到知识增量和趣味。”通过开设暑期托管班、举办胡同直播、组织街区研学等系列活动,博物馆推动非遗从静态的展览转变为融入日常的生活方式。这些创新实践印证,非遗生命力在于守住技艺根脉,又能灵活调整传承方式,让传统技艺“活”在当下。

从“流量”到“留量”‌

非遗的创新之路并非坦途。张忠强担忧地说:“20世纪50年代登记的北京传统手工艺有100多个项目,到80年代就减少了40多个项目。最担心的是等我们这代人做不动了,兔儿爷就消失了。”家庭结构变化让“子承父业”难以为继,技艺学习的艰辛又与快节奏生活形成冲突,使得深耕者越来越少。同时,体验普及与技艺深度也存在冲突,当下的非遗体验项目多为简化版,虽降低了门槛,却可能导致认知浅层化。加之个体经营抗风险能力弱,行业稳定性差,这些都让非遗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破解之道在于超越短期流量,构建长效生态,解决传承人培养与生计保障问题,探索更具韧性的商业模式。同时,推动非遗走向世界,让其在国际舞台上展现独特魅力。当非遗技艺从“体验项目”内化为生活美学的一部分,当传承不再是“养家糊口”,而是有尊严、有前景的事业选择,当消费者不仅“动手做”而且“用心懂”,非遗这份文化瑰宝才能在“活态传承”中永不褪色。(本报记者 刚罡 实习生 何佳琪

来源:文史e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