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在纪念什么?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15 07:56 1

摘要:80年前的今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这一刻,全体中华儿女共赴国难、浴血奋战,用铮铮铁骨在焦土上撑起的脊梁,用血肉之躯在绝境中筑就的长城,终于迎来了伟大的胜利。

当和平年代的日常在晨光里漫溢,总有一些特别的日子会让我们停下匆匆的脚步。

80年前的今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这一刻,全体中华儿女共赴国难、浴血奋战,用铮铮铁骨在焦土上撑起的脊梁,用血肉之躯在绝境中筑就的长城,终于迎来了伟大的胜利。

硝烟早已散尽,疮痍亦换新颜。每每站在今日的阳光下回望,便觉山河远阔、人间沧桑。

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天皇通过广播宣读《终战诏书》,正式接受《波茨坦公告》。《大公报》报道:“一个精神的原子弹落到重庆来了——日本宣布投降!”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人民等这一天等得太久。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报道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新华日报》号外

我们怎能忘记,山河破碎,风雨飘摇。中国人民14年浴血奋战,军民伤亡超过3500万人,380万将士喋血疆场;930余座城市被占,4200万难民无家可归,处处战火,遍地血泪……

我们怎能忘记,生灵涂炭,哀鸿遍野。在东北,日本关东军731部队开展惨绝人寰的生化武器实验,发动泯灭人性的细菌战;在南京,日本军队烧杀抢掠、无恶不作,40多天内30多万同胞惨遭屠戮……

我们怎敢忘记,硝烟弥漫,枪林弹雨。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从淞沪会战到台儿庄大捷,从百团大战到滇缅远征……“纵使战到一兵一枪,亦绝不终止抗战”,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血肉之躯,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

我们怎敢忘记,不畏牺牲,血战到底。东北抗日联军在零下四十摄氏度的寒冬里着单衣、啃树皮,孤军奋战到底;枣宜会战中,张自忠率1500余名官兵迎战近6000名日军,壮烈殉国;面对步步逼近的敌人,“狼牙山五壮士”打光最后一颗子弹,扔完最后一颗手榴弹,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

我们不能忘,也不敢忘。这是一道刻在中国人民心头的伤疤,这是中华民族永志不忘的血泪史。

穿越80年的风风雨雨,我们为何还要频频回首过去的苦难?

我们绝不能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迷雾。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

日本投降书(部分)

回望过去,我们看到一个国家在绝境中一次次奋起抗争、绝不言败;我们看到一个民族在一次次毁灭性的浩劫中死死守护着自己的精神根脉;我们看到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无数普通人毁家纾难、奔走呼号,用血泪绘出中国人的精神图谱……

历史不容解构,意义不容消解。这些年,总有一些声音试图用戏谑消解崇高,用谣言诋毁英雄。要知道,一个不尊重、不崇尚英雄的民族,不值得受到尊重;一个抛弃、背叛自己历史文化的国家,没有前途。

频频回望,从不是要沉湎于伤痛本身,更非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在那些浸着血与泪的记忆里,看清自己身在何处,又该去向何方。

我们绝不容许历史沦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抗击时间最长,付出代价最大,牵制和歼灭日军最多,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终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电影《南京照相馆》

然而,国际舆论场中仍有一些杂音,试图篡改二战的历史,否认中国人民在东方主战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在日本,右翼势力篡改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否认南京大屠杀,不遗余力地否认甚至美化侵略历史。

铭记、反思战争,是人类该有的良知和道义。这段浸满血泪的历史必须被真实记录、被广泛传播、被永远铭记,而不允许被淡化、歪曲、抹杀。

近年来,中国政府设立国家公祭日,南京大屠杀档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促使越来越多人开始去认识、反思南京大屠杀,去铭记历史的伤痛。

只有坚持正确的二战史观,主动构建二战研究话语体系,我们才能掌握历史的主动权、国际舆论的主动权。

“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就像那句歌词唱的,“我将爱你所爱的人间,愿你所愿的笑颜”,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战争不能解决问题,只会制造问题。

我们铭记这段历史,是为了捍卫国际公理、坚守和平正义。

仇恨和战争,只会带来灾难和痛苦。生活在和平年代,我们对于战争的认知大多来自于书籍和影像资料,但任何一种艺术或文学形式都无法还原战争的残酷程度。

《中国娃娃》 摄影:王小亭

炮火连天中,尚在襁褓、嗷嗷待哺的婴儿失去了父母;饥寒交迫中,头发花白的老母亲还在记挂上了战场的孩子……当我们透过宏大叙事看到这些微观个体时,战争的无情和残酷就会更加具体可感。

“从公元前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到两次世界大战,再到延续40余年的冷战,教训惨痛而深刻。”时至今日,世界仍不太平。巴以冲突、俄乌冲突、以伊冲突……近几年,全球进入二战结束以来军事冲突最多的时期。

反思战争、反对战争,警惕极端民族主义、军国主义,是人类永恒的课题。

和平不是一种选择,而是唯一选择。

“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

新中国成立前夕,人民政协开会商讨国歌,有人表示,歌词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时了,主张改词,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提醒大家,要居安思危、安不忘危,留下这句话,就是为警钟长鸣。

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力从来是最硬核的话语权。历史一再表明,爱好和平,反对霸权,必须以自身的强大为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这份强大,稳稳护住和平发展的航向。

与一些西方国家长期奉行的“国强必霸”的丛林法则和零和博弈思维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复杂多变,风险挑战层出不穷。中国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持续做动荡世界中的稳定力量、和平力量。

纪念的意义,不在于频频转身去审视旧日的心理创伤,而在于用正确的历史观明晰来路。铭记历史所指向的,永远是未来。

来源:青岛早报

相关推荐