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中国空军飞行员的故事:“每一次起飞都可能永别”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15 08:02 2

摘要:我们在影片制作的准备阶段阅读了各种战史和作战记录,这些资料堆起来大概有2米高。但我们不希望把这个影片拍成一个文献片,而是希望能够讲一讲这些飞行员以及他们的亲人的故事。

《冲天》是一部关于抗战时期中国空军飞行员的纪录片。以下是该片导演张钊维在“一席”演讲上讲述这部纪录片背后的故事,内容有删减。

纪录片《冲天》导演张钊维 (图片由“一席”演讲提供)

『林徽因成了名誉家长』

我们在影片制作的准备阶段阅读了各种战史和作战记录,这些资料堆起来大概有2米高。但我们不希望把这个影片拍成一个文献片,而是希望能够讲一讲这些飞行员以及他们的亲人的故事。

我们找到了林徽因与中央航空学校第七期毕业生的故事。

抗战全面爆发后,林徽因与梁思成从北平一路往南逃难,经过长沙,来到位于今天湖南与贵州交界处的一个叫晃县的小县城。在那里,林徽因肺病复发,高烧不退,但旅馆里挤满了逃难的人。就在这时,他们遇到了一群中央航空学校第七期的学员,腾出一间房给林徽因住。

梁思成的老家在广东,而这群学生恰恰也都是广东人。渐渐地,他们成了非常好的朋友。到了昆明以后,他们还邀请林徽因和梁思成作为名誉家长参加了他们的毕业典礼。

后来,有些飞行员阵亡后,阵亡通知书和照片、日记等遗物就寄给了林徽因,这使她的精神和身体备受打击。1941年,林徽因刚刚从中央航空学校第十期毕业的三弟林恒也在成都空战中阵亡。噩耗传来,她悲痛欲绝,写下了《哭三弟恒》。

『刘粹刚与许希麟』

刘粹刚是中央航空学校第二期的毕业生,他的战斗技巧非常高超,被称为“空中赵子龙”。

刘粹刚 (资料照片)

有一天,他放假在杭州搭火车,遇到了一个姑娘叫许希麟。刘粹刚对她一见钟情。许希麟当时19岁,已经是杭州一所小学的校长。她收到刘粹刚的情书后根本没回信,因为追她的人太多了。刘粹刚就驾着飞机,飞到许希麟家上空做各种特技表演。许希麟的母亲看到后劝女儿跟这个男生交往。于是他们开始谈恋爱。许希麟的父亲担心地问女儿:你知道飞行员将来会怎么样吗?许希麟用筷子蘸了酒,在饭桌上写下8个字: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后来他们结婚了,住在南京。1937年10月12日,日军飞机轰炸南京,刘粹刚立即驾机升空与日机作战。他一开始被日本的王牌战斗机追击,但他的技术高超,最后在紧要关头把日机击落了。而许希麟就在阳台上,看到了整个战斗过程。

仅仅两周后,刘粹刚因飞机失事遇难,以身殉国。

『每一刻都是生死关头』

在纪录片开头处,台湾著名演员金士杰这样旁白:“曾经有那么一群年轻人,每一次起飞都可能永别,每一次落地都必须感谢上苍。”

金士杰的父亲金英在抗战期间是中央航空学校的飞行教官,我们访问他的时候,他已经99岁了。我们问他:驾驶战斗机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他说,手握操纵杆就好像跳舞时揽着舞伴,既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太紧的话,可能会在紧急状况下做出错误的动作;太松则可能因为来不及而做不出该有的动作。

陈炳靖是中央航空学校第十二期的毕业生,我们见到他的那一年,他96岁。他告诉我们,他的确经历过生死一瞬间。

他最后一次参加空战是在越南上空与日军飞机缠斗,他击落了一架零式战斗机。零式战斗机是当时顶尖的战斗机,可见陈炳靖的战斗技巧有多高超。他击中敌机后,那架战斗机开始冒烟,他想是否应该上去再补一枪,就探头看了一下飞机有没有往下掉。就在这时,一梭子弹打到了他后面的座位上,其中一颗反弹击中了他的右肩。事实上,飞行员在击中敌机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扭头看后方有没有飞机追击,而他忘了做这个动作。

张钊维在演讲中。(图片由“一席”演讲提供)

『国难当头挺身而出』

对飞行员来说,命悬一线就是日常。

在中央航空学校的这群飞行员中,很多都是官二代、富二代、学二代,比如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的儿子张锡祜。他们中不少人本身就是学霸、归国华侨,以他们的出身背景,不一定非得上战场。

然而,他们踏入中央航空学校的第一天,就会看到大门口的石碑上刻着校训:“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他们明知自己未来的命运,却依然在国难当头之时挺身而出,选择了保卫祖国领空的神圣使命,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有一次,我问飞行员都凯牧:你年轻时在天空中出生入死,过了70多年,你觉得那段经历给你这辈子留下了什么?他回答了我16个字——无恐无惧、无忧无虑、无俯无愧、无怨无悔。

最后,我就以这16个字献给大家。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徐蓓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